學達書庫 > 現代 > 許地山文集 | 上頁 下頁 |
許地山簡介 |
|
許地山(1893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男,名贊堃(kūn),字地山,筆名落華生(「華」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祖籍廣東揭陽。生於臺灣一個愛國志士家庭。 許地山一生創作的文學作品多以閩、台、粵和東南亞、印度為背景,主要著作有《危巢墜簡》《落花生》;譯著有《二十夜問》《太陽底下降》《孟加拉民間故事》等與印度文學類有關的文章。 妻子周俟松,為晚清民初詩人周大烈的六女兒。 *** 1893年2月3日,許地山生於臺灣台南。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臺灣被佔領後,舉家遷回大陸,落戶于福建龍溪。 三歲時,隨父于漳州定居。 四歲時入私塾讀書。 不多時,許地山家道中落,開始自謀生計。他在石碼眉麓小學當過教員,也曾在省立第二師範學校任教。 1913年,受聘到緬甸仰光華僑創辦的中華學校任職。 1915年12月,回國,住在漳州大岸頂(今蒼園街一帶),後在漳州華英中學任教。 1917年,重回省立二師,並兼任附小主事(校長)。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 1920年,畢業留校任教。 1921年1月,和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等12人,在北平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 1922年2月10日,在《小說月報》上發表的短篇小說《綴網勞蛛》,為其早期的代表作。8月,與梁實秋、謝婉瑩等到美國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學習。 1924年,獲文學碩士學位,並以「研究生」資格進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及民俗學,兩年後又獲牛津大學研究院文學學士學位。 1927年,回國在燕京大學文學院和宗教學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時致力於文學創作。 1937年,「七·七」事變後,發表文章、演講,宣傳抗日,反對投降。「皖南事變」發生,即與張一廛聯合致電蔣介石,呼籲團結、和平、息戰。同時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為抗日救國事業奔走呼號,展開各項組織和教育工作。 1938年3月,在漢口成立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許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當選為理事。當時大批文化人與青年學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會員通訊處」,許地山任常務理事兼總務。 1941年8月4日,因勞累過度病逝。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