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統照 > 人格的啟示 | 上頁 下頁 |
教育的結果還是民族蠻性的遺留? |
|
「文化」這兩個字不是容易解釋完全的。組成文化的種種成份,因時、因地、因民族性有種種的不同點,聚合成熟,必在某種文化的本體與客觀條件的附湊、融合,然後,那樣的「文化」方可形成而有所表現。但「文化」並非固定後即無變化,或完全是一直向前進的,有時由於某種原因,能將已成熟的文化損毀,崩潰,以至於煙消火滅;有時即去其一部分,而存留一部分,棄舊、吸新,重行造成另一種的文化體。粗略言之,如是,徵引甚多,茲不具論。 既了然于「文化」的組成與毀變必有其本體的變動與客觀條件的牽引,便知亙古以來的「文化」變遷,此起彼衰,並不足奇。蓋所以生成與所以毀變之故仍在「人為」!一個文化集團的活動,與其認識、思想、行為,處處有密切之關係。何以一個文化集團能有其個別的認識、思想、行為?則教育的力量實足統制一個文化集團的精神與其對時代應償還的代價。 現在我們無暇對此作周密的引證。但平情而論,我們的敵國——日本,無論如何,我們痛恨他們黷武的軍閥,他們殘暴的士兵,但我們總不能武斷說日本是無文化的國家。日本民族原是無文化的民族,不錯,他們的文化起初是得自中國,後來是傳自西方。(這在日人亦無法強辯,事實所在,自有明證。日本的文字、書冊、禮教、典章,多是從隋唐時由中國介紹過去的。在漢武帝時日本初使驛使通于中原。北齊王芳時命太守弓遵遣建中校尉梯雋等奉詔書印綬詣倭國,拜假倭王。倭王上表謝恩,遣使獻貢。隋煬帝時他們的使者始由中國得《法華經》以歸。唐時,他們常遣生徒詣國子監學習種種文物,返日摹行。終唐一代東使來往不絕。)但這也何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起初往往借他族文化的啟迪,與他們自己善於仿效、融化,終成獨立的文化集團。日人如能平心,大量想想,這並非可羞的行為,亦無庸虛飾自誇。 日本原來受中國文教的浸潤,雖也不免有些缺點,但大體上講禮節,重然諾,勵忠勇,修廉恥,表現於他們的軼事與文藝中的盡多美德,我們亦不能一筆抹殺。即與西洋海通以後,勵精圖治,解決其國內封建式的紛爭,明定政刑,廣立學校,以堅毅果決的行動擷取西洋科學的精神與力量,舍舊圖新,幾十年間突成強國。如果說他們毫無文化,或不善仿效融化他民族的文化,不但日本人不甘心佩服,即我們也不能那樣輕視事實,只圖口快。近若干年,他們在各種學術方面的努力,民眾的團結力,亦能使世界對之改觀。不過未來呢?他們若永遠在軍閥的力量與毒藥壓迫、引誘中過日子;永遠擴大他們的驕矜與迷信武力,長此下去,則他們摹仿他民族融和他民族的文化是否能保持得住?即使日本有識之士自己想想,也應不寒而慄! 文化之凝成至非易易,然欲其銷毀或分化卻適得其反。日本本無堅強自守的文化,東仿西取,得諸他族,如能時常自警,善為保持,毋誇毋縱,假以歲月,自能變化生長純為其自己的文化集團。無論在個人與國家,因滿自溢,以狂生非,事證具在絕非迂闊之論。日本既屬島國,民性褊急,好大喜功,複易詭詐。在平時尚可自隱于和平的面幕後,一至戰時民性便容易暴露。雖以多少年的文化浸潤之力,至時竟不抵其狂怒瘋行。我們對一般日本平民,對主張公道與有正義感的日本人士,亦知其處境之苦,發言之難。但被其軍閥派遣來華作戰的日本軍士,在世界見聞的上海,竟發現種種毫無人道,不講情理的殘酷行動,比諸蠻族部落相差無幾。而以堂堂一國之政府,信義輕擲,飾詞強辯,視世界人士皆如兒童;將自己顏面亂塗白黑,真使人不信一個尚有文化的國家與民族會有這樣的怪現象! 兩國交戰,自以全力消滅對方之武力與擁有武力之軍士為目的。日本既傾其全力想踏平中國;想使中國屈膝長跪,我們還沒有全被敵人的鐵騎踏平,還沒有那樣軟骨頭,則奮起抗戰,惟力是視!未來勝負且待未來!我們在此種種冤苦種種恥辱中,除與我們的敵人拼到最後無從收場!是非所在盡人皆知,我們現在更不用申訴空呼。但戰則戰耳!日本號稱世界列強之一,水陸空軍大力所在,「膺懲」,「征服」想隨「尊便」。但要使中國俯首請降恐亦非日人所敢預定!戰則戰耳!惟力是視!平民何辜?死於日人之鋒刃,非武裝區域與文化機關竟曆遭日空軍之轟炸,難民三五亦必大彈紛投,置之死地!其實,日本軍人能將中國四萬萬五千萬之人口全毀滅否?既要滅其半數是否非一場迷夢?鄉農草屋,橫江帆舷,縱令盡付「焚如」,便因此可消滅中國之戰鬥力耶?積恨種於眾心,譏笑來自世界,增我們的同情,露他們的狂妄,此等心理所在,如出自蠻族或尚可說,然而日本國家與其民族不也是一種文化的集團嗎? 與友人談起日軍人的暴行,除卻痛恨之外,我們便有一個重大的疑問:所謂日本的新軍人既系由征役而來,又都受過強迫的教育(最低限度),而其空軍中的駕駛人員至少亦應該是有過中等教育程度的青年,雖然與中國戰爭,竟會殘酷無理至如此程度,是他們這些年軍閥主義之教育的效果呢?還是民族中蠻性的遺留,一經戰事即將面幕揭開暴露其狂野的面目?兩說相衡,或各有其一部分之理由,但我以為日人這若干年對於他們的士兵灌注以侵掠與狂暴的教育,使之變成此等面目的成分為多。 無論促成他們這樣暴行的原因何在,但長此下去,則所謂日本的文化集團在未來能否存在是一疑問吧! 我們拼定犧牲生命,財產,都須在戰爭後清算,無論如何,我們絕不會因日軍人的暴行便怯懦畏葸。實則更加強了民眾抗敵的決心。 由日人看來,他們如以為這種種行為是可引為矜誇與滿足的,那末,銷毀與崩潰他們的文化(不論是仿自中國或來自西方的)的便是他們自己。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