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若飛 > 王若飛文集 | 上頁 下頁
華北遊擊戰爭的展開


  (一九三七年十月三十日)

  一、八路軍在戰場上出現後對華北抗戰的影響

  華北抗戰從七月到現在已曆三個半月。敵人由七月八號襲擊蘆溝橋,進而佔領華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的北平天津。更繼續沿平綏路西進,於八月末攻陷南口、張家口,九月間又攻陷天鎮大同,至十月初,歸綏及雁門關亦相繼失守。現在敵軍已越雁門關而進至離太原不過九十公里的原平。在平漢線方面,九月中失去保定,十月初失去石家莊,敵軍正向娘子關及彰德進攻。在津浦線方面,敵軍已越滄州、德州、平原,進至老黃河北岸。直接威脅濟南。現在河北、察哈爾兩省及山東、山西、綏遠的一大部份,均已陷入敵軍手中。敵人目前的企圖,是想一面沿正太路,同蒲路,並力奪下太原;一面沿津浦路及膠濟路奪取濟南;便可實現其初步奪取華北五省的計劃,以達到滅亡中國。然而由於八路軍九月間在晉北戰場上的出現,以及他從平型關戰鬥後連續的勝利,使敵人想順利奪取太原、佔領山西的企圖遭到了嚴重的挫折,遲阻了敵人向山西延伸的計劃。同時對整個華北抗戰給以莫大的影響:

  首先,是他振起了各路戰線歷經失敗的士氣,堅定了我們全國抗戰必勝的人心。

  其次,是他以新的戰略的姿勢,出現於戰場,他在山西、在華北,展開了廣泛的運動戰與遊擊戰。他不是單純的防禦坐等挨打的防禦,而是在戰爭中處處爭取主動地位,去消滅敵人,去使敵人的優越技術減弱效力。他抓住了敵人的各個弱點,對準著敵人這些弱點進攻,他向全國友軍提供了致敵人死命的戰略。

  其三,是由於他在抗戰中堅決英勇的模範,他的政治主張與軍事戰略之正確,證明日本帝國主義是可以戰勝的,影響與推動其他友軍,也共同走上這一能夠爭取勝利的途徑。

  二、八路軍現在所采的戰略——「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

  八路軍就是過去的紅軍,他有著高度的政治覺悟,有著自覺的紀律,有著與人民密切的聯繫,有著堅固一致的團結,有著英勇堅決刻苦奮鬥的犧牲精神,有著豐富的遊擊戰爭經驗,這是他的長處。但在今天與強暴的敵人作戰時,也有他的弱點:第一,是現在八路軍的數量還不很大;第二,是他在物質技術上還很貧弱,缺少機械化的、化學的、航空的各種新式武器。而他的敵人,正是在技術上具有絕對的優勢。所以他必須避免自己的弱點,發揮自己的長處去進攻敵人的弱點。什麼是敵人的弱點呢?

  第一,是他所發動的戰爭的性質,是侵略的,是在中國境內作戰,是要處處都受到中國民眾的仇視。

  第二,是敵人國內政治經濟危機之嚴重,財政之枯竭,階級鬥爭之尖銳,國際形勢之孤立,不利於戰爭之持久下去。

  第三,在中國這樣廣大的國家,交通又極不方便,日本軍隊不能佔領一切中國區域,他只能沿著交通方便的鐵道線作戰。他的軍隊愈向內地深入,便愈有時時被截斷包圍消滅的危險。

  由此得出我們對日作戰的總的戰略方針:應從堅決持久的大規模的運動戰中,去消耗削弱敵人的力量,以致完全把他驅出中國去。而在八路軍方面,更應該適合自己現在的力量,與堅持自己的特長,發揮「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爭」,用以配合全國友軍作戰,八路軍在這個戰略方針之下:

  第一,他的行動,在軍事的指揮上機動上,是獨立自主的,但又是與友軍行動相配合的,服從一個統一的軍事領導與統一的作戰計劃。

  第二,他負擔了協同友軍作戰的任務。他現在山西境內,便是憑藉同蒲路兩旁的山地深入敵人後方,向沿同蒲路進犯太原的敵人截擊。

  第三,他在戰爭中,是處處爭取主動的地位,一切戰略的退卻與防禦都是為了要進攻消滅敵人,而不是單純的防禦與退卻。

  第四,在今天我們的數量與技術比敵人還差得很遠的時候,我們軍隊的行動,是帶遊擊性的。這種遊擊性,正是我們今天能保存與擴大自己力量,並戰勝敵人的工具,是今日能夠致敵死命的戰略。

  三、八路軍一月來所獲的勝利

  自從九月下旬八路軍趕上前線後,他的不斷勝利的消息,引起了全國民眾的興奮,使敵人驚惶失措,咬牙切齒,宣言要以一切最殘酷的方法(毒氣轟炸)來消滅這部份軍隊。八路軍為什麼能這樣所向皆捷呢?因為他是真正人民的軍隊,他與民眾密切聯成一片,到處得到人民的幫助,同時又發揮他在過去十年戰爭中積有豐富經驗的遊擊戰略,所以能深入敵人的後方,忠實執行總的作戰計劃給與八路軍的任務。

  八路軍在敵人攻入雁門關後,他負擔了從側面協助友軍作戰的任務,即分為左右兩冀,深入晉北一帶敵人後方,展開廣泛的遊擊戰爭,襲擊敵人後方城市,並向沿同蒲路進攻太原之敵,隨處截擊。晉北民眾紛紛起來協助八路軍抗戰,使敵人非常驚恐混亂,大有應付不暇之勢。總計我八路軍參加抗戰一月來所得前方捷報如下:

  我右冀軍於九月二十五日,在平型關與敵激戰,斃敵官兵數千,繳獲滿載軍用品汽車七十餘輛,小摩托車三輛,大炮兩門,炮彈三千餘發,步槍數百支,及其他很多軍用品,殘敵狼狽奔潰。二十八日在平型關靈邱間之張樹廟,伏擊敵人,繳獲汽車三輛,步槍三十余支,輕機槍二挺,敵死三十餘人。十月十一日,我軍一部襲占淶源城。守城之敵,向易縣逃去,十三日我軍一部進襲靈邱、廣寧兩城,並截斷公路。另一部收復平型關,破壞公路十餘裡。十四日我軍一部,在平型關靈邱線,截住敵汽車一百三十餘輛。另一部向繁峙代縣之線襲擊。再一部向崞縣忻縣之線襲擊,與我左冀軍呼應並策應正面忻口各友軍作戰。我軍某部又東出河北省之行唐、曲陽、夾平漢路活動於敵之側後方。十五日我軍一部在靈邱與廣靈間之馬家灣伏襲敵軍運輸隊,獲騾子百四十五匹,大車九十餘輛,滿載食品大衣及敵軍劫掠民眾物品,斃敵八十餘人。十六日我獨立團襲占廣寧縣,敵守城步騎兵一連,汽車三十餘輛,狼狽向蔚縣逃去,我軍正積極向靈邱蔚線活動。二十日我軍一部以極英勇敏捷之動作,夜襲同蒲路之陽明堡日軍飛機場,炸毀敵機二十四架。又一部在平山縣附近襲擊敵人,獲馬廿二匹,毀汽車數輛,斃敵三十餘人。

  我左冀軍於本月二日,襲擊朔縣以北,平魯縣以南之井坪鎮,將敵千餘人擊潰,收復井坪鎮。繳獲坦克車八輛,裝甲汽車十五輛,步槍三十余支,機槍二挺,炮彈八箱,斃敵二百餘人。以後繼續推進,收復平魯縣。六日夜我軍一部襲擊甯武縣。佔領該城四門,敵人困守城中。七日我軍另一部襲擊大同以南之岱嶽鎮、榆林村、馬邑三處。除岱岳外,其餘兩處均被克服,破壞了敵人的橋樑電線。十日襲擊岱嶽懷仁間之南北新村,繳步槍數十枝,汽車六輛,斃敵二百餘人。十二日夜,我軍一部在崞縣以北十裡鋪,襲擊敵汽車十二輛,敵死六十餘人。同日又襲擊岱嶽以南之新莊,斃敵百餘人,將敵全部擊潰,焚毀汽車十八輛。十三日敵坦克車裝甲車滿載步兵炮兵由朔縣向甯武增援,我軍一部伏擊于甯武城北之馬家灣,將敵全部擊潰。困守寧城之敵,突圍逃走。我軍確實收復甯武。十四日我軍一部攻佔崞縣附近之水興村,繳獲裝甲車一輛,戰馬七匹及軍用品甚多。十九日我軍一部佔領雁門關,並破壞由廣武至太和鎮間公路,毀橋樑五處。二十日因敵軍增援趕到,暫時退出。但二十一日雁門關又複為我奪占。我軍另一部在崞縣陽明堡間埋伏,截擊由崞縣北開之汽車卅餘輛,毀其數輛。現敵人因大同至延平間交通時時被我截斷,非常恐慌。

  八路軍這些勝利,大大的威脅了敵人的後方,使向南進攻太原的日軍,(約五六萬人)完全處在我軍的四面包圍截擊中,阻止了他想長驅占下太原的企圖。按照現在的情勢,假如正面友軍能夠堅持不被敵人突破,尤其是在戰略上,不是單純的防禦,而是攻勢的防禦;在政治上能讓廣大民眾組織起來,武裝起來,參加抗戰,那麼這五六萬日軍,不難被我完全消滅。

  四、堅持山西的戰略支點與對於友軍的希望

  由於八路軍在山西戰場上的出現,他正展開著廣泛的遊擊戰爭,從各方面覓取敵人弱點,去消滅敵人。他的「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略」,使敵人的優越武器大大減弱效用;使敵人佔領山西的企圖,受到嚴重打擊,無論如何,敵人現在決不能像佔領東北和河北那樣容易的來佔領山西。山西將造成一種特殊的局面即敵人永不能完全佔領的局面。敵人雖可以憑藉其優越武器(飛機坦克重炮等)暫時佔領若干交通城市,但其他許多城市及山地,將仍在我軍手中,並且那些深入山西腹地的軍隊有隨時受我軍包圍消滅的危險。今天的山西不僅是敵人永久不能完全佔領的區域,而且將成為展開華北遊擊戰爭的中心,成為華北抗戰的中心,成為收復華北失地的根據地。因此堅持山西的遊擊戰爭,保持山西的戰略支點,是目前抗戰中的重要任務。

  一月來八路軍的勝利雖然相當改變了華北抗戰的局勢,但他還不能就決定整個抗戰全域的勝利。他只能以自己的行動作為全國友軍採納的模範。在今天抗戰勝負上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要靠數量上超過八路軍幾十倍的全國友軍。為什麼許多友軍在過去遭到很嚴重的失敗呢?主要是由於下面四個原因:

  第一,是只靠政府軍隊的抗戰,沒有實行孫中山先生革命的三民主義政綱,去喚起民眾,來參加抗戰,甚至還壓迫限制群眾抗日運動,自然要使軍隊的抗戰,得不到廣大民眾的幫助。

  第二,在軍隊中沒有建立正確的政治工作,去提高士兵的政治認識,並使官兵一致,軍民一致,而完全保持過去官兵對立的現象,自然不能望這種軍隊能拼命去打仗。更有許多軍隊在抗戰中,還是紀律不好自然也得不到民眾擁護。

  第三,若干高級軍官仍帶著軍閥自私心理,不願自己犧牲,對抗戰不堅決。

  第四,戰略上採取單純的防禦路線,完全是坐等挨打的辦法。不爭取主動,不採取獨立自主的積極作戰方針,這也是軍事上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八路軍之所以能獲勝利,就是他沒有上述的缺點,他是真正人民的軍隊,他有著高度的政治覺悟,有著堅固一致的團結,有著英勇犧牲的精神,有著獨立自主的積極作戰方針。

  我們為了爭取全國抗戰的勝利,誠懇的希望全國友軍從研究過去失敗與勝利的教訓中,速下絕大的決心,除去自己的弱點。最近我們已聽到某些國民黨高級軍事領袖,對於如何動員群眾問題,如何改造軍隊問題,如何爭取主動戰略的問題,正在想向這方面轉變,我們竭誠的期望這種轉變能夠迅速實現。

  (原載《解放週刊》第二十一期,一九三七年十月三十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