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若飛 > 王若飛文集 | 上頁 下頁 |
戰爭前途的預言 |
|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反奉戰爭是民眾爭自由的戰爭,是絕對不能妥協的。 當以民眾的力量,督促反奉戰爭一直到底。 歡迎妥協,是苟安心理;鼓吹妥協,更是反革命的行為。 自從奉軍由徐州失敗後,戰爭的局面,顯然有很大的變化。第一是吳佩孚已經失去了他在這次戰爭中領袖的地位;第二是張作霖變更戰略,將軍力集中津保一帶,對付國民軍,把衝突的中心,移在國民軍一方面來。 這個發動,有很重大的意義,是表示戰爭性質更與民眾爭自由的運動接近,因為國民軍的政策,是多立在人民方面□□的。 吳佩孚失去領導這場戰爭的地位,並不是很奇怪的事,我們知道,當戰事發動之後,孫傳芳、蕭耀南所以極力歡迎吳佩孚出山,不過以其名望可以號召反奉的各種武力,可以收得民眾的信仰,可以向帝國主義進行借款。但自吳到漢口通電發出後,最重要的國民軍部分,並不受其指揮,民眾亦不表示歡迎,孫傳芳亦未賴其絲毫幫助便破了徐州,蕭耀南反因其未來湖北的地位不保,與帝國主義進行的借款,又不十分有望,自然使孫蕭此時皆不擁吳,而吳之地位遂直落下去。 張作霖變更戰略,舍直系而以主力對付國民軍的用意,亦至明瞭。蓋彼已預定國民軍之不穩,縱令勝直,而消耗太大,戰線太長,終必為國民軍所乘;若為直所敗,更無歸路,故遂決意放棄徐州濟南,集中軍力以對付國民軍。但終因新敗之餘,軍心動搖,且直省奉軍,多屬新募直系舊部,不甚可恃,遂使跋扈一時之張作霖,不能不忍氣吞聲,一再退讓。於是國民軍遂不戰而得保大,得山東,張馮妥協對吳之空氣,更喧騰一時。 一般盲目企求和平的人,在現時的幻象中,莫不興高采烈,以為戰爭可免,和平可望。究竟這個妥協是不是能成功呢?民眾對於這個妥協,應取什麼態度呢? 我們可以堅決地回答,這個妥協,是絕對不能成功的。民眾對於這個妥協,應該堅決的反對。 現在先說這個妥協所以不能成功的原因:第一,是張作霖的軍力,現在尚無重大的損失,而德州、天津、熱河等地,為奉軍的生存發展計,亦絕對不能輕易放棄。馮玉祥為保障其勝利的安全,又必須盡逐奉軍出關,所以衝突仍然存在。第二,馮玉祥之所以能得民眾同情,全由其行動反奉,今若與奉張妥協,必授吳以出兵號召的口實。故馮將不肯出此,而不過是暫時的利用機會,更增長自己的實力,以為打倒張作霖更打倒吳佩孚的準備。第三,非特張馮間不能妥協,我們更應該知道,帝國主義者亦絕不允許這次戰爭妥協,因為他們把馮玉祥國民軍,認為是接近民眾接近反帝國主義的蘇俄的武力,假使國民軍得勢,必給帝國主義者以更大的打擊,所以他們必儘量幫助張作霖打馮玉祥,這是毫無疑義的。 至於民眾對於這個妥協的宣傳,更應該極力反對,即令有可能的□□,亦不讓其成功。其原因,第一是民眾對於這次戰爭,是把他看作為民眾爭自由的戰爭,不是一種很簡單的軍閥爭地盤的戰爭,民眾要求在這次戰爭中,去掉中國一個最反動的軍閥,去掉一個帝國主義最有力的走狗,使中國國民革命的發展,和民眾在政治上的要求,向前推進一步。第二,對於軍閥戰爭,不是和平非戰的運動,可以消滅的,只有戰爭可以消滅戰爭,只有努力改變軍閥的戰爭,成革命民眾爭自由戰爭。這個改變是可能的,因為現時中國政治上的情形,一方面是帝國主義積極的壓迫,一方面是國民革命運動積極的發展,這使得中國的武力,一部分仍屬帝國主義收賣的爪牙,一部分則頗有接近民眾的趨勢。民眾的責任,必須依照孫中山先生所指示的方法,努力使這部分接近民眾的武力,與民眾結合,去向帝國主義的勢力進攻,這就是我們參加戰爭,援助國民軍的目的。第三,民眾只有積極參加戰爭,努力使接近民眾的武力與民眾結合,才能改變軍閥戰爭的性質,或民眾爭自由戰爭的性質,才能在戰爭中樹立起民眾組織的努力,才能在戰爭後有民眾發言地位,民眾此時才可以作有力的要求。我們要召集真正人民代表的國民會議,我們要由國民會議產生國民政府,此國民政府必須是對內能打倒軍閥,謀全國的統一;對外能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謀國際的平等,並能保護人民一切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罷工之自由。 從上面的分析,所以我們對於現時喧騰一時和平妥協空氣,不應視為樂觀,因為那是苟安的心理,那是不想積極促進革命的心理。若果是進一步的鼓吹妥協,則完全是反革命的行為。每個忠實于國民革命的人,均應掃除此種錯誤思想,努力利用現時的機會,去宣傳民眾組織民眾,使武力與民眾結合,改變軍閥的戰爭,或民眾爭自由的戰爭,督促國民軍的將領,向革命的道上走去。 (原載《中州評論》第八期,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