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作家 > 王若飛 | 上頁 下頁
王若飛簡介


  王若飛(1896年10月~1946年4月8日),出生於貴州安順,原名運生,號繼仁。【一說字繼仁。可能是「小名」運生,「大號」繼仁。大號即學名,或成年以後的敬稱。】

  青年時代,王若飛曾參加過辛亥革命和討伐袁世凱運動。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6月,王若飛與趙世炎、周恩來等發起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積極從事馬列主義的宣傳。1922年加入法國共產黨。1923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先後任豫陝區黨委書記,中共中央秘書長,江蘇黨委省農委書記,並作為中共代表團代表之一,與毛澤東、周恩來赴重慶談判,同國民黨政府簽訂了著名的《雙十協定》。1946年4月8日,王若飛乘飛機回延安,因飛機失事於山西興縣黑茶山不幸遇難,終年50歲。

  2009年,王若飛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

  1896年10月出生於貴州安順市西秀區一個封建家庭,家住中華北路173號。1903年遷居貴陽。

  1904年2月,被二舅父黃齊生接至貴陽。入貴陽達德學校學習(現為貴陽達德書院舊址,位於貴陽市商業中心大十字南側)。他從《木蘭辭》中讀到「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的名句時,十分嚮往那種奮戰韁場、馬革裹屍的戰鬥生涯,遂改名若飛。

  1911年11月,響應辛亥革命號召,參加貴陽學生隊稽查城防。

  1912年在群民書店任店員。

  1915年,隨大舅黃幹夫到銅仁礦務局任文書兼會計。在二舅黃齊生的帶領下,參加了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鬥爭,從此走上革命道路。

  1917年,在黃齊生的帶領下留學日本,「五四運動」爆發後,毅然回國。

  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

  1922年6月,同趙世炎、周恩來等人發起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同年秋,同趙世炎、陳延年等一起,由阮愛國(即越南領袖胡志明)介紹加入法國共產黨。

  1923年,赴蘇聯進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4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5年3月回國。不久擔任中共豫陝區委書記,在李大釗的指導下,王若飛在中原地區大力發展黨團組織,積極開展以工人運動為中心的各項工作,為推動中原地區的革命運動作出了貢獻。

  1926年,調到上海任中共中央秘書部主任(即秘書長),參與處理中共中央日常工作,並參與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的組織領導工作。中國共產黨五大後,王若飛擔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農民部長和宣傳部長。

  1928年6月,赴莫斯科出席共產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後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中國農民協會駐農民國際代表,並在列寧學院學習。

  1931年,回國就任西北特委特派員,參與了領導西北地區包括陝、甘、甯、晉、綏、新等地農民鬥爭,開展土地革命。

  1931年11月21日,在包頭泰安客棧因叛徒出賣不幸被捕。

  1937年5月,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營救下,結束了5年零7個月的牢獄生活。8月到達延安,先後任中共陝甘寧邊區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

  1938年,任中共中央華中工作委員會、華北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兼任八路軍副參謀長。

  1940年,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中共中央黨務委員會主任等職。期間,王若飛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許多政治、軍事文章,參與研討和制定了許多關於抗日根據地建設的政策、指示。

  1944年5月,作為林伯渠的助手赴西安、重慶,與國民政府談判。協助董必武主持中共南方局的工作。11月起,任中共南方局工委書記,負責主持南方局日常工作,廣泛團結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共同與國民黨頑固派進行鬥爭。

  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8月,抗戰勝利後,王若飛作為中共代表,隨同毛澤東、周恩來赴重慶,參加國共兩黨和平談判。

  1946年1月,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慶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在會上,王若飛按照黨中央要求,既堅持原則,又掌握靈活的鬥爭策略,在改組政府和國民大會等重大問題上,團結各民主黨派,同國民黨的獨裁政策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1946年4月8日,王若飛攜帶著中共代表團就憲法、國民政府組成等問題同國民黨談判的最後方案,同博古、葉挺、鄧發和黃齊生等,乘飛機離開重慶返回延安。因天氣原因,飛機中途迷失方向,不幸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上撞山墜毀,同機13人全部遇難。時年50歲。

王若飛

↑王若飛

王若飛

↑年輕時候的王若飛

王若飛

↑王若飛一家三口

王若飛

↑1944年在重慶紅岩村
左起:錢之光、林伯渠、董必武、王若飛

王若飛

1945年8月,王若飛(右一)隨毛澤東、周恩來赴重慶談判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