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孫犁 > 芸齋夢餘 | 上頁 下頁
某村舊事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寇投降,我從延安出發,十月到渾源,休息一些日子,到了張家口。那時已經是冬季,我穿著一身很不合體的毛藍粗布棉衣,見到在張家口工作的一些老戰友,他們竟是有些「城市化」了。做財貿工作的老鄧,原是我們在晉察冀工作時的一位詩人和歌手,他見到我,當天夜晚把我帶到他的住處,燒了一池熱水,叫我洗了一個澡,又送我一些錢,叫我明天到早市買件襯衣。當年同志們那種同甘共苦的熱情,真是值得懷念。

  第二天清晨,我按照老鄧的囑咐到了攤販市場。那裡熱鬧得很,我買了一件和我的棉衣很不相稱的「綢料」襯衣,還買了一條日本的絲巾圍在脖子上,另外又買了一頂口外的狸皮冬帽戴在頭上。路經宣化,又從老王的床鋪上扯了一條粗毛毯,一件日本軍用黃呢斗篷,就回到冀中平原上來了。

  這真是勝利歸來,揚揚灑灑,連續步行十四日,到了家鄉。在家裡住了四天,然後,在一個大霧彌漫的早晨,到蠡縣縣城去。

  冬天,走在茫茫大霧裡,像潛在又深又冷的渾水裡一樣。

  但等到太陽出來,就看見村莊、樹木上,滿是霜雪,那也真是一種奇景。那些年,我是多麼喜歡走路行軍!走在農村的、安靜的、平坦的道路上,人的思想就會像清晨的陽光,猛然投射到披滿銀花的萬物上,那樣閃耀和清澈。

  傍晚,我到了縣城。縣委機關設在城裡原是一家錢莊的大宅院裡,老梁住在東屋。

  梁同志樸實而厚重。我們最初認識是一九三八年春季,我到這縣組織人民武裝自衛會,那時老梁在縣裡領導著一個劇社。但熟起來是在一九四二年,我從山地回到平原,幫忙編輯《冀中一日》的時候。

  一九四三年,敵人在晉察冀持續了三個月的大「掃蕩」。

  在繁峙境,我曾在戰爭空隙,翻越幾個山頭,去看望他一次。

  那時他正跟隨西北戰地服務團行軍,有任務要到太原去。

  我們分別很久了。當天晚上,他就給我安排好了下鄉的地點,他叫我到一個村莊去。我在他那裡,見到一個身材不高管理文件的女同志,老梁告訴我,她叫銀花,就是那個村莊的人。她有一個妹妹叫錫花,在村裡工作。

  到了村裡,我先到錫花家去。這是一家中農。錫花是一個非常熱情、爽快、很懂事理的姑娘。她高高的個兒,顏面和頭髮上,都還帶著明顯的稚氣,看來也不過十七八歲。中午,她給我預備了一頓非常可口的家鄉飯:煮紅薯、炒花生、玉茭餅子、雜面湯。

  她沒有母親,父親有四十來歲,服飾不像一個農民,很像一個從城市回家的商人,臉上帶著酒氣,不好說話,在人面前,好像做了什麼錯事似的。在縣城,我聽說他不務正業,當時我想,也許是中年鰥居的緣故吧。她的祖父卻很活躍,不像一個七十來歲的老人,黑幹而健康的臉上,笑容不斷,給我的印象,很像是一個牲口經紀或賭場過來人。他好唱昆曲,在我們吃罷飯休息的時候,他拍著桌沿,給我唱了一段《藏舟》。這裡的老一輩人,差不多都會唱幾口昆曲。

  我住在這一村莊的幾個月裡,錫花常到我住的地方看我,有時給我帶些吃食去。她擔任村裡黨支部的委員,有時也徵求我一些對村裡工作的意見。有時,我到她家去坐坐,見她總是那樣勤快活潑。後來,我到了河間,還給她寫過幾回信,她每次回信,都談到她的學習。我進了城市,音問就斷絕了。

  這幾年,我有時會想起她來,曾向梁同志打聽過她的消息。老梁說,在一九四八年農村整風的時候,好像她家有些問題,被當做「石頭」搬了一下。農民稱她家為「官鋪」,並編有歌謠。錫花倉促之間,和一個極普通的農民結了婚,好像也很不如意。詳細情形,不得而知。乍聽之下,為之默然。

  我在那裡居住的時候,接近的群眾並不多,對於幹部,也只是從表面獲得印象,很少追問他們的底細。現在想起來,雖然當時已經從村裡一些主要幹部身上,感覺到一種專橫獨斷的作風,也只認為是農村工作不易避免的缺點。在錫花身上,連這一點也沒有感到。所以,我還是想:這些民憤,也許是她的家庭別的成員引起的,不一定是她的過錯。至於結婚如意不如意,也恐怕只是局外人一時的看法。感情的變化,是複雜曲折的,當初不如意,今天也許如意。很多人當時如意,後來不是竟不如意了嗎?但是,這一切都太主觀,近於打板搖卦了。我在這個村莊,寫了《鐘》、《藏》、《碑》三篇小說。

  在《藏》裡,女主人公借用了錫花這個名字。

  我住在村北頭姓鄭的一家三合房大宅院裡,這原是一家地主,房東是幹部,不在家,房東太太也出去看望她的女兒了。陪我做伴的,是他家一個老傭人。這是一個在農村被認為缺個魂兒、少個心眼兒、其實是非常質樸的貧苦農民。他的一隻眼睛不好,眼淚不停止地流下來,他不斷用一塊破布去擦抹。他是給房東看家的,因而也幫我做飯。沒事的時候,也坐在椅子上陪我說說話兒。

  有時,我在寬廣的庭院裡散步,老人靜靜地坐在臺階上;

  夜晚,我在屋裡地下點一些秫秸取暖,他也蹲在一邊取火抽煙。他的形象,在我心裡,總是引起一種極其沉重的感覺。他孤身一人,年近衰老,尚無一瓦之棲,一壟之地。無論在生活和思想上,在他那裡,還沒有在其他農民身上早已看到的新的標誌。一九四八年平分土地以後,不知他的生活變得怎樣了,祝他晚境安適。

  在我的對門,是婦救會主任家。我忘記她家姓什麼,只記得主任叫志揚,這很像是一個男人的名字。丈夫在外面做生意,家裡只有她和婆母。婆母外表黑胖,頗有心計,這是我一眼就看出來的。我初到鄭家,因為村幹部很是照顧,她以為來了什麼重要的上級,親自來看過我一次,顯得很親近,一定約我到她家去坐坐。

  第二天我去了,是在平常人家吃罷早飯的時候。她正在院裡打掃,這個庭院顯得整齊富裕,門窗油飾還很新鮮,她叫我到兒媳屋裡去,兒媳也在屋裡招呼了。我走進西間裡,看見婦救會主任還沒有起床,蓋著耀眼的紅綾大被,兩隻白晰豐滿的膀子露在被頭外面,就像陳列在紅絨襯布上的象牙雕刻一般。我被封建意識所拘束,急忙卻步轉身。她的婆母卻在外間吃吃笑了起來,這給我的印象頗為不佳,以後也就再沒到她家去過。

  有時在街上遇到她婆母,她對我好像也非常冷淡下來了。

  我想,主要因為,她看透我是一個窮光蛋,既不是騎馬的幹部,也不是騎車子的幹部,而是一個穿著粗布棉衣,挾著小包東遊西晃遛遛達達的幹部。進村以來,既沒有主持會議,也沒有登臺講演,這種幹部,叫她看來,當然沒有什麼作為,也主不了村中的大計,得罪了也沒關係,更何必巴結鑽營?

  後來聽老梁說,這家人家在一九四八年冬季被鬥爭了。這一消息,沒有引起我任何驚異之感,她們當時之所以工作,明顯地帶有投機性質。

  在這村,我遇到了一位老戰友。他的名字,我起先忘記了,我的愛人是「給事中」,她告訴我這個人叫松年。那時他只有二十五、六歲,瘦小個兒,聰明外露,很會說話,我愛人只見過他一兩次,竟能在十五、六年以後,把他的名字衝口說出,足見他給人印象之深。

  松年也是鄭家支派。他十幾歲就參加了抗日工作,原在冀中區的印刷廠,後調阜平《晉察冀日報》印刷廠工作。我倆人工作經歷相仿,過去雖未見面,談起來非常親切。他已經脫離工作四、五年了。他父親多病,娶了一房年輕的繼母,這位繼母足智多謀,一定要兒子回家,這也許是為了兒子的安全著想,也許是為家庭的生產生活著想。最初,松年不答應,聲言以抗日為重。繼母遂即給他說好一門親事,娶了過來,枕邊私語,重於詔書。新媳婦的說服動員工作很見功效,松年在新婚之後,就沒有回山地去,這在當時被叫做「脫鞋」——「妥協」或開小差。

  時過境遷,松年和我談起這些來,已經沒有慚怍不安之情,同時,他也許有了什麼人生觀的依據和現實生活的體會吧,他對我的抗日戰士的貧苦奔波的生活,竟時露嘲笑的神色。那時候,我既然服裝不整,夜晚睡在炕上,鋪的蓋的也只是破氈敗絮。(因為房東不在家,把被面都擱藏起來,只是炕上扔著一些破被套,我就利用它們取暖。)而我還要自己去要米,自己燒飯,在他看來,豈不近于遊僧的斂化,饑民的就食!在這種情況下面,我的好言相勸,他自然就聽不進去,每當談到「歸隊」,他就藉故推託,揚長而去。

  有一天,他帶我到他家裡去。那也是一處地主規模的大宅院,但有些破落的景象。他把我帶到他的洞房,我也看到了他那按年歲來說顯得過於肥胖了一些的新婦。新婦看見我,從炕上溜下來出去了。因為曾經是老戰友,我也不客氣,就靠在那折疊得很整齊的新被壘上休息了一會。

  房間裱糊得如同雪洞一般,陽光照在新糊的灑過桐油的窗紙上,明亮如同玻璃。一張張用紅紙剪貼的各色花朵,都給人一種溫柔之感。房間的陳設,沒有一樣不帶新婚美滿的氣氛,更有一種脂粉的氣味,在屋裡彌漫……

  柳宗元有言,流徙之人,不可在過於冷清之處久居,現在是,革命戰士不可在溫柔之鄉久處。我忽然不安起來了。當然,這裡沒有冰天雪地,沒有烈日當空,沒有跋涉,沒有饑餓,沒有槍林彈雨,更沒有入死出生。但是,它在消磨且已經消磨盡了一位青年人的鬥志。我告辭出來,一個人又回到那冷屋子冷炕上去。

  生活啊,你在朝著什麼方向前進?你進行得堅定而又有充分的信心嗎?

  「有的。」好像有什麼聲音在回答我,我睡熟了。

  在這個村莊裡,我另外認識了一位文建會的負責人,他有些地方,很像我在《風雲初記》裡寫到的變吉哥。

  以上所記,都是十五、六年前的舊事。一別此村,從未再去。有些老年人,恐怕已經安息在土壤裡了吧,他們一生的得失,歡樂和痛苦,只能留在鄉里的口碑上。一些青年人,恐怕早已生兒育女,生活大有變化,願他們都很幸福。

  1962年8月13日夜記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