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孫犁 > 耕堂序跋 | 上頁 下頁 |
王昌定《綠葉集》序 |
|
太平天國自我毀滅,曾國藩僥倖成功,又竄身文藝,一時被阿諛權勢者推為領袖,號稱桐城派的復興。他提出文章有三大領域,即義理、詞章和考據。義理一類,實即指的散文。 其實,仔細讀讀曾氏的文章,只會感到矯揉造作,既無真情,亦無實感。在起承轉合上,學習桐城派的氣的運用,也不過是虛張聲勢。 因為所謂義理,在他那裡,雖然說得冠冕堂皇,都是虛偽的,空洞的。刻之碑碣,自無不可;懸之廟堂,也是合乎體統的。如果想使讀者信服感動,就很困難了。 義理依附于現實,依附於時代和社會。文章必作真實的反映,然後才有義理產生,義理才能深入人心。作者無真情,所反映者即非真相,雖然虛情假意地在那裡大哭、大笑、大喊叫,只能使路人有滑稽之感,和莫名其妙的心情。 古往今來,這樣的文章是很多的,並非曾國藩一個人。 桐城派古文,到了同、光時期,它原有的一點生命力,也漸漸消失了。這和當時的政治、經濟很有關聯。「五四」新文學運動,有人振臂一呼,這一派文章,應聲土崩瓦解,是有時代的因素的。 廣大讀者厭棄了這種空談義理的文章,乃去探求真情實感的文章。這一時期,人們推崇像《浮生六記》那樣的作者,有很多人去模擬學習。其實寫個人私情,不過是散文的一體; 散文和別的文字一樣,所重仍在社會意義。同時因為翻譯大興,從國外又介紹進來很多新品種,英國的,俄國的,日本的,印度的散文,都對中國散文創作,起過很大影響。其中,有的在中國現實土壤生根,也有的只是曇花一現。 總的趨勢是,避免空談和說教,解放思想和感情,面對現實人生,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五四」以來,確實出現了不少優秀的散文作品。 所謂生活的義和理,在這些散文中,都有所反映,並有所形成。 王昌定同志要出一本散文集,征序於我,年老多病,眼界不寬,只能談些感想如上。 昌定曾以一篇談詩歌創作的雜文,招致大禍。短短一篇與政治毫無關係的文章,當時竟引出那樣的聲勢和局面,千百年後,是一定不能理解的。「四人幫」倒臺以後,昌定在刊物上發表了一篇揭露性的文章,我當時看後,曾對他說揭露得含糊了一些。昌定笑著答:太露骨了,恐怕再惹亂子。我聽了以後,一方面自悔失言,因為自身卑弱,我是從來不在處事為文上,去鼓勵別人「勇敢」和「大膽」的。另一方面,我又為昌定能不忘前事,作為後事之師,十分讚賞。 我有時想:在人生漫長坎坷的旅途上,受些苦難,心有餘悸,並不是壞事;而有恃無恐,則很危險。歷史上一些紈袴子弟,處一帆風順之時,罷棹傲歌,玩忽天地之覆載,自視為時代的寵兒,目空一切,得意忘形,他們的前途,就常常有可憂慮的地方了。因為,以其膏粱嬌嫩之軀,稍遇顛簸,必至傾覆,泥首汙身,不能自拔,尚能望其如平日放言,以名節自立耶? 昌定的文才是多方面的,評論、創作,都有自己的風格。 習字貴藏鋒斂鍔,為文亦當如此,這應是我同昌定共勉的吧! 1982年3月6日下午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