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孫犁 > 耕堂文論 | 上頁 下頁 |
關於散文創作的答問 |
|
問:目前,有一種比較普遍的說法:當前散文創作不甚景氣,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等文學式樣相比,是比較薄弱的。請您談談當前散文創作的狀況。您認為存在什麼問題,原因何在? 答:這種狀況,我是估計不清楚的。一種文學體式,它在當前是否繁榮,繁榮到什麼程度,這只有掌握全面材料的,文藝界的領導同志,或評論家,或將來的評選委員會,能作出權威性的估計。對任何形勢的估計,都是困難的,我是一個普通讀者,又因為精力所限,讀作品很少。但就我讀到的散文來看,我真正喜愛的,確實不是那麼太多罷了。當然,我不喜歡的,也不見得就是不好,只是說,產生一篇好的散文,正像產生一部好的小說一樣,不是那麼容易就是了。 從歷史上看,先秦時的散文作家,真可能是有一百家,不然為什麼說百家爭鳴,以後又說罷黜百家呢?但流傳到現在,就只剩下幾家了。唐宋散文作家,在當時也不只以百數,而傳至後來,只說八家。八家之文,家傳戶誦者,每人也不過數篇。「五四」運動,散文應運而生,作者如林,期刊充斥,但到現在,我們課本上,還老是那幾位作家的那幾篇範文,其他作者,逐漸被人遺忘。 文學藝術的形勢,任何時候,都可以有人作估計:形勢大好或不大好,繁榮或不大繁榮。即使客觀正確,這也只是就一時而言。作品的真正價值,是只有時間才能考驗得出,任何武斷的大話,都不是那麼牢靠可信的。 我們應該從歷史上,找出散文創作成敗得失的一些規律,那對我們衡量當前的散文,可能是比較有用的。 從我們熟讀的一些古代或近代的散文看,凡是長時期被人稱誦的名篇,都是感情真實,文字樸實之作。比如說歐陽修的《隴岡阡表》,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 我們常說,文章要感人肺腑,出自肺腑之言,才能感動別人的肺腑。言不由衷,讀者自然會認為你是欺騙。讀者和作者一樣,都具備人的良知良能,不會是阿斗。你有幾分真誠,讀者就感受到幾分真誠,絲毫作不得假。 如果有時間,讀一些舊報紙,舊期刊是有好處的。在三中全會以前,報刊上的文章,包括散文在內,虛假的東西太多了,現在找來一看,常常使人啼笑皆非。這種散文,即使沒有政治上的撥亂反正,也是當日無讀者,何況流傳? 但是,這種文風,曾經猖獗了若干年,要說是完全根絕了它的影響,也不是事實。 歐陽修在寫他這篇文章時,敘述的只是家庭瑣事,夫婦、母子之常景常情。諸葛亮當時雖然是丞相,他這一篇文章,並沒有多少空洞的官腔。李密當時的處境,尤其困難,如果他不說真情實話,能夠瞞得過司馬氏的耳目? 文章能取信於當世,方能取信于後代。這三篇文章,所以能流傳百代,就是因為感情的真摯和文字的樸素無華。 所謂感情真實,就是如實地寫出作者當時的身份、處境、思想、心情,以及與外界事物的關係。寫出這些,這本來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一觸及文字,很多人就做不到。這就無怪自古以來,名篇範作如鳳毛麟角了。 文字是很敏感的東西,其涉及個人利害,他人利害,遠遠超過語言。作者執筆,不只考慮當前,而且考慮今後,不只考慮自己,而且考慮周圍,困惑重重,叫他寫出真實情感是很難的。 只有忘掉這些顧慮的人,才能寫出真誠的散文。 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因為是私人信件,並非公開流布的文字,所以他才說了那麼多真心話,才成為千古絕唱。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也說了些真心話,透露了出去,就招來了大禍害。有鑑於此,致使文人執筆,左顧右盼,自然也有其不得已的地方。現在,有論者居然責怪:在「四人幫」肆虐期間,作家們為什麼沒有站起來,大聲疾呼?這種要求,未免不近人情。在當時,一個作家,能夠沉默,不去幫兇,就算可以了。論者當時如何表現,不得而知,至少他是沒有去反抗的。不然,他早就成為張志新了。 但就散文的規律而言,真誠與樸實,正如水土之於花木,是個根本,不能改變。如果不只從數量上看,主要從質量上看,當前散文創作的不足之處,恐怕還是在作者的創作用心上,有或多或少的華而不實之處吧! 這不能完全歸咎于作者。在一個不算短的時期中,在各個現實領域,虛假浮誇,不大遇到批評和制裁,而真實地反映情況,即說真話,卻常常遭到難以想像的打擊。這不能不反映到文學創作上。現在雖力加糾正,在意識形態領域中,清除這種遺留的影響,有時比在現實生活中清除,還要慢一些,複雜一些。而散文創作,以其更直接的現實性,在這方面的表現,就更比其他藝術領域顯著。 有些散文,其不足之處,可以歸納為: 一、對所記事物,缺乏真實深刻感受,有時反故弄玄虛。 二、情感迎合風尚,誇張虛偽。 三、所用詞藻,外表華麗,實多相互抄襲,已成陳詞濫調。 四、因以上種種,造成當前散文篇幅都很長,欲求古代之一千字上下的散文,幾不可得。 問:請您結合自己和當前的散文創作現狀,談談有關散文藝術問題。比如散文的敘事與抒情,題材、構思、意境、語言等等。 答:散文是我們祖國主要的文學遺產,古代作家的主要著作,也是散文。這就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學習垘本。我們在學校語文課堂上,也以學習散文為主。初學作文,題目如《我的家庭》、《春日郊遊》等,也是寫的散文。另外,散文的大部分,都是應用文,一生之中,練習的機會是很多的。我們本來應該把散文一體,運用得很好,這一文體本來應該很繁榮。但從歷史考察,並不是每一個時代,散文都是很好很繁榮的。 先秦、兩漢、唐宋的散文,大家都承認是有很多佳作的。 降至元明,則並非如此。元朝不論,明季寫散文的人並不少,但即使是代表作家的作品,今天看起來,無論在風格文字上,內容意境上,都是膚淺的,卑弱的,瑣碎的。明之末季,有一諺語謂:刻一部稿,娶一房小,念一句佛,叫一聲天如。天如即張溥,是權威評論家。可見當時出版物也是不少的,但作品的意義和價值,確如上述。可取之處,遠不及唐宋,又不用說兩漢先秦了。 文章,特別是散文,是和時代的風雲、習尚有關的。如果只談藝術,我們就應該從唐宋以前的散文,多吸收一些營養。從司馬遷、嵇康、柳宗元、歐陽修那裡,多學習一些東西。其中主要的經驗,是所見者大,而取材者微。微並非微不足道,而是具體而微的事物。 古代散文,意境深遠,但皆言之有物。柳宗元的散文,寫驢,寫鼠,寫麋,寫蝜蝦,取材很細小,而意義很深刻。韓愈《進學解》,則對自己作深刻的剖析,發揮自己的見解,這也是很有勇氣的。 散文短小,當然也有所謂佈局謀篇,但我以為,作者如確有深刻感觸,不言不快,直抒胸臆即可,是不用過多的構思設想的。現在一些文章評論家,談論構思太多,也太機械。 實際創作的過程,往往並非如此。散文之作,一觸即發。真情實感,是構思不來的。 散文中的議論,也是自然事物演變的結果,在很多情況下,並非散文作者主觀的前提。而蘇子瞻常先有警句,冠於篇首,但與所敘事物,仍為血肉,並非徒具大言,以驚流俗。 抒情亦如此。無情而強抒,與無病呻吟等。感情低下,不如不抒。面對大好河山,內心營營苟苟,故作堂皇之言是對河山的不敬。 狀景抒情,成為散文的意境。意境有高下,正如作者修養有高下,胸襟有廣狹,志趣有崇卑,不可勉強。當然,人可以通過修養,提高其志趣。總之人心之不同,有如其面。散文意境之有區分,也在於此。范仲淹先憂後樂之名言,並非一時乘興,創作出來,乃是久縈於心的素志,觸景生情而出。 散文的語言很重要,一篇短文,語言文字不講求,是成不了家傳戶誦之作的。當然語言文字也與作者的真情實感緊緊相關。 梁沈約很重視文字的音樂效果。他說: 若夫敷衽論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數,若有可言。夫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宋書·謝靈運傳論》) 中國古代散文名作,讀之無不朗朗上口,易於背誦。即韓愈之自諷為佶屈聱牙者,亦莫不如此。現在有些作者,能寫情節熱鬧的小說,寫起散文,語言很不考究,這是沒有別的東西可以補救的缺失,這樣的散文,自然行之不遠。 散文的語言,要有素養,需要基本功,要有課堂訓練。而我們國家經歷十年動亂,教育失調,這恐怕也是影響今日散文質量的一個重要原因。 至於我個人近年的散文創作,則因老年衰退,成績甚微。 行動不便,生活的眼界縮小了。因為年歲,自身的閱歷增多了。在政治清明之時,願意說些真誠的話。當然有時就會得罪一些人。過去,我的一篇散文《黃鸝》,放了二十年才發表。 現在寫文章,確實感覺顧忌少多了。但作為文章行世,自己也應該慎重,不應該太隨便。要知道應該說些什麼,也要知道不應該說些什麼。不管文章長短,題材如何,大都是我親身經歷,親眼所見,思想所及,情感所系。不作欺人之談,也不裝腔作勢。那樣就會不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真情實感。有些人的文章,使人處處意味到作者的高位和官職,好像一切都永遠正確,是沒有多大意思的。 問:散文作者需具備哪些修養? 答:秦少遊說: 探道德之理,述性命之情,發天人之奧,明死生之變,此論理之文,如列禦寇莊周之作是也。別黑白陰陽,要其歸宿,決其嫌疑,此論事之文,如蘇秦張儀之所作是也。考同異,次舊聞,不虛美不隱惡,人以為實錄,此敘事之文,如司馬遷班固之所作是也。原本山川,比物屬事,駭耳目,變心意,此托詞之文,如屈原宋玉之所作是也。 中國散文的品類繁多。所以,散文作者,首先應該涉獵中國散文的豐富遺產,知道有多少體制,明白各種體制的作用,各類文章的寫作要點。 但最主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人格修養,即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修養,不然就不能理解和領會中國散文作品的內容和實質。例如前面講的「三表」,好處何在,為什麼能千古傳誦? 有一些人生經歷,知道一些世態人情,便可寫小說,寫劇本。寫好散文,需要多種知識,多種見聞。不然寫山川不知地理,寫古跡文物不知歷史,不知考古,散文就沒法寫好。 其中,特別重要的是作者的識見,如果識見平庸,文章也是寫不好的。 問:散文創作中新的探索與民族傳統兩者的關係如何? 答:自有翻譯以來,實際不是豐富了中國散文的創作,利多弊少,即使南北朝開始的佛經翻譯,也是如此。「五四」以後的散文,外來的影響,就更顯著了。但影響是影響,其根基是不能動搖也不可動搖的。我們還是要寫中國式的散文,主要是指它反映的民族習慣和道德倫理的傳統。至於說創新,也不能說,只有接受外來影響,才能創新。中國散文,在接受外來影響以前,也是不斷創新的。我寫給賈平凹的一封信中曾說,多讀外國名家之作,寫中國傳統的散文,也是這個意思。任何文學作品,談到創新,絕不會是專指形式上的創新,而是指內容和形式的統一的創新。文學作品既以內容為主導,則中國土壤,自然對創新起決定作用。 此外尚有二題,因題旨較泛,有些意見已在前文述及,茲從略。 1983年5月1日晨五時起寫。大院節日嘈雜,前屋受干擾,則移稿至後屋;後屋受干擾,又持稿回前屋。至晚初稿成。次日晨改定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