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沈從文 > 記丁玲 | 上頁 下頁 |
第一章(2) |
|
沉默了一會,那公子哥兒卻說: 「秦瓊黃驃馬是什麼地方來的?我問你。」 等一等作太太的說: 「照你看起來,這世界上好人可太多了,好馬卻不多,怎麼辦?」 「我也那麼想。我若在蒙古作王公,就……」 「作王公……!」 …… 這具有名公子風度的人因病死去時,丁玲女士的年齡還不上十歲。父親留給她的印象最鮮明處,也就是牽馬出城空手歸家這樣一件事。然而這人大方灑脫的風度,事實上卻並不隨了死者而消滅,十年後又依然可以從丁玲女士性格發現,成為她一生美麗特徵之一點。 當她父親死去時,家中情形雖不如其他族人那麼豪華;當時似乎尚可稱為小康之家。那時她還有一個弟弟,作母親的就教育這兩個孤兒,注意這兩個孤兒性格與身體的發育,從不稍稍疏忽。作母親的既出自名門舊家,禮教周至,加之年輕早寡,必須獨自處置家事,教育兒女,支配一切,故性情方面,自然就顯得堅毅不屈,有些男性魄力。兒女從她身上可以發現父親的尊嚴,也可以發現母親的慈愛,因此使兒女非常敬愛她。 她身體既極健壯,又善談論,思想見解也很有些超常人處,故不獨能使兒女敬愛,在社會事業上,也好像是一個自然天生的領袖。但丁玲女士,則後來得于母親方面的,仿佛不是性格,卻是體魄。自小從理智方面看來,雖有些近于母親,感情方面極偏于父親。直到十餘年後,她的同伴,孤單一人住在上海打發每一個日子,支配她生活上各種行動的,據我看來還依然因為那個父親灑脫性格的血液,在這個人身體中流動,一切出於感情推動者多,出於理智選擇者少。 作母親的把丈夫死去,帶了兒女到常德地方寄居以後,日子過得自然寂寞了些。雖外家親戚極多,或由於一種驕氣,或由於別的原因,似乎並不對於外家有何依靠。在寂寞儉省情形中打發了一大堆日子,似乎記起了某一時節同那個歡喜馬匹的好人所談的話:「為國家找尋一條出路,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來辦教育,真可謂最好的事業。」自己如今既然寡居,兒女又慢慢的長大了,一面想把自己兒女好好教育出來,一面又還有些親戚兒女也需要一個較好學校,故在城裡辦了一個女子小學,城外辦了一個男子小學,學校聘請了些由當地師範學校畢業的年青女子,在半盡義務情形下分擔各種課程,自己卻不辭勞役,總持其事。經濟方面雖非完全出自私囊,但多數經費,卻必得將這近中年的太太,向各處熟人各處商家奔走募集。丁玲女士所受的教育,就是在她母親所辦的學校起始的。 過不久這一家卻發生了一件大大不幸事情,就是那個弟弟在熱病中的夭殤。這是一個非常的打擊,作母親的所承受的悲哀分量自然十分沉重,假若身體弱些的婦人,決定是無可救藥,隨同兒子和丈夫,離開了這個人間。那小孩子的得病似乎就從丁玲傳染而起,小孩死去時丁玲也尚未離開險境。當時作母親的一面料理亡者一面卻盡力把病倒的一個治好,等到病倒的一個痊癒時,作母親的頭髮白了好些了。 丁玲女士到可以入中學時,便過離常德地方九十裡的桃源縣省立第二女子師範肄業。在那女子師範時,學校對於她,同對於任何一個女生那麼同樣情形,完全尋不出什麼益處。學校習氣太舊,教員太舊,一切情形皆使人難於同意。她當時在那學校,成績也並不怎樣出眾驚人。但在性情上,則在那裡將近兩年的學生生活中,對於她有了極大的影響。影響她的不是學校教師或書籍,卻由於一些日夕相處的同學。 那學校設立在湘西,學生大部分多自湘西邊境辰河上游各縣而來,同時鄂西,川東,黔北,接壤湘境者,由於方便來學的也不少。邊地如鄰接湖北的龍山,畀連四川的永綏,靠近貴州的麻陽,鳳凰,乾城,以及其餘各縣,由於地方錮塞,苗族雜處,雖各地相去不逾八百里,人民言語習慣,已多岐異不同。女子雖多來自小地主及小紳士同小有產商人家庭中,也莫不個性鮮明,風度卓超。各種不同個性中,又有一極其相同處,就是莫不勇敢結實,伉爽單純。女子既感情熱烈,平時的笑與眼淚,分量也仿佛較之下江女子特多。丁玲女士在學校方面雖然並不學到些什麼有用東西,卻因為跟這些具有原人樸野豪縱精神的集群過了些日子,不知不覺也變成個極其類似的人了。 這種性情當「五四運動」影響到長沙時,餘波所及擴大到了桃源,就使幾十個年約十五六歲的女孩子發了瘋狂。「自覺」與「自決」的名詞,「獨立互助」的名詞,「自由平等」的名詞,以及其他若干新鮮名詞,在若干嶄新的刊物上,皆用一種催眠術的魔力,搖動了所有各地方年青孩子的感情。桃源學校方面,也人人皆感到十分興奮,皆感到需要在毫無拘束的生活中,去自由不羈勇敢勞作好好的生活。一聞長沙有男子中學招收女生的消息,當時便有若干人請求轉入長沙男子中學,其中一個二年級生名蔣的,便是丁玲女士。學校方面對於這件事,自然並不給過什麼鼓勵,事實上卻特別加以裁制與留難。家庭則對於這種辦法自然覺得太新了一點,於是一些女孩子,便不問家庭意見如何,不問學校意見如何,跑到長沙讀書去了。 她們第一次離開桃源向長沙跑去的同學,似乎一共是四個人,除丁玲女士外,有川東酉陽的王女士,湖南芷江的李女士與楊女士。但到了長沙不久,上海所流行的「工讀自給」新空氣,在一種極其動人的宣傳中,又影響到了幾個女孩子。同時長沙方面或者也有了些青年男女不可免避的麻煩,在學生與教員之間發生。幾個女孩子平時既抱負極高,因此一來,不獨厭煩了長沙,也厭煩了那地方的人。故雖毫無把握,各人便帶了幾部書,以及一筆為數不多的款項,在內河輪與長江輪三等艙中佔據了一個角隅,有一天便居然冒險到了上海地方了。 幾個人過上海的目的,似乎是入上海大學,那時節的上海大學,有幾個教授當時極受青年人尊敬目前還為世人所熟習的名字:瞿秋白,邵力子,陳獨秀,李達,陳望道,沈雁冰,施存統……她們一到了上海,自然在極短時間中就同他們認識了。若果不是年齡太小程度不及,便是還有別的問題,她們當時卻只入了平民學校。她們一面讀書一面還得各處募捐。為時不久,她們住處似乎就同那些名教授在一個地方了。至少瞿秋白兄弟同施存統三人,是同她們住過一陣的。到後來李姓女子得熱病死了,楊姓女子回了湖南,四川酉陽王姓女子,同她便過南京去玩了一陣。 當時兩個人過南京去住,也許只是玩玩,也許想去做工,也許還有其他原因,但照後來情形看去,則兩人是極其失望重回上海的。在南京時兩人所住的地方,在成賢街附近一個類乎公寓的住處,去南京高師不遠,住處必尚有些其他湘籍川籍學生。兩人初到南京時,身邊還有些錢,故各處皆去玩了一個痛快,但錢一花盡,到後來就只好成天過北極閣曬太陽,上臺城看落日去了。兩人既同些名人來往,照流行解放女子的習氣,則是頭髮剪得極短,衣服穿得十分簡便,行動又灑脫不過,(出門不穿裙子的時節次數一定也很不少,)在住處則一遇哀樂難於制馭時,一定也同男子一般大聲的唱且大聲的笑。 兩人既不像什麼學生,又不像某一種女人,故住下不久,有一天就得到個署名「同鄉一分子」的勸告信,請她們「顧全點面子,不要留到這個地方」。這誤會雖由於兩人行動灑脫而來,當時兩人卻十分不平,把住處幾個高師學生每人痛駡一頓。那信上的措詞大約比我所說還溫和一些,她們的責備則又似乎比我所寫出的還厲害些。那個寫信的人雖近於好事,卻並非出自惡意,一罵自然不敢出頭了,至於其餘那些大學生被罵時,初初還不明白這是什麼事情,到後弄明白了,又不知究竟誰寫這個信,自然也就算完事了。 但兩人當時情形或者也正極窘,想離開南京便無法離開。那王女士本是酉陽地方一個富足油商人家的女兒,父親那時且為眾議院的議員,並不至於使一個二十歲的女孩子在外流落,丁玲女士經濟情形也不很壞,故兩人當時受窘,同「解放」大約多少有些關係。「解放」同「爭鬥」有不可分離的情形,那時節女孩子既要解放,家中方面雖不能加以拘束,也還能消極否認。否認方法自然便以為暫且停止經濟接濟,看看結果誰的意見適於生存。 兩人把手中所有一點點錢用罄後,各處學校去找尋小學教員,卻不能得到這種位置。其他粗重工作有些地方雖需要人,但人家一看到她們,即或正需要一個娘姨,也不敢借重這位娘姨了。她們聽說有人要繡花工人,趕忙跑去接洽,那主人望望兩人的神氣,也不敢領教,只好用別的方法說明所雇人業已找到把兩人打發走了。既不能好好的讀書,又無從得到一個職業,又無其他方面接濟,自然就成為流浪人了。 她們又正似乎因為極力拒絕家庭的幫助,故跑到南京做工的。到南京兩人所得的經驗,在丁玲女士說來,則以為極有趣味。那時節女人若在裝扮上極力模仿妓女,家中即不獎勵,社會卻很同意。但若果行為灑脫一點,來模仿一下男子,這女人便在家中社會皆將為人用希奇眼光來估計了。兩人因為這分經驗,增加了對於社會一般見解的輕視,且增加了自己灑脫行為的愉快。 當丁玲女士已經作了海軍學生的新婦,在北京西山住下,告給我那點經驗時,她翻出了一些相片,其中有一個王女士編織絨線的照相,她說那就是初到南京照的。到了那裡把錢用盡後,天又落雨極冷,無法出門時,就坐在床上,把一條業已織就多日的絨繩披肩,撤卸下來,挽成一團一團的絨球,兩人一面在床上說些將來的夢話,一面用竹針重新來編結一隻手套或一條披肩。工作完成以後,便再把它撤散,又把那點毛繩作一件其他東西。 當時房東還不很明白這種情形,常用猜詢的眼光,注意兩個女孩子的工作,有一天,且居然問「為甚麼你們要那麼多毛繩物事?」兩人自然並不告給房東那是反復作著玩玩的行為。房東的神氣,以及兩人自己的神氣,卻很溫暖的保留在各人印象裡。 兩人對於貧窮毫不在乎,一則由於年青,氣壯神旺,一則由於互相愛好,友誼極佳。但另外必仍然由於讀了一些新書的原因,以為年青女子受男子愛重雖非恥辱,不能獨立生存則十分可羞,故兩人跑來南京,一面是找尋獨立生活的意義,一面也可說是逃避上海的男子。當時丁玲女士年齡還不過十七歲,天真爛漫,處處同一個男孩子相近,那王女士卻是有肺病型神經質的女子,素以美麗著名,兩人之間從某種相反特點上,因之發生特殊的友誼,一直到那王女士死去十年後,丁玲女士對於這友誼尚極其珍視。在她作品中,常描寫到一個肺病型身體孱弱性格極強的女子,便是她那個朋友的剪影。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