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瞿秋白文集② | 上頁 下頁
新經濟政策之意義


  新經濟政策之意義(1)(一九二四年六月)

  一、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

  1.資本主義的定義 資本主義之特點有三:

  (一)商品經濟;(二)資本家私有生產資料及手工具;(三)勞動之使用系雇傭制度。故資本主義乃商品經濟,以享有生產資料及工具之階級(資本階級)為主體,而以傭工階級(無產階級)為對象。資本主義之生產及分配,因此皆在無政府狀態中;所謂「自由」競爭,使社會生產與其經濟目的不相適合,與社會之需要及可能性(購買力)不相適應:(一)生產力之浪費——生產不與消費相應;(二)生產過剩或生產不足,使社會中常發現「實業危機」與「失業問題」。此種商品經濟的性質,其發展乃使小農經濟及手工業日益破產,工人日益集中于城市成所謂「工業的後備軍」,而私有生產資料及工具之制度,使自由競爭本其無政府的根性蔓延全世界,實業之「危機」與「繁盛」更迭而來,資產階級之間兼併日急,資本與生產日益集中。

  2.社會主義之經濟 社會主義經濟之屬性亦有三:與資本主義恰相反:(一)自然經濟;(二)社會公有生產資料及工具;(三)勞動之使用系社會自動的性質。因此,生產及分配皆當以社會之生產力及需要量為標準——生產品成為社會消費品而非私有商品,故社會主義乃有規畫的經濟。有規畫經濟之要素,乃:(一)非商業的分配方法;(二)生產資料及工具之真正公有,而並非僅只「均富」(均無貧);(三)大工業式之經營生產方法。三種要素之中,「大生產制度」乃資本主義發展之必然結果;公有制度亦唯大生產方有可能;而消滅商業中之「自由」競爭,在資本主義之末期(帝國主義——財政資本,托辣斯[1]制度)亦已露端倪。唯有規畫的經濟裡方能「各取所需,各盡所能」。資本主義為此社會主義之籌備時期——三種有規劃經濟之要素都已含孕於資本主義之中。然自無政府的經濟狀態,進於有規劃的生產分配,必經社會革命。

  3.資本主義發展之必然的結果——社會革命 資本主義社會裡(世界的國際的),手工業與農民日漸無產階級化。「危機」與「繁盛」更迭而來,每經一次實業界的擾亂,社會中之階級關係必變動一次,無產階級增多,而小資產階級破產。此種潮流,自工業先進國逐次激蕩,至於全世界之勞動階級之生活狀況日益低落。革命之必不可免,已甚顯然(各殖民地之國民革命亦即此世界社會革命之一部分),況且自由競爭為資產階級取得利潤之唯一方法(自己國內競爭進於國際的競爭,以「國家」、「民族」的名義行資產階級的戰爭——歐洲大戰),欲其俯首聽從國家之規劃,必不可能,故資產階級本其商品經濟的天性,已成有規劃的經濟之障礙——尤非社會革命(使資產階級喪失政權成受治者)不可。

  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過渡

  1.無產階級獨裁制之政治 社會革命之後,無產階級為治者,資產階級受治。所謂民主國家,本是資產階級壓制無產階級政治的工具,實際上是資產階級獨裁制。因為社會既有經濟上的階級差別,便有政治的強制機關之需要;無產階級不受種種法律、警察、軍隊等的約束,必不自願被資本家剝削;資產階級若享有一切政權亦決不甘心受制,誠意履行社會主義之政策。所以無產階級獨裁制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必然的過渡制度。

  2.國家資本主義(新經濟政策)之經濟 社會革命能使受治之無產階級突然取得政權,然不能使小生產一旦盡成大生產,因此,生產及分配的規畫,至不易定。此過渡期中(資產階級雖已受治,然未消滅,雖已喪失政權,然尚有經濟力量),必需由無產階級實行國家資本主義,以為在經濟上征服私人資本主義之手段。大生產事業及金融運輸事業可以由無產階級國家沒收管理,可以部分的規畫;而小農業、小手工業、小商業,甚至於小工業,國家無從沒收——即無從管理,更不易為之設定規畫。國家只能憑藉大生產與小生產競爭,使小生產日益合併——增進社會生產力,以集中此等小生產,使在社會消費中失其需要;小生產愈減少,國家規畫之範圍愈廣,國家企業之生產量愈增……以至於分配上可以完全廢止商業,社會主義之有規畫的經濟,至此方得實現。

  3.「新經濟政策」乃自資本主義過渡於社會主義的一種方式 無產階級革命後,採用此種國家資本主義,並非從社會主義退一步而恢復私人資本主義,乃進一步而實行社會主義;亦並非與資本階級妥協,乃繼續階級鬥爭。只有無產階級取得政權鎮壓資本家,沒有資本家政權之後,方能行國家資本主義——有規畫的經濟之第一步;決非普通所謂「國家的社會主義」在社會革命之前求節制資本主義之發達者。蓋資產階級享有政權一日,則國有制度終為最大資本家之代名詞而已。

  三、革命中之國內戰爭期

  1.資本主義之破壞——國內戰爭 無產階級欲實行社會主義有規畫的經濟,第一步必須自己組織國家,方有無產階級國家之國家資本主義可行。無產階級國家又必須沒收大地主、大工廠、銀行、鐵路、礦山等,方能開始實行有規畫的經濟。然而資產階級決不肯以其國家及私產拱手讓人,因此,必須革命。一切革命都有多少軍事的性質。資產階級見資本主義之受破壞(政治上:所謂民主制度之顛覆,經濟上私有的生產資料及工具皆被沒收),必以種種陰謀暴力來相抵制。如是階級鬥爭的焦點,終久必成為國內戰爭;革命政府初立,反革命立時反攻。

  2.國內戰爭時之經濟管理法 國內戰爭中無產階級之革命政府勝,則可以逐漸行經濟改造政策,敗則「亂民」、「過激」,仍受統治抵抗,更無經濟政策之可言。故無產階級在經濟上只須沒收大生產,規畫大生產,然在軍事上則欲以抵抗資產階級之一切權力,即有時不得不兼及小生產,集一切能力、軍餉、軍械、交通、金融等於革命政府之手,此時之經濟管理萬不能死守原定之和平時代改造經濟之步驟,使資產階級得利用其餘財,顛覆革命政府。

  3.赤俄之「舊經濟政策」 俄國革命政府初成立便設一最高國民經濟會(由蘇維埃及各業工會代表組織),著手於工業中之統一規畫,預備整頓工業,分別工廠之種類:何者當收歸國有,何者暫留與私人,何者當供給若干燃料及原料,何者當添置生產工具,何者可取去其一部分機器,何者當停止工作……然反革命軍四起,資產階級不肯服從無產階級政府的政治裁制,於是實行一種軍事的共產主義,——工業方面,雖小工業手工業一概沒收。各種工業直隸於最高國民經濟會之各業總委員會,所謂總委員會制。農業方面,實行食糧徵收法(均配法),盡征農民之餘糧以供城市工人及軍隊。商業處此種狀況之下:工業品甚少,均由政府分配,農業品農民亦不能任意出賣——當然暫行禁止,此種經濟政策雖以赤俄現行政策相較謂之曰「舊」,其實乃新——雖曰經濟政策,其實乃軍備供給之規畫分配。——一切均為征服反革命之軍事而行,非為經濟改造。

  四、新經濟政策之意義

  1.社會主義建設的第一步 有規畫的經濟,既與資產階級根本不相容,則勞動平民,若欲實行社會主義,必先保證革命政府之安全。故一切軍事行動以及為軍事而行之經濟政策,雖當時無益於經濟改造事業,有時甚且有害,而歸根究底,始終是實行社會主義之必不可免的破壞資本主義之第一步。赤俄反革命撲滅之後,資產階級始不敢輕視無產階級之政治實力;無產階級政府始有能力執行一切建設初步社會主義之法律,於是乃得實行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之原定政策——即所謂新經濟政策,其實仍是「舊」的。

  2.新經濟政策之內容 國內戰爭既止,無產階級政府之實行社會主義,便進于「和平的」建設時期。(一)大工業、銀行、鐵路、航路、礦山等歸國家管理。小工業則分別種類:何者交與勞工協作社,何者出租於私人。(資本家當革命之初既不遵從革命政府法令,又從事於反革命,則原定之「留資」私人之辦法,資本家方面自己拋棄權利,已經完全沒收,喪失其民法上之繼續所有權,——故全部工業已歸國有,僅僅管理方面起見出租於私人。)(二)農業,實行食糧課稅法——小農得有餘糧出賣。同時提倡農民組織協社,使漸去其私有財產者之惡習,而慣于集合生產,又組織國立農場,逐漸實行農村城市之電氣化計畫,使農業機器化。(三)商業在此種狀況之下:農民有餘糧出售,工業品有國有企業及私人企業之競爭——當然恢復。消費協社又有全國規模的大組織,是牽制私人商業使不得任意剝削。國家所辦國有商鋪,獨佔對外貿易。既如此:(一)國有企業、礦山、銀行、鐵路、關稅;(二)國有農場、農業生產協社;(三)國有商鋪、消費協社、對外貿易都在國家統一規畫之中,以次漸求其集中發展。私人承租的企業,私人商業及純粹小資產階級式的農業便只受國家規畫之間接的調節(如租稅政策,放貸政策,運輸規則等);所以可以說:俄國的經濟是一半有規畫的。

  3.赤俄經濟改造之趨勢——國際的意義 新經濟政策之下私人資本主義亦有相當的發展,然國家的集合經濟發展之能力及速度均較強。雙方明爭暗鬥,在此初期過渡政策中尚不能免。無產階級國家既有必勝小企業之大經濟(包括一切運輸機關及放貸機關),又有政權足以支配社會活力,當然得最後之勝利:

  此中最主要的力量便是經濟規畫:譬如現時國內需要棉紗很多,而國家不能盡行供給;於是減少棉紗稅,運費減輕,放任私人企業發展;同時國家盡所有的能力大規模的整頓棉業;等到國有企業出產日多,價格日廉,便可漸漸加重私人棉紗品的稅額及運費,使私人企業衰歇下去。如此,直到私人企業家願意受雇於國家機關,而不願自己承租為止,那時一切私有企業的利潤必減至極微,不得不破產——他們也想「脫離私產」以求自由了。

  農業裡的集合制度日益發達,應用電氣,變全國成大農場,調劑現代的城市與鄉村。於是小農和企業家一樣:那時放著極大規模之農產場,每天只要輪流耕種幾小時,決沒有人反而願意自己劃出十畝廿畝一天耕到晚(因為小農場應用電氣或機器都太貴,成本不敷),農工業既如此發達,消費品足夠,組織技術精密,運輸機關便利,——當然可以實現非商業的分配方法,商業消滅。俄國現時的政策正是如此的趨於共產主義的。

  雖然,此種生產力之發展程度,斷非俄國一國之內所可能:(一)帝國主義列強存在一日,必竭力破壞社會主義國家之建設;(二)一國內之機器、原料未必足供生產力充分進展;(三)社會主義國家之「對外」貿易一日不終止,商品經濟之根性終有幾分存在。故世界的(各國陸續繼起的)革命必不可免,必使社會主義的國家無外可對,成為全世界的有規畫的經濟,社會主義方能完全實現。

  原載1924年7月14日《民國日報》副刊《覺悟》

  署名:瞿秋白

  注釋

  [1]托辣斯,今譯托拉斯。見本書第61頁注⑤。

  (1)本文為作者在1924年上海夏令講學會的講演稿,原題為《新經濟政策》,收入作者自編論文集時改成這個題目,並作了文字校訂。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