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作家 > 瞿秋白 | 上頁 下頁
瞿秋白簡介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譜名瞿懋淼,字熊伯,後改名瞿雙、瞿爽、瞿霜,字秋白,江蘇常州人。無產階級革命家、作家、詩人、翻譯家、文學評論家。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袖之一,曾兩度擔任中國共產黨實際最高領導人(1927年8月至1928年7月;1930年9月至1931年1月)。

  ***

  瞿秋白祖籍江蘇宜興,1899年1月29日,生於江蘇省常州府城內東南角的青果巷(今82號)一座名為八桂堂的花園住宅內的天香樓二樓(今瞿秋白故居)。八桂堂是瞿秋白的叔祖瞿賡甫的住宅,這所住宅內花木繁多,因有八株桂花而得名八桂堂,天香樓也是因沉浸在花木的芬芳之中而得名。

  瞿家是一個書香門第,世代為官,瞿賡甫時任湖北布政使。瞿秋白的父親瞿世瑋擅長繪畫、劍術、醫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業,寄居叔父家中,經濟上依賴在浙江做知縣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濟。母親金璿,也是官宦之女,精於詩詞。瞿秋白譜名瞿懋淼,字熊伯。由於瞿秋白頭發上生有雙旋,父母為其取乳名雙(或同音字霜、爽)、小名阿雙、霜。

  1903年,瞿賡甫死在湖北任上,從此瞿家的家道開始中落。瞿賡甫的遺屬分割財產時,瞿世瑋作為瞿賡甫的侄兒被迫離開八桂堂,先後租住烏衣橋、星聚堂等處,一家的生活日益窘迫。

  1904年,5歲的瞿秋白進入私塾啟蒙讀書,次年轉入冠英小學。

  1909年春天,10歲的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學堂(現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該校校長屠元博曾經留學日本,是同盟會會員。

  辛亥革命後,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棄官閒居杭州,將母親也接到那裡,並停止了對瞿世瑋一家的資助。於是瞿秋白家陷入經濟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廟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當、借債度日。

  1915年冬,因交不起學費,瞿秋白被迫輟學。

  1916年2月7日(農曆正月初五),母親金璿用了半瓶虎骨酒吞服了剝好的火柴頭丸自盡。瞿母死後,瞿父借了100多元買了一口棺材,又因無錢安葬,暫時寄存在當地瞿氏宗祠裡。瞿秋白含悲寫下了一首七絕《哭母》:「親到貧時不算親,藍衫添得淚痕新。饑寒此日無人管,落上靈前愛子身。」十幾年後,棺材被搬到常州城東郊亂墳堆中草草地掩埋了。直到1962年,瞿秋白的夫人楊之華從《瞿秋白文集》稿費中拿出300元作為經費,在常州市人民政府的主持下,才將瞿母遷到常州西郊公墓,墓碑上刻著「瞿秋白烈士母親金夫人之墓」。

  瞿母死後,瞿秋白一家人分別投親靠友,瞿秋白到無錫城南門外楊氏小學以做鄉村小學教師謀生。

  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資助,西赴漢口,寄居在京漢鐵路局當翻譯的堂兄瞿純白家中,並進入武昌外國語學校學習英文。

  1917年春,堂兄瞿純白調外交部任職,瞿秋白也隨同北上到北京,參加普通文官考試未被考取。同年9月,考入外交部辦的俄文專修館(免費入學),學習俄文。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後,他投入北京愛國學生運動,被選為專修館學生總代表,參加了北京大中學校學生聯合會,成為北京學生運動的領導人之一。8月參加了中南海總統府前抗議馬良禍魯的請願活動被捕,旋即被釋放。

  1920年初參加了李大釗、張崧年發起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報》和上海《時事新報》聘為特約通訊員到莫斯科採訪,想「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在蘇俄兩年時間裡,他作了大量考察、採訪和寫作,先後撰寫了《共產主義人間化》、《蘇維埃俄羅斯經濟問題》等數十篇通訊和《餓鄉紀程》、《赤都心史》等著作,以自己的親見親聞,客觀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後蘇俄的真實情況,告訴中國人民,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紀歷史事業之第一步」,莫斯科已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心海中的燈塔。」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是最早向中國描繪列寧形象的人,也是中國記者中唯一與列寧交談過的人。

  1921年秋,東方大學開辦中國班,瞿秋白作為當時莫斯科僅有的翻譯,進入該校任翻譯和助教,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書籍。

  1922年2月,瞿秋白在莫斯科由同鄉張太雷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2年底,陳獨秀代表中國共產黨到莫斯科,瞿秋白擔任他的翻譯。陳獨秀回國時,邀請瞿秋白回國工作。

  1923年1月隨同陳獨秀回到北京,瞿秋白兼管中共宣傳工作,擔任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新青年》、《前鋒》主編和《嚮導》編輯。他在這些刊物上發表大量政論文章,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國國情,考察中國社會狀況,論證中國革命問題。1923年夏,于右任、鄧中夏創辦上海大學,瞿秋白擔任教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

  1924年,國民黨改組,瞿秋白出席國民黨一大,參加大會宣言的起草,當選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後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為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並來往于上海廣州之間,當翻譯,參與一些國民黨的工作(例如上海的國民黨中央執行部委員等)。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後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成為中共領袖之一。之後,參與領導了五卅運動。

  1927年7月12日,陳獨秀被停職,由張國燾臨時代理主持中央工作。8月7日,新來到的共產國際代表羅明納茲主持召開會議(八七會議),正式將陳獨秀(缺席)免職,並指定瞿秋白擔任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並主持中央工作,成為繼陳獨秀之後,中國共產黨第二任最高領導人。瞿秋白的領導方式與作風強勢的陳獨秀不同,只發表一般政治主張,對組織和軍事完全放權。在此次會議中,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總方針。在瞿秋白主持中央政治局的近一年期間(1927年8月—1928年5月),策劃了三次起義,1927年11月11日的武漢起義、12月10日的長沙起義、12月11日的廣州起義,均以失敗告終。

  1928年4月,瞿秋白從上海經海路抵達大連,又改乘火車沿中東鐵路北上,通過滿洲里的秘密通道出境進入蘇聯。5月中旬,瞿秋白抵達莫斯科。6月,瞿秋白在莫斯科郊外的茲維尼果羅德鎮主持召開中共六大,「六大」之後,瞿秋白繼續留在莫斯科,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的代表團團長兩年時間,實際在國內直接領導的是李立三和向忠發。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內,校長米夫,以及追隨米夫的王明等人說中山大學有一個由俞秀松、董亦湘、周達文等人組織的「江浙同鄉會」,是托洛茨基同夥的一個小組織,因此有學生被捕、被開除。中共駐共產國際的代表團團長瞿秋白聽取了學生意見,並到學生中間調查,最後認為中山大學不存在「江浙同鄉會」。就這樣,瞿秋白與米夫、王明等人之間的矛盾開始產生並慢慢激化。

  1930年7月,瞿秋白由於立場調和,被當地的黨部指為機會主義和異己分子的庇護者,撤銷了中國共產黨駐莫斯科代表的職務,攜妻子離開蘇聯回國,8月中旬回到上海,主要任務是在9月底召開六屆三中全會,批判「立三路線」。但由於瞿秋白「沒有認出立三路線和國際路線的根本不同」,對立三路線的批判不夠徹底。1930年12月,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在莫斯科舉行會議,會議上點名批評了瞿秋白。

  1931年1月7日,共產國際代表米夫及王明等人主持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六屆四中全會,解除了李立三的中央委員職務,並把瞿秋白定為「左」傾教條主義者,解除了他的中央政治局委員職務。此後瞿秋白到了白色恐怖籠罩的上海養病(肺結核),進行文藝創作和翻譯,與茅盾、魯迅結識,一起領導左翼文化運動。

  1933年底,瞿秋白被要求離開上海去中央蘇區。

  1934年2月5日抵達瑞金後,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人民委員會教育部視事,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委會委員、人民教育委員會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長等職。瞿秋白上任後,主持制定了《蘇維埃教育法規》,還兼任蘇維埃大學校長。馮雪峰曾回憶說:「那時,毛主席對瞿秋白很有感情。有一次,他們彼此談了一個通宵,話很投機,兩個都是王明路線的排擠對象,有許多共同語言。後來瞿秋白死了,毛主席認為這是王明、博古他們有意把瞿秋白當作包袱甩給敵人造成的。」中央紅軍長征前夕,瞿秋白再三請求參加長征,但當時的中央決定把他留在即將淪陷的中央蘇區。據吳亮平回憶,在一次討論轉移的會上,瞿秋白當面向毛澤東要求參加長征,毛澤東當場也不好說什麼,因為毛澤東此時自身難保。瞿秋白帶病留守南方,進行遊擊戰爭,任中共蘇區中央分局委員、宣傳部部長。

  1935年2月,在中央蘇區陷落前夕,中央分局書記項英派便衣隊100多人護送瞿秋白、何叔衡等不便打遊擊的人向閩西突圍,想從那裡再化裝去上海。途中,他們遇國民黨保安團截擊,何叔衡中彈身亡,瞿秋白因有嚴重肺病無力奔跑,於1935年2月24日在福建省長汀縣水口鎮被宋希濂的國民政府軍第三十六師向賢矩部逮捕。起初,瞿秋白自稱只是醫生,並在監房內寄信給上海的魯迅及妻子楊之華,望能設法保釋出獄。當魯迅、楊之華在上海匆忙辦理手續時,4月10日,國軍第八師在長汀、武平和會昌三縣交界的歸龍山下,俘虜了中共福建省委書記萬永誠之妻(名不詳),因為護送瞿秋白的全部計劃是萬永誠策劃的,萬永誠之妻也知道這一計劃,她就供出瞿秋白等人在濯田地區被俘的消息。根據情報,國軍很快就查到了瞿秋白的下落。在被押期間(5月23日),瞿秋白寫下了《多餘的話》,表達其由文人從政曲折的心路歷程。國民黨中央隨後派人來,聲稱瞿秋白可不必發表反共聲明和自首書,只要答應到南京政府下屬機構去擔任翻譯即可,瞿秋白斷然拒絕。蔣介石見勸降不成,即下令處決瞿秋白。

  6月18日8時,國軍第三十六師特務連連長走進囚室,向瞿秋白出示槍決命令。瞿秋白伏案揮筆寫下了絕筆詩:「夕陽明滅亂山中,落葉寒泉聽不窮;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萬緣空。」(集句)瞿秋白一邊寫詩,一邊鎮靜地對旁邊的人說:「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後我要大休息了。」負責羈押瞿秋白的國軍第三十六師師長宋希濂,是瞿秋白在上海大學任教時的學生。為表示對老師的尊重,宋希濂送瞿秋白出監房到中山公園涼亭前拍照,即現今見到的瞿秋白就義前遺照:瞿秋白上身穿著黑色中式對襟衫,下身穿著白布抵膝短褲,黑線襪,黑布鞋,背著兩手,昂首直立。宋希濂還為瞿秋白置辦了酒席。瞿秋白來到公園,「全園為之寂靜,鳥雀停息呻吟。信步至亭前,已見菲菜四碟,美酒一甕,彼獨坐其上,自斟自飲,談笑自若,神色無異。酒半乃言曰:『人之公餘稍憩,為小快樂;夜間安眠,為大快樂;辭世長逝,為真快樂!』」

  餐畢,瞿秋白走出中山公園,慢步走向二華里之外的長汀西門外羅漢嶺下蛇王宮養濟院右側的刑場。沿途瞿秋白手挾香煙,緩緩而行,而且用俄語唱《國際歌》《紅軍歌》,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中國革命勝利萬歲」,「共產主義萬歲」等口號。到達刑場後,瞿秋白盤膝坐在草坪上,對劊子手微笑點頭說:「此地很好!」然後平靜地讓劊子手從腦後開槍。時年36歲,當日下午,瞿秋白遺骸被埋葬在羅漢嶺盤龍崗。

  瞿秋白有過兩次婚姻:

  第一位妻子王劍虹,湖南人,是上海大學的學生,1924年1月與瞿秋白結婚。同年7月因肺病去世。

  第二任妻子楊之華,浙江蕭山人,也是上海大學的學生,在與前夫沈劍龍(沈玄廬之子)離婚後;1924年11月7日,楊之華與瞿秋白在上海舉行了結婚儀式,沈劍龍也親臨祝賀。1935年瞿秋白去世後,楊之華被安排去了蘇聯。1936年,楊之華在莫斯科被王明隔離審查,直到1938年才被平反,進入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部邊工作邊學習。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楊之華母女回國,又在新疆迪化被盛世才拘捕關押了四年。1949年以後,楊之華擔任全國婦聯副主席和全國總工會的黨組成員及女工部部長,文革中楊之華受到批鬥,被長期關押,1973年10月20日在北京逝世。
瞿秋白

瞿秋白

瞿秋白2

1920年5月,瞿秋白在北京

瞿秋白3

1935年6月18日,就義前遺照

瞿秋白4

瞿秋白與楊之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