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語堂 > 武則天正傳 | 上頁 下頁


  太宗皇帝兩個月前染患痢疾,雖然有時顯得輕些,但始終沒有完全治好。全身精力似乎都已耗盡,現在虛軟虧損已甚。他覺得大去之日已經為期不遠了。

  太宗皇帝今年五十二歲,不幸身染重病。因為身為武人,雖然年過半百,但素質極健壯,對猛將謀士真是深仁厚澤,為古今所稀有。太宗以天縱英才,領袖群倫,為人直爽而寬厚,臣子有過,必坦誠相告,自己有過,也命臣子力諍直諫。太宗禦下,英才賢士,濟濟一時,剛毅廉直,盡于朝政。仁聖天子一片愛臣之心,文武百官無限敬君之意。不知為了什麼,臣子雖眾,竟覺得集眾才於一身,也不及太宗皇帝之英偉睿智。太宗皇帝在戰場之上,不避石矢煙塵之險,並曾親率大軍遠征高麗,又統帥諸將北征突厥,擊潰突厥聯軍,西方拓邊至土耳其斯坦,臨近了裡海。又曾遣將自北部進攻印度,迫使尼泊爾入貢天朝。太宗為人大公無私,平易近人。雖然虯髯如戟,可以懸弓,看來猙獰可畏,實則仁厚愛民,如保赤子。即此一點愛民之心,就構成了輝映千古的大唐的力量。太宗皇帝深得民心,而人民對大唐皇室的效忠就招致了武氏夢幻的破滅。以上所述正好做本書後文的對照。

  太宗一次駕臨一所監獄,看見一些已經判決處死的囚犯。他問他們說:「你們是不是願意看看父母呢?」待決的囚犯狐疑不信。太宗說:「我是你們的皇帝。我放你們回家。回家去看看你們的父母子女吧,明年秋天再來受刑。」

  囚犯聞聽,真是驚喜萬分,都被釋還家。次年秋季來臨,又回監獄就刑。囚犯以為罪有應得,都樂於就死,無所怨尤。在當年,一個死因之定讞,要經過地方級三次審判,再上訴最高審判的大理寺,大理寺要與皇家的門下省的代表和中書省的代表共同審判。太宗皇帝之縱囚還家純系一時的情感,自然不足為訓。但是也可以說此等事不可無一,無須有二,正是太宗寬厚仁德的一股子真情。

  太宗皇帝既已染病虛弱,於是想到繼承大統一事。太子為晉王治,太宗駕崩後,即位為高宗。

  在家庭方面,太宗皇帝並不幸運。一個心愛的好公主幾年前死去,死時才三十六歲。太宗皇帝的文德長孫皇后真是賢德之至。每逢大臣直諫,觸怒了太宗,她總是支持大臣,力陳大臣是忠君愛國,皇上應當察納忠言。長孫皇后之兄長孫無忌,雖然是太宗的良臣謀士,皇家的肱股,長孫皇后卻永不許她兄長掌權太重。當她病勢垂危的時候,有人提說要請皇上頒佈大赦,藉以感動神靈。皇后說:「不可以。這是以我私人之事置於國法之上。人命都由天定。若是行一善而可延長數年壽命的話,我一生從來沒做惡事。若是只憑行善不能修得壽數,祈壽又有何用?」臨終之時,她遺命葬於山丘足矣,不必廣築陵寢,藉以節省民力。她說,埋葬之義,只不過埋穢物,使不暴露於外而已。長孫皇后不愧一個真知灼見的賢德之女。有如此的賢妻在旁,太宗之聖德偉大自不足怪。但不幸正當盛年,長孫皇后就染病逝世。賢德之名後代景仰不衰,也非無故了。長孫皇后死後,太宗震悼萬分。大臣勸慰之時,太宗說:「我當然知道,人都不免一死。不過,以前在危難之時,皇后始終在旁扶助,善進忠言,如今失一良友,失一夥伴,悲痛曷已!悲痛曷已!」

  長孫皇后死後,太宗竟大異於前,沉溺於女色,但賢德如長孫皇后之女人,終難再遇。嬪妃雖眾,太宗始終沒再立皇后。隨後最年輕的晉陽公主又不幸早亡,年才十二歲,真是傷透了皇上的心。晉陽公主嫻雅可愛,在世時總是跟著太宗皇帝,皇帝上朝時她要送到虔化門。晉陽公主與晉王治兩小無猜。當時晉王治身為太子,一次晉王要上朝侍觀朝儀的時候,她竟至哭泣,以為再不能相見。在公主亡故之後,太宗的多愁善感的個性全顯了出來。一個月之內,他常常自己垂淚,不思飲食。臣僕請他照常用膳的時候,他說:「我太愛這個孩子,悲傷無法抑制。究竟怎麼回事,我也不知道。」

  太宗皇帝就是這樣的人;對人民公正仁愛,在戰場之上英勇無畏,箭法如神,部下驍勇善戰,突厥人聞聲膽裂;在家裡的時候,卻溫和仁厚。

  【第三章】

  太宗皇帝為什麼立晉王治那樣軟弱無能的人,做他千秋萬歲之後繼承大統的人呢?這也許是他生平的一個大錯。太宗有十四子,由十個母親所生。長子常山王承幹,四子魏王泰,九子晉王治,都是賢德的長孫皇后所生,三人都極有機會立為太子。可是好竹難免生惡筍,在後代子孫方面,皇帝也難免不如意。初立太子,長子承幹粗鄙無賴,與娼優孌童為伍。有一次,他使朋友打扮成突厥人,裝作在喪禮中圍著死人跳舞,他自己躺在地下假裝死人,然後猛然一躍而起嚇唬他們。他就以此為樂。雖請國內名儒為師,皇上也沒法使他進德修業。

  泰為第四子,理應立為太子,太宗也已經暗中決定傳位於他。泰生得英俊,為人端肅,有學問,善詩文,從各方面看,都會成為一個有道明君。太宗使他住在武德殿鄰近,武德殿為上朝的大殿,並且每月撥給他的花費比其他皇子都多。泰的勢力迅速強大起來,太子遂有恐懼之心。於是兄弟不睦,繼之以凶爭惡吵,埋怨不平,父皇煩惱萬分。終於太子承幹舉兵反。朝廷雖然輕而易舉地將叛亂平定,太宗終以太子不肖引為恥辱。

  一天散朝以後,皇帝吩咐賢臣長孫無忌及另外兩位大臣隨後入宮。入內之後,太宗勃然大怒說:「一個人怎麼會有這麼不肖之子!」於是從牆上摘下寶劍,便欲自刎。長孫無忌自然趕緊拉住。在淩煙閣中,無忌位居二十四功臣之首,忠正賢明,太宗對他言聽計從。

  太宗問無忌說:「現在該怎麼辦呢?」這時太子承幹已廢,尚未伏誅。皇帝必須做一個重要的決定。若立四子泰為太子,兄弟相爭,必傷一人。無忌奏稱:「依臣愚見,當立晉王治為太子。」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