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語堂 > 蘇東坡傳 | 上頁 下頁
五一


  在神宗熙寧七年(一〇七四)九月,蘇東坡在杭州的任期屆滿。他弟弟子由那時正在山東濟州任職,蘇東坡已經呈請調到山東去。他所請照準,這次他是升任密州太守,密州離青島很近。他在濟州只有兩年,然後又調到徐州任太守,在徐州是從熙寧十年(一〇七七)到元豐二年(一〇七九)三月。

  蘇東坡在向杭州南山、北山上寺院的方丈至交告別之後,攜眷啟程北上。他妻子已經買了一個非常聰明的丫鬟,才十二歲,名叫朝雲,她以後在蘇東坡的生活裡非常重要。

  密州是一個很窮的縣分,主要只長麻、棗、桑樹,此地的生活和杭州有天淵之別。當時官員的薪俸已經減低。蘇東坡在他《杞菊賦》的序言中說:「餘仕宦十有九年,家日益貧,衣食之俸,殆不如昔。及移守膠西,意且一飽,而齋廚索然,不堪其憂。日與通守劉君延式循古城廢圃,求杞菊食之,捫腹而笑。」

  王安石已去職,現由呂惠卿當權,創行了新所得稅法。免役稅的分派遠非縣中人民所能負擔。孩童死于道邊。這一時期蘇東坡寫的詩中曾說繞城而走,葬埋屍體,熱淚盈眶,幾年後,他在一封信裡曾提起他救了三四十個饑餓的孤兒,在自己家裡撫養。

  這是蘇東坡最難過最沮喪的一段時光;說也奇怪,這位大詩人在最難過的日子卻寫出了最好的詩歌。按照中國的標準說,到了這一時期,他的詩才達到完全成熟的地步。這時憤怒與苛酷的火氣已無,只剩下安詳平和與順時知命的心境。甚至他對大自然之美的喜悅與生活中的樂事的享受,也比以前更灑脫而不執著。顯然和他在杭州年輕時之富有火氣大為不同了。他對陶淵明的詩越發愛好,他那首《西齋》詩和陶詩相比,簡直可以亂真。在這首詩裡,不但可以看到真正的寧靜滿足,還有與自然的渾然一體,以及對大自然本身的聲音色彩顯示出靜謐的喜悅。原詩如下:

  西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
  病夫朝睡足,危坐覺日長。
  昏昏既非醉,蝺蝺亦非狂。
  寒衣竹風下,穆然中微涼。
  起行西園中,草木含幽香。
  榴花開一枝,桑棗沃也光。
  鳴鳩得美蔭,因立忘飛翔。
  黃鳥亦自喜,新音變圓吭。
  杖察觀物化,亦以觀我生。
  萬物各得時,我生日皇皇。

  只有詩人達到這種與自然渾融為一時,他才能寫出下面《吏隱亭》這樣的詩句:

  縱橫憂患滿人間,頗怪先生日日閑。
  昨日清風眠北牖,朝來爽氣在西山。

  從這種神秘觀,他獲得了精神上的解脫,這種解脫正彷佛白雲無心飄浮在山峰之上一般。他的「望雲樓」詩如下:

  陰晴朝暮幾回新,已向虛空付此身。
  出本無心歸亦好,白雲還似望雲人。

  說來也頗有趣,往往為了子由,蘇東坡會寫出最好詩。蘇東坡在由杭州到密州時,心中思念子由,他寫了一首詞,調寄沁園春: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斂。星霜耿耿,雲山錦,朝露團團,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悠遊卒歲,且鬥樽前。

  又在密州時,想起不能見面的弟弟,他寫出了公認最好的中秋詞。批評家說這首詞寫出之後,其它以中秋為題的詞都可棄之不足惜了。

  這首詞調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上面這首「水調歌頭」是熙寧九年(一〇七六)在密州時作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