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准風月談 | 上頁 下頁 |
晨涼漫記① |
|
[署名]孺牛 關於張獻忠②的傳說,中國各處都有,可見是大家都很以他為奇特的,我先前也便是很以他為奇特的人們中的一個。 兒時見過一本書,叫作《無雙譜》③,是清初人之作,取歷史上極特別無二的人物,各畫一像,一面題些詩,但壞人好像是沒有的。因此我後來想到可以擇歷來極其特別,而其實是代表著中國人性質之一種的人物,作一部中國的「人史」,如英國嘉勒爾④的《英雄及英雄崇拜》,美國亞懋生⑤的《偉人論》那樣。惟須好壞俱有,有齧雪苦節的蘇武⑥,捨身求法的玄奘⑦,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孔明⑧,但也有呆信古法,「死而後已」的王莽⑨,有半當真半取笑的變法的王安石⑩;張獻忠當然也在內。但現在是毫沒有動筆的意思了。 《蜀碧》⑾ 一類的書,記張獻忠殺人的事頗詳細,但也頗散漫,令人看去仿佛他是像「為藝術而藝術」的一樣,專在「為殺人而殺人」了。他其實是別有目的的。他開初並不很殺人,他何嘗不想做皇帝。後來知道李自成進了北京,接著是清兵入關,自己只剩了沒落這一條路,於是就開手殺,殺……他分明的感到,天下已沒有自己的東西,現在是在毀壞別人的東西了,這和有些末代的風雅皇帝,在死前燒掉了祖宗或自己所搜集的書籍古董寶貝之類的心情,完全一樣。他還有兵,而沒有古董之類,所以就殺,殺,殺人,殺…… 但他還要維持兵,這實在不過是維持殺。他殺得沒有平民了,就派許多較為心腹的人到兵們中間去,設法竊聽,偶有怨言,即躍出執之,戮其全家(他的兵像是有家眷的,也許就是擄來的婦女)。以殺治兵,用兵來殺,自己是完了,但要這樣的達到一同滅亡的末路。我們對於別人的或公共的東西,不是也不很愛惜的麼? 所以張獻忠的舉動,一看雖然似乎古怪,其實是極平常的。古怪的倒是那些被殺的人們,怎麼會總是束手伸頸的等他殺,一定要清朝的肅王 ⑿ 來射死他,這才作為奴才而得救,而還說這是前定,就是所謂「吹簫不用竹,一箭貫當胸」⒀。 但我想,這豫言詩是後人造出來的,我們不知道那時的人們真是怎麼想。 七月二十八日 【注釋】 ①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八月一日《申報·自由談》。 ② 張獻忠(1606─1646):延安柳樹澗(今陝西定邊東)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崇禎三年(1630)起義,轉戰河南、陝西等地。崇禎十七年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國。順治三年(1646)出川,有川北鹽亭界為清兵所害。舊史書中常有關於他殺人的誇大記載。 ③ 《無雙譜》:清代金古良編繪,內收從漢到宋四十個名人的畫像,並各附一詩。 ④ 嘉勒爾(T.Carlyle,1795─1881):通譯卡萊爾,英國著作家及歷史學家。著有《法國革命史》《過去與現在》等。《英雄及英雄崇拜》是他的講演稿,出版於一八四一年。 ⑤ 亞懋生(R.W.Emerson,1803─1882):通譯愛默生,美國著作家。著有《論文集》《英國人的性格》等。《偉人論》(一譯《代表人物》)是他於一八四七年訪問英國時在英格蘭和蘇格蘭的講演稿,後經整理於一八五〇年出版。 ⑥ 蘇武(?─前60):字子卿,京兆杜陵(今屬陝西西安市)人。漢武帝天漢元年(前100)以中郎將出使匈奴,被單於扣留,幽禁在一個大窖中,斷絕飲食。他齧雪吞氈,得以不死。後又被送到北海(今蘇聯貝加爾湖)無人處去牧羊,他仍堅苦卓絕,始終不屈。直到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因匈奴與漢和好,才被遣回朝。 ⑦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翻譯家、旅行家。本姓陳,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隋末出家。他鑒於初期輸入的佛典不夠精確完全,佛教內部對教義闡發不一,立志親赴佛教發源地天竺(古印度)求法,於貞觀三年(629,一說貞觀元年)自長安西行,取道甘肅、新疆,過沙漠,越蔥嶺,經阿富汗,歷盡艱險到達印度,在中印度摩揭陀國那爛陀寺從戒賢法師鑽研梵典,又遍遊印度半島的東部和西部,後於貞觀十九年返抵長安。他帶回經卷六五七部,與其弟子們共譯七十五部,計一三三五卷。此外,他又口述所曆諸國風土,由僧人辯機編錄而成《大唐西域記》一書。 ⑧ 孔明(181─234):姓諸葛名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蜀漢丞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句,是他在建興六年(228)十一月上蜀後主劉禪奏章中的話。這篇奏章世稱為《後出師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未載,見於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晉代習鑿齒的《漢晉春秋》,據說出於三國時吳國張儼的《默記》。 ⑨ 王莽(前45─23):字巨君,東平陵(今山東曆城)人。西漢末年,他以外戚由大司馬逐漸做到「攝皇帝」,實際掌握了當時的政權。公元八年,他廢孺子嬰,自立為帝,國號新。即位後他模仿古法,改定一切制度,如收全國土地為國有,稱為「王田」,不得買賣;一家男口不滿八人而有田一井(九百畝)以上的,將余田分給同族或鄉里;奴婢稱為「私屬」,禁止買賣等等。但後來一切新政又都先後廢止,王莽本人則在對農民起義軍作戰失敗後被殺。 ⑩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在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宰相,實行改革,推行均輸、青苗、免役、市易、方田均稅、保甲、保馬等新法。後來因受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和攻擊而失敗。 ⑾ 《蜀碧》:清代彭遵泗著,四卷。內容系記述張獻忠在四川時的事蹟,特別誇張了他殺人的事。作者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作的自序中說,該書系根據幼年所聞張獻忠遺事及雜采他人記載而成。 ⑿ 肅王:即豪格(1609─1648),清太宗長子,封和碩肅親王。順治三年(1646)率清兵進攻陝西、四川,鎮壓張獻忠部起義軍。 ⒀ 「吹簫不用竹,一箭貫當胸」:這是《蜀碧》卷三所載關於張獻忠之死的預言詩:「初,成都東門外,沿江十裡,有鎖江橋,橋畔有回瀾塔,萬曆中布政使余一龍所建,……(獻忠)命毀之,就其地修築將台,穿穴取磚,至四丈餘,得一古碑,上有篆文云:『修塔余一龍,拆塔張獻忠。歲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紅。妖運終川北,毒氣播川東。吹簫不用竹,一箭貫當胸。炎興元年,諸葛孔明記。』至肅王督師攻獻,於西充射殺之,乃知『吹簫不用竹』,蓋『肅』字也。」按張獻忠之死,據《明史·張獻忠傳》載:「順治三年,獻忠盡焚成都宮殿廬舍,夷其城,率眾出川北;……會我大清兵至漢中,……至鹽亭界,大霧,獻忠曉行,猝遇我兵於鳳凰坡,中矢墜馬,蒲伏積薪下,於是我兵擒獻忠出,斬之。」但清代谷應泰《明史記事本末》卷七十七則說張獻忠是「以病死於蜀中」,與清代官修的《明史》所記各異。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