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南腔北調集 | 上頁 下頁 |
漫與① |
|
地質學上的古生代的秋天,我們不大明白了,至於現在,卻總是相差無幾。假使前年是肅殺的秋天,今年就成了淒涼的秋天,那麼,地球的年齡,怕比天文學家所豫測的最短的數目還要短得多多罷。但人事卻轉變得真快,在這轉變中的人,尤其是詩人,就感到了不同的秋,將這感覺,用悲壯的,或淒惋的句子,傳給一切平常人,使彼此可以應付過去,而天地間也常有新詩存在。 前年實在好像是一個悲壯的秋天,市民捐錢,青年拚命,笳鼓的聲音也從詩人的筆下湧出,仿佛真要「投筆從戎」②似的。然而詩人的感覺是銳敏的,他未始不知道國民的赤手空拳,所以只好讚美大家的殉難,因此在悲壯裡面,便埋伏著一點空虛。我所記得的,是邵冠華③先生的《醒起來罷同胞》(《民國日報》所載)裡的一段── 「同胞,醒起來罷, 踢開了弱者的心, 踢開了弱者的腦, 看,看,看, 看同胞們的血噴出來了, 看同胞們的肉割開來了, 看同胞們的屍體掛起來了。」 鼓鼙之聲要在前線,當進軍的時候,是「作氣」的,但尚且要「再而衰,三而竭④」,倘在並無進軍的準備的處所,那就完全是「散氣」的靈丹了,倒使別人的緊張的心情,由此轉成弛緩。所以我曾比之於「嚎喪」⑤,是送死的妙訣,是喪禮的收場,從此使生人又可以在別一境界中,安心樂意的活下去。歷來的文章中,化「敵」為「皇」,稱「逆」為「我朝」,這樣的悲壯的文章就是其間的「蝴蝶鉸」⑥,但自然,作手是不必同出於一人的。然而從詩人看來,據說這些話乃是一種「狂吠」⑦。 不過事實真也比評論更其不留情面,僅在這短短的兩年中,昔之義軍,已名「匪徒」,而有些「抗日英雄」,卻早已僑寓姑蘇了,而且連捐款也發生了問題。⑧九一八的紀念日,則華界但有囚車隨著武裝巡捕梭巡,這囚車並非「意圖」拘禁敵人或漢奸,而是專為「意圖乘機搗亂」的「反動分子」所豫設的寶座。天氣也真是陰慘,狂風驟雨,報上說是「颶風」,是天地在為中國飲泣,然而在天地之間──人間,這一日卻「平安」的過去了。 於是就成了雖然有些慘淡,卻很「平安」的秋天,正是一個喪家屆了除服之期的景象。但這景象,卻又與詩人非常適合的,我在《醒起來罷同胞》的同一作家的《秋的黃昏》(九月二十五日《時事新報》所載)裡,聽到了幽咽而舒服的聲調── 「我到了秋天便會傷感;到了秋天的黃昏,便會流淚,我已很感覺到我的傷感是受著秋風的波動而興奮地展開,同時自己又像會發現自己的環境是最適合於秋天,細細地撫摩著秋天在自然裡發出的音波,我知道我的命運使我成為秋天的人。……」 釘梢,現在中國所流行的,是無賴子對於摩登女郎,和偵探對於革命青年的釘梢,而對於文人學士們,卻還很少見。假使追躡幾月或幾年試試罷,就會看見許多怎樣的情隨事遷,到底頭頭是道的詩人。 一個活人,當然是總想活下去的,就是真正老牌的奴隸,也還在打熬著要活下去。然而自己明知道是奴隸,打熬著,並且不平著,掙扎著,一面「意圖」掙脫以至實行掙脫的,即使暫時失敗,還是套上了鐐銬罷,他卻不過是單單的奴隸。如果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讚歎,撫摩,陶醉,那可簡直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別人永遠安住於這生活。 就因為奴群中有這一點差別,所以使社會有平安和不安的差別,而在文學上,就分明的顯現了麻醉的和戰鬥的的不同。 九月二十七日 【注釋】 ①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十月十五日《申報月刊》第二卷第十號,署名洛文。 ② 「投筆從戎」:語見《後漢書·班固傳》。 ③ 邵冠華:江蘇宜興人,「民族主義文學」的追隨者。 ④ 「再而衰,三而竭」:語見《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⑤ 「嚎喪」:作者曾諷刺「民族主義文學家」的詩為「送喪」時的「哭聲」。參看《二心集·「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運命》。 ⑥ 「蝴蝶鉸」:舊式箱櫃等家具掛鎖處用的銅制蝴蝶狀鉸鏈。 這裡喻為連接物。 ⑦ 「狂吠」:邵冠華攻擊作者的話,見上海《新時代月刊》第五卷第三期(一九三三年九月)所載《魯迅的狂吠》。 ⑧ 「抗日英雄」:指馬占山、蘇炳文等人。九一八事變後,他們曾在東北局部抵抗過日軍,博得了「抗日英雄」的稱號,各地人民曾捐款慰勞。但不久他們敗退,脫離軍隊赴歐洲遊歷,一九三三年由德國返國,六月五日到上海。馬占山在莫干山小住後即赴華北,蘇炳文則寄寓蘇州。馬占山在上海時說,他們在東北抗日時,僅收到捐款一百七十多萬元;這與估計的約二千萬元相去很遠;因此引起輿論界的不滿。當時曾發動清查運動,但並無結果。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