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集外集拾遺補編 | 上頁 下頁
《徐法智墓誌》考


  志,其名惟雲「字法智,高平金鄉人也」;姓在首行,存下半,似徐字。《元和姓纂》有東陽徐氏,雲「偃王之後,漢徐衡徙高平,孫饒又徙東陽」,則法智似即其後。惟又雲「徐州牧,金鄉君駱王之後,晉車騎大將軍司徒公三世之孫,秦驃騎大將軍駙馬都尉之曾孫,孝文皇帝國子博士之少子」,所舉先世諸官,求之史書,乃無一高平徐氏,所未詳也。次多剝蝕,大略述其平生篤於佛教,中有「□冨輕人」語。「輕人」,非美德,當有誤字。次雲「宣武皇帝(泐六字)」,「悟玄眇□用曠野將軍石窟署(泐九字)」,「君運深慮於峗峰抽□情於□□」。又雲「及其奇形異狀□□君之思□」。又雲正光六年正月□□日「終於營福署則以其月廿七日□伊闕之□」。按《魏書·釋老志》:「景明初,世宗詔大長秋卿白整准代京靈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闕山,為高祖、文昭皇太后營石窟二所。」「至正始二年中,始出」。「永平中,中尹劉騰奏為世宗複造石窟一,凡為三所。從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六月已前,用功八十萬二千八百六十六」云云。「石窟署」蓋立于景明初,專營石窟,法智與焉。官氏之曠野將軍,諸署令六百石已上者第九品上階,不滿六百石者,從第九品上階,則「署」下所泐,當是「令」字。石窟以正光四年畢,法智卒於六年,故在營福署,是署所掌不可考,要亦系於釋教,置於伊闕,故法智卒,便葬其地。,即葬字,或以為癸,甚非。次雲「餘不以管見孤文敢陳陋頌」,則撰者遜讓之詞,然不著其名,亦不知何人也。

  【注釋】

   本篇據手稿編入,原無標題、標點。寫作時間未詳。《徐法智墓誌》,全名《魏故曠野將軍石窟署□徐君墓誌銘》,北魏正光六年(525)刻,在河南洛陽出土,共二十七行,行二十字,正書。魯迅釋文如下:

  魏故曠野將軍石窟署□徐君墓誌銘〔釋文〕

  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拓本釋文

  魏故曠野將軍石窟署丞徐(淵)君墓誌銘(正光六年正月廿七日)

  魏故曠野將軍石窟署□徐君墓誌銘

  君諱淵字法智高平金鄉人也蓋黃帝之神苗周明王子胤宋州牧金鄉君□駱王之後晉車騎大將軍司徒公王臣之孫秦驃騎大將軍駙馬都尉之曾孫孝文皇帝國子博士之少子 麃金之美章毅於上□帶王之禪輝煥於□辰君□□□騎聳萼厥津□□錯□□以□□衝勁風而俄□□□之受稟自□冥綺繡之質□□因□始得□範則璃袞弗能見其成□其□賜則史□□足□□雖複形□□俗□神□委命天□□卒兩□□□□□如纂分風六典攬之於掌名□循□□□□□□□□抱□哂非文殊韻夫大士□□□□□□□□□人吐握□士不以多能自矜臨坐□□□□□□□□□發璣若煙雲蒙岸先宣武皇帝□□□□□宇悟邃眇啟用曠野將軍石窟署丞□□□□□□□□府運乎慮於峗峰抽□□□□□□□□□□□□□□□寺形異狀□以君之思□□□□□□□□□□雙可圖上天□善有□良□□春秋□十四大魏正光六年歲次乙巳正月丙午朔四日己酉終於營﹙舊注﹚署則以其月廿七日葬於伊闕之□排山構京齊壑起墳青松列於□側蘭菊□於□□遍納白日之暉獨引明月之門□見者莫不彷徨□聞者為之惻愴餘不以管見孤文敢陳陋頌且可刊石傳風□能熏益馨□其辭曰:邈哉□識實日月人雄姿挺世猛氣逸群拂□□□□之□津守成世範行合人神如何災中殲此良哲玉□守□金燈永□□光晝闇風雲夜結唯石刊文流□□□

  正光六年正月廿七日銘。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拓本﹚

  舊注,原石巳泐,不可確識,或疑為福字。本志損泐過甚,無法標點。

   《元和姓纂》唐代林寶撰,原本久佚,今本十八卷,從《永樂大典》錄出,分類考證唐代各姓氏的來源及其旁支世系。東陽徐氏,見該書卷二。

   關於白整為魏高祖、文昭皇太后營建石窟的情況,《魏書·釋老志》載:「初建之始,窟頂去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二年中,始出斬山二十三丈。」下段引文中的「八百六十六」,原為「三百六十六」。

   關於曠野將軍及石窟署令的品級,據《魏書·官氏志》記載,曠野將軍為第九品上階;認署令分三紙:千石以上者為從第八品上階,六百石以上者為第九品上階,不滿六百石者為從第九品上階。

   伊闕:山名,在河南洛陽以南的伊河西岸,又名龍門山。伊闕石窟分佈於此山及伊河東岸的香山,約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開始營鑿,延續至唐代,曆四百餘年而成。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