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集外集 | 上頁 下頁
田園思想(通訊)


  白波先生:

  我們憎惡的所謂「導師」,是自以為有正路,有捷徑,而其實卻是勸人不走的人。倘有領人向前者,只要自己願意,自然也不妨追蹤而往;但這樣的前鋒,怕中國現在還找不到罷。

  所以我想,與其找胡塗導師,倒不如自己走,可以省卻尋覓的工夫,橫豎他也什麼都不知道。至於我那「遇見森林,可以辟成平地,……」這些話,不過是比方,猶言可以用自力克服一切困難,並非真勸人都到山裡去。

  【備考】來信

  魯迅先生:

  上星期偶然到五馬路一爿小藥店裡去看我一個小表弟──他現在是店徒──走過亞東書館,順便走了進去。

  在雜亂的書報堆裡找到了幾期《語絲》,便買來把它讀。

  在廣告欄中看見了有所謂《莽原》的廣告和目錄,說是由先生主編的,定神一想,似乎剛才在亞東書館也亂置在裡面,便懊悔的什麼似的。要再乘電車出去,時錢兩缺,暫時把它丟開了。可是當我把《語絲》讀完的時候,想念《莽原》的心思卻忽然增高萬倍,急中生智,馬上寫了一封信給我的可愛的表弟。下二天,我居然能安安逸逸的讀《莽原》了。三期中最能引起我的興致的,便是先生的小雜感。

  上面不過要表明對於《莽原》的一種渴望,不是存心要耗費先生的時間。今天,我的表弟又把第四期的《莽原》寄給我了,白天很熱,所以沒有細讀,現在是半夜十二時多了,在寂靜的大自然中,洋燭光前,細讀《編完寫起》,一字一字的。尤其使我百讀不厭的,是第一段關於「青年與導師」的話。因為這個念頭近來把我擾的頭昏,時時刻刻想找一些文章來讀,藉以得些解決。

  先生:「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開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尋什麼烏煙瘴氣的鳥導師!」可真痛快之至了!

  先生,我不願對你說我是怎麼煩悶的青年啦,我是多麼孤苦啦,因為這些無聊的形容詞非但不能引人注意,反生厭惡。我切急要對先生說的,是我正在找個導師呵!

  我所謂導師,不是說天天把書講給我聽,把道德……等指示我的,乃是正在找一個能給我一些真實的人生觀的師傅!

  大約一月前,我把囂俄的《哀史》念完了。當夜把它的大意仔細溫習一遍,覺得囂俄之所以寫了這麼長的一部偉著,其用意也不過是指示某一種人的人生觀。他寫《哀史》是在流放於 Channel Island 時,所以他所指示的人是一種被世界,人類,社會,小人……甚至一個偵探所捨棄的人,但同時也是被他們監視的人。一個無辜的農夫,偷了一點東西來養母親,卒至終生做了罪犯;逃了一次監,罪也加重一層。後來,竟能化名辦實業,做縣知事,樂善好施,救出了無數落難的人。而他自己則布衣素食,保持著一副沉毅的態度,還在夜間明燈攻讀,以補少年失學之缺憾(這種處所,正是浪漫作家最得意之筆墨)。可是他終被一個偵探(社會上實有這種人的!)懷疑到一個與他同貌的農夫,及至最後審判的一天,他良心忍不住了,投案自首,說他才是個逃犯。至此,他自己知道社會上決不能再容他存在了。於是他一片赤誠救世之心,卻無人來接受!這是何等的社會!可是他的身體可以受種種的束縛,他的心卻是活的!所以他想出了以一個私生女兒為終生的安慰!他可為她死!他的生也是為了她。試看 Cosett 與人家發生了愛,他老人家終夜不能入睡,是多麼的煩悶呵!最後,她嫁了人,他老人家覺得責任已盡,人生也可告終了。於是也失蹤了。

  我以為囂俄是指導被社會壓迫與棄置的人,盡可做一些實在的事;其中,未始沒有樂趣。正如先生所謂「遇見深林……」,雖則在動機上彼此或有些不同。差不多有一年之久,我終日想自己去做一些工作,不倚靠別人,總括一句,就是不要做智識階級的人了,自己努力去另辟一新園地。後來,又讀托爾斯泰小說 Anna Karenina ,看到主人Vronsky的田園生活,更證明我前念之不錯。

  及至後來讀了 Hardy 的悲觀色彩十分濃厚的 Tess ,對於鄉村實在有些入魔了!不過以 Haydy 的生活看來,勤勤懇懇的把 Wessex 寫給了世人,自己孜孜于文學生涯,覺得他的生活,與囂俄或托爾斯泰所寫的有些兩樣,一是為了他事失敗而才從事的,而哈代則生來願意如此(雖然也許是我妄說,但不必定是哈代,別的人一定很多)。雖然結果一樣,其「因」卻大相徑庭。一是進化的,前者卻是退化了。

  因為前天在某文上見引用一句歌德的話:「做是容易的,想卻難了!」於是從前種種妄想,頓時消滅的片屑不存。因為照前者的入田園,只能算一種「做」,而「想」

  卻絕對譚不到,平心而論,一個研究學問或作其他事業的人一旦遭了挫折,便去歸返自然,只能算「做」一些簡易的工作,和我國先前的隱居差不多,無形中已陷於極端的消極了!一個愚者而妄想「想」,自然癡的可憐,但一遇挫折己便反卻,卻是退化了。

  先生的意思或許不是這些,但現今田園思想充斥了全國青年的頭腦中,所以順便寫了一大堆無用的話。但不知先生肯否給我以稍為明瞭一些的解釋呢?

  先生雖然萬分的憎惡所謂「導師」,我卻從心坎裡希望你做一些和廚川白村相像的短文(這相像是我虛擬的),給麻木的中國人一些反省。

  白波,上海同文書院 六月

  【注釋】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二日《莽原》週刊第八期。

  參看《華蓋集·導師》。

  囂俄:通譯雨果(1802—1885),法國作家。《哀史》,即《悲慘世界》。

  Channel Island:海峽群島,在英吉利海峽。

  Cosett:柯賽特,《悲慘世界》中的人物。

  Anna Karenina:《安娜·卡列尼娜》。

  Vronsky:渥倫斯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人物。

  Hardy:哈代(1840—1928),英國作家。Tess,《苔絲》。下文的 Wessex,《威塞克思》。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