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叔同 > 李叔同文集 | 上頁 下頁 |
地藏菩薩《九華垂跡圖》贊 |
|
前言 壬申仲冬,餘來禾島,始識世侯居士。時方集錄《地藏菩薩聖德大觀》。居士割提瀝血,為繪聖像,捧持入山。餘感其誠,因請續畫《九華垂跡》。爾後世侯往青陽覲禮聖跡,複游錢塘富春。逮於四月,藻繪已訖,餘為忭喜,略綴贊詞,並輯一帙。冀以光顯往跡,式酬聖德焉耳。于時後二十二年歲次癸酉閏五月,住溫陵大開元寺尊勝院結夏安居。大華嚴寺沙門弘一演音。 一、示生王家 佛滅度後千五百年,地藏菩薩降跡新羅王家。姓金,名喬覺。軀體雄偉,頂聳奇骨。嘗自誨曰:「六籍寰中,三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耳。贊曰: 天心一目,普印千江。菩薩度生,遍現十方。 此土垂跡,蓋惟唐代。示生新羅,王家華裔。 幼而穎悟,力敵十夫。披弘誓鎧,戴智慧珠。 二、航海入唐 唐高宗永徽四年,菩薩二十四歲(今列紀年,依《神僧傳》。較《宋高僧傳》先六十餘年,良由傳聞有異,紀載乃殊耳),落髮航海,入大唐國。贊曰: 示現出家,而得解脫。乃眷唐土,涉海西發。 一帆破浪,萬里乘風。大哉無畏,為世之雄。 三、振錫九華 菩薩至江南池州東青陽縣九華山,而好樂之,徑造其峰,覓得石洞,遂居焉。贊曰: 江南山青,九華殊勝。乃陵絕頂,披榛辟徑。 有穀中地,可以棲遲。在山之陽,在水之湄。 四、閔公施地 閣老閔讓和,青陽人,九華山主也。菩薩向乞一袈裟地,公許之。衣張,遍覆九華,遂盡喜舍。公子求出家,名曰道明。今聖像左右侍者,道明及閔公也。贊曰: 大士神用,不可思議。遍覆九華,一袈裟地。 檀那功德,奕葉垂芳。常侍大士,莊嚴道場。 五、山神湧泉 菩薩嘗為毒螫,俄有婦人作禮饋藥云:「小兒無知,願出泉資用,以贖其過。」婦,山神也。贊曰: 九華山中,有泉甘冽。匪以人力,而為浚渫。 翳昔山靈,點石神工。清流潺潺,縈帶高峰。 六、諸葛建寺 村父諸葛節,率群老自麓登高,見菩薩獨居石室,有鼎折足,以白土和少米烹食之。相驚歎曰:「和尚如斯苦行,我等山下列居咎耳。」遂共建寺。不累載,成大伽藍。贊曰: 空山無人,雲日綺靡。村老尋相,采幽戾止。 乃構禪宇,龍角寶梁。勝境巍巍,普放大光。 七、東僧雲集 新羅國僧眾聞之,相率渡海請法。其徒且多,食有未足。菩薩乃發石得土,色青白,不磣如面,聊供眾食。贊曰: 化協神州,風衍東國。緇伍雲集,稟道毓德。 有法資神,無食資身。號枯槁眾,為世所尊。 八、現入涅槃 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宋高僧傳》作德宗貞元十九年),七月三十夜,召眾告別,加趺示寂。時山鳴石隕,扣鐘嘶嘎,群鳥哀啼。春秋九十九。贊曰: 法身常住,言相悉絕。隨眾生心,示現生滅。 化事既息,應盡原還。靈場終古,永鎮名山。 九、造立浮圖 肅宗至德二年,示寂後二十歲,建塔南台。塔成,發光如火,因名嶺曰神光。贊曰: 樹窣渚波,供養舍利。法化常存,真丹聖地。 神光嶺表,青陽江頭。靈輝仰瞻,萬祀千秋。 十、信士朝山 菩薩垂跡九華,迄今千載。信心緇素,入山頂禮者,接踵而至,歲無虛日焉。贊曰: 慈風長春,慧日永曜。此土緣深,常被遺教。 若川趣海,若星拱辰。萬流稽首,四方歸仁。 *** 我抒顓毫,式揚聖業;以報慈恩,而昭來葉。 一切功德,回施含靈;同生安養,共利有情。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