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叔同 > 李叔同文集 | 上頁 下頁 |
佛法宗派大概 |
|
戊寅十月七日在晉江安海金墩宗祠講 關於佛法之種種疑問,前已略加解釋。諸君既無所疑惑,思欲著手學習,必須先瞭解佛法之各種宗派乃可。 原來佛法之目的,是求覺悟本無種種差別。但欲求達到覺悟之目的地以前,必有許多途徑。而在此途徑上,自不妨有種種宗派之不同也。 佛法在印度古代時,小乘有各種部執,大乘雖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別立許多門戶。吾國自東漢以後,除將印度所傳來之佛法精神完全承受外,並加以融化光大,于中華民族文化之偉大悠遠基礎上,更開展中國佛法之許多特色。至隋唐時,便漸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勢。今且舉十宗而略述之。 一、律宗又名南山宗 唐終南山道宣律師所立。依《法華》、《涅槃》經義,而釋通小乘律,立圓宗戒體。正屬出家人所學,亦明在家五戒、八戒義。 唐時盛,南宋後衰,今漸興。 二、俱舍宗 依《俱舍論》而立。分別小乘名相甚精,為小乘之相宗。欲學大乘法相宗者固應先學此論,即學他宗者亦應以此為根柢,不可以其為小乘而輕忽之也。 陳隋唐時盛弘,後衰。 三、成實宗 依《成實論》而立。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 六朝時盛,後衰,唐以後殆罕有學者。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論典而形成,並由印度傳至中土。雖號稱宗,然實不過二部論典之傳持授受而已。 以上二宗屬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則介於大小之間。 四、三論宗 又名性宗 又名空宗 三論者,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三部論皆依《般若經》而造。姚秦時,龜茲國鳩摩羅什三藏法師來此土弘傳。 唐初猶盛,以後衰。 五、法相宗 又名慈恩宗 又名有宗 此宗所依之經論,為《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唐玄奘法師盛弘此宗。又糅合印度十大論師所著之《唯識三十頌之解釋》而編纂成《唯識論》十卷,為此宗著名之典籍。此宗最要,無論學何宗者皆應先學此以為根柢也。 唐中葉後衰微,近復興,學者甚盛。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即所謂「空」「有」二派也。 六、天臺宗 又名法華宗 六朝時此土所立,以《法華經》為正依。至隋智者大師時極盛。其教義,較前二宗為玄妙。 隋唐時盛,至今不衰。 七、華嚴宗 又名賢首宗 唐初此土所立,以《華嚴經》為依。至唐賢首國師時而盛,至清涼國師時而大備。此宗最為廣博,在一切經法中稱為教海。 宋以後衰,今殆罕有學者,至可惜也。 八、禪宗 梁武帝時,由印度達摩尊者傳至此土。斯宗雖不立文字,直明實相之理體。而有時卻假用文字上之教化方便,以弘教法。如《金剛》、《楞伽》二經,即是此宗常所依用者也。 唐宋時甚盛,今衰。 九、密宗 又名真言宗 唐玄宗時,由印度善無畏三藏金剛智三藏先後傳入此土。斯宗以《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三部為正所依。 元後即衰,近年再興,甚盛。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為高深,修持最為真切。常人未嘗窮研,輒輕肆譭謗,至堪痛歎。余於十數年前,唯閱《密宗儀軌》,亦嘗輕致疑議。以後閱《大日經疏》,乃知密宗教義之高深,因痛自懺悔。願諸君不可先閱《儀軌》,應先習經教,則可無諸疑惑矣。 十、淨土宗 始于晉慧遠大師,依《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而立。三根普被,甚為簡易,極契末法時機。明季時,此宗大盛。至於近世,尤為興盛,超出各宗之上。 以上略說十宗大概已竟。大半是摘取近人之說以敘述之。 就此十宗中,有小乘、大乘之別。而大乘之中,複有種種不同。吾人于此,萬不可固執成見,而妄生分別。因佛法本來平等無二,無有可說,即佛法之名稱亦不可得。于不可得之中而建立種種差別佛法者,乃是隨順世間眾生以方便建立。因眾生習染有淺深,覺悟有先後。而佛法亦依之有種種差別,以適應之。譬如世間患病者,其病症千差萬別,須有多種藥品以適應之,其價值亦低昂不等。不得僅尊其貴價者,而廢其他廉價者。所謂藥無貴賤,愈病者良。佛法亦爾,無論大小權實漸頓顯密,能契機者,即是無上妙法也。故法門雖多,吾人宜各擇其與自己根機相契合者而研習之,斯為善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