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作家 > 李叔同 | 上頁 下頁
李叔同簡介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生於天津,祖籍山西洪洞,因其生母本為浙江平湖農家女,故後來李叔同奉母南遷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興佛教南山律宗,被尊為律宗十一祖,為著名的佛教高僧。

  ***

  1880年10月23日(農曆九月二十日)辰時,李叔同生於天津。行三,側室王氏所生,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

  祖李銳,經營鹽業與銀錢業。父李世珍,字筱樓,同治四年進士,曾官吏部主事,後辭官承父業,為天津大鹽商,兼營銀號,樂善好施,有李善人之稱。

  李叔同幼年時就受到了佛教的薰染。據說,他降生之日,有喜鵲口銜松枝送至產房內,大家都認為這是佛賜祥瑞。後來,李叔同將這根松枝攜帶在身邊,終生不離。他的父母都篤信佛教,他的大娘(李世珍的大姨太)郭氏也是虔誠的佛教徒,叔同跟她學會了念誦《大悲咒》《往生咒》。他的長嫂信佛,曾教他背誦佛經。叔同小時候,常在家與三弟一起學僧人作法,「兩個人都用夾被或床罩當袈裟,在屋裡或炕上念佛玩」。

  1884年5歲,在天津。8月5日,父病逝,終年72歲。臨終前囑家人請僧人誦《金剛經》。

  1885年6歲,從仲兄文熙受啟蒙教育。讀詩書朗朗上口,人多異之。

  1886年7歲,從文熙學《百孝圖》《返性篇》《格言聯璧》及文選等。

  1887年8歲,正式拜常雲莊先生為師,攻讀《四書》《孝經》《毛詩》《左傳》《爾雅》《文選》等,同時學習書法、金石等技藝。

  1892年13歲,讀《爾雅》《說文》等,始習訓詁之學。攻各朝書法,以魏書為主,書名初聞於鄉。

  1894年15歲,讀《左傳》《漢史精華錄》等。有「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句。而且,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內心「反叛」的種子也開始萌芽。他對兄長從小要求他刻苦用功學習的經國濟世的「正經」學問不那麼熱衷了,卻對唱戲這種「賤業」產生了濃厚興趣,經常去戲園子看戲,成了鐵杆票友,有時還客串某個角色。他對伶人楊翠喜很是欣賞,每天晚上都去「天仙園」為她捧場,散場後,提著燈籠陪她回家。他還指導楊翠喜的唱腔和身段,使楊翠喜的藝術修為大大提高。跟楊翠喜交往,或許是他的初戀,可惜,這個女子後來被賣入官家,幾經周折,又嫁作商人婦。李叔同一片癡情,化作閒愁萬種。

  1895年16歲,考入城西北文昌宮旁邊的輔仁書院,學習制義(八股文)。和當時天津另外兩處書院(三取書院、問津書院)一樣,輔仁書院與官學已無多大區別,以考課為主,不再講學。每月考課兩次(初二、十六兩日),一次為官課,一次為師課,分別由官方和掌教出題、閱卷、評定等級,發給獎賞銀錢,以督促學業。李叔同在進入書院前,已飽讀過經史詩文,學有根底,加上自幼聰慧,每次考課作文,只覺得有不盡之思緒需要寫出。按照格式,文章是要一個字一個字書寫在格子中的,老師發下來的紙張又是有一定限量的。叔同每感到意猶未盡,紙短文長,就在一格中改書兩字交卷,博得了「李雙行」的美稱。他的文章常常名列前茅,獲得獎銀。

  1896年17歲,夏,出素冊廿四幀,請唐敬嚴師為鐘鼎篆隸八分書。秋,從天津名士趙幼梅學詩詞,兼習辭賦、八股。喜讀唐五代詩詞,尤愛讀王維詩。又從津門書印名家唐靜岩學篆書及治印,並與津門同輩名士交遊。

  1897年18歲,奉母命,娶茶商之女俞氏為妻。哥哥文熙從家產中撥出30萬元供叔同家用,這在當時是一筆巨額財富。他買了一架昂貴的鋼琴,開始學習音樂和作曲。那時候,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主持維新變法,一向關心國事、憧憬未來又極厭舊制度的李叔同,對這場變革感到很興奮,積極鼓吹新說,並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師」的印章,以示對變法的支持。不料,「戊戌政變」後,六君子殉難,康、梁逃亡海外,這場維新運動以失敗告終。外界哄傳李叔同是康、梁同黨,為了避禍,他帶著母親、妻子,遷居上海,在法租界租了一套房子,安住下來。由於他家在上海有錢莊,他可以憑少東家的身份任意支取生活費用,手頭相當闊綽,他以富家公子身份,與滬上名流交往。十月加入「城南文社」,曾以《擬宋玉小言賦》,名列文社月會第一。

  1899年20歲,遷居好友許幻園家的「城南草堂」,與袁希濂、許幻園、蔡小香、張小樓結金蘭之誼,號「天涯五友」。

  1900年21歲,農曆九月十九日(11月10日),子李准生。是年出版《李廬詩鐘》、《李廬印譜》。與畫家任伯年等設立「上海書畫公會」。每星期出書畫報一紙,由中外日報社隨報發行。

  1901年22歲,正月為許幼園《城南草堂筆記》題跋。春,曾回天津,擬赴河南探視其兄,後因故未果,遂返滬。秋,入南洋公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就讀經濟特科班,與黃炎培、邵力子、謝無量等同從學于蔡元培。由於校內新舊思想相爭激烈,校方禁止學生閱讀部分雜誌、報紙,激起學生的憤怒,與校方發生了衝突,蔡元培先生站在學生一邊據理力爭,但無效果,於是帶領學生和積極教師毅然離開南洋公學,李叔同也在離開的學生之中。

  1902年23歲,在各省補行庚子、辛醜恩正併科鄉試,叔同先後以河南納監應鄉試,以嘉興府平湖縣監生資格報名應試,均未中。仍回南洋公學。

  1903年24歲,南洋公學發生罷課風潮,蔡元培先生同情學生運動,自動辭職,全體學生相繼退學。李叔同也退學了,不久後,與許幻園、黃炎培等人在上海成立「滬學會」,開辦補習班,舉行演說會,提倡婚姻自主等新思想。他創作了新戲《文野婚姻》的劇本,寫了大量詩歌,還譜寫了《祖國歌》等廣為流傳的歌曲,他的藝術才華如同天上的新月,放射出奪目的光芒。以「李廣平」之名翻譯《法學門徑書》及《國際私法》二書由上海開明書店相繼出版。

  1904年25歲,三月,曾為「鑠鏤十一郎」(張士釗)傳記著作《李蘋香》撰序,署名「惜霜」。常與歌郎、名妓等藝事往還。在上海初次亮相,參加演出京劇《八蠟廟》《白水灘》《黃天霸》等。12月9日(農曆十一月初三),子李端生。

  1905年26歲,3月10日,生母王氏病逝。攜眷護柩回津。出版《國學唱歌集》。隨後,他把妻子和兩個孩子留在天津,自己東渡日本留學。入東京美術學校和音樂學校(東京藝術大學前身),專攻西洋繪畫和音樂。行前有《金縷曲·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在東京為《醒獅》雜誌撰寫《圖畫修得法》與《水彩畫法說略》。

  1906年27歲,正月,在東京編輯《音樂小雜誌》。7月1日,首以「李哀」之名在東京首次參與日本名士組織「隨鷗吟社」之雅集。9月29日,以「李岸」之名註冊,考入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與同學曾延年(孝穀)等組織「春柳社」,此乃華人第一個話劇團體,演出話劇《茶花女》、《黑奴籲天錄》、《新蝶夢》等,李叔同是中國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從川上音二郎和藻澤棧二朗研究新劇演技,藝名「息霜」。是年曾回天津,有《喝火令》一詞記己感慨。

  1907年28歲,2月「春柳社」首演《茶花女》,李叔同飾茶花女一角。此為中國話劇實踐第一步。7月再演《黑奴籲天錄》,飾美洲紳士解爾培的夫人愛密柳同時客串男跛醉客。留日期間,因與美術模特(姓名不詳)產生感情,後隨同回國。

  1908年29歲,退出春柳社,專心致力於繪畫和音樂。

  1910年31歲,(一說1911),攜日本妻子春山淑子(一說福基)回國,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專門學校圖案科主任教員。翌年任上海城東女學音樂教員,

  1912年33歲,春,自津返滬,在楊白民任校長的城東女學任教,授文學和音樂課。是年加入「南社」,被聘為《太平洋報》主筆,並編輯廣告及文藝副刊。與柳亞子創辦文美會,主編《文美雜誌》。秋,《太平洋報》停刊。應經亨頤之聘赴杭州,在浙江兩級師範學校任音樂、圖畫課教師。

  1913年34歲,浙江兩級師範學校改名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5月,校友會發行《白陽》雜誌,設計創刊號封面,全部文字亦由李叔同親手書寫石印。

  1914年35歲,加入西泠印社,與金石書畫大家吳昌碩時有往來。課後集合友生組織「樂石社」,從事金石研究與創作。

  1915年36歲,應校長江謙(易圓)之聘,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圖畫音樂教員,在假日倡立金石書畫組織「寧社」,借佛寺陳列古書、字畫、金石。夏,赴日本避暑。9月回國。秋,先後作詩詞《早秋》、《悲秋》、《送別》等。

  1916年37歲,因日本雜誌介紹「斷食」以修養身心之方法,遂生入山斷食之念。冬,入杭州虎跑定慧寺,試驗斷食17日,有《斷食日誌》詳記。入山前,作詞曰:「一花一葉,孤芳致潔。昏波不染,成就慧業。」返校後,開始素食。受馬一浮之薰陶,於佛教「漸有所悟」。

  1918年39歲,春節期間在虎跑寺度過,拜了悟和尚為師,為其在家弟子,取名演音,號弘一。農曆七月十三日,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出家前,將所藏印章贈西泠印社,該社創始人之一葉為銘為鑿龕庋藏,並有「印藏」題記:「同社李君叔同,將祝發入山,出其印章移儲社中。同人用昔人『詩龕』、『書藏』遺意,鑿壁庋藏,庶與湖山並永雲爾。戊午夏葉舟識。」九月,入靈隱寺受比丘戒。十月,赴嘉興精嚴寺小住。年底應馬一浮之召至杭州海潮寺打七。

  1919年40歲,春,小住杭州艮山門外井亭庵,後移居玉泉清漣寺。夏居虎跑定慧寺,秋至靈隱寺,專事佛學研究。

  1920年41歲,春,居玉泉寺,為《印光法師文鈔》題詞並序。稱「老人之文,如日曆天,普燭群品」。6月,赴浙江新登貝山閉關,研究律學。秋,離貝山赴衢州,客居蓮花寺。

  1921年42歲,正月,自新登返杭州,居玉泉寺,披尋《四分律》,始覽諸先師之作。春,曾在閘口鳳生寺小住。3月,自杭州赴溫州,居慶福寺。撰《謝客啟》,掩關治律。6月,所撰《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初稿成。

  1922年43歲,正月初三,髮妻俞氏病故于天津本宅,仲兄文熙來信囑其返津一次,因故未成行。仍居慶福寺。

  1923年44歲,2月,在上海與尤惜陰居士合撰《印造經像之功德》。赴上海途中曾在上虞白馬湖、紹興、杭州等地停留。6月,為杭州西泠印社《彌陀經》一卷刻石。9月重至衢州,居蓮花寺。

  1924年45歲,4月,由蓮花寺移居三藏寺。不久,取道松陽、青田抵溫州。5月,至普陀山,參禮當代善知識中最膺服之印光大師,拜其為師,並贊曰:「大德如印光法師者,三百年來,一人而已。」6月,返溫州整理《四分律》,8月完稿。赴杭州,因交通有阻,暫止寧波,居七塔寺。應夏丏尊之請,至上虞白馬湖小住。10月返溫州。

  1925年46歲,春,雲遊寧波七塔寺、杭州彌陀寺、定慧寺。應夏丏尊之請,至上虞白馬湖小住。不久返溫州慶福寺。

  1926年47歲,春,自溫州至杭州,居招賢寺,從事《華嚴疏鈔》之厘會、修補與校點。夏丏尊、豐子愷曾自滬至杭專程拜訪。夏初,與弘傘法師同赴廬山,參加金光明法會。路經上海時曾與弟子豐子愷等訪舊居城南草堂等處。冬初,由廬山返杭州,經上海,在豐子愷家小住,後返杭州。

  1927年48歲,春,居杭州吳山常寂光寺。7月移居靈隱後山本來寺。秋,至上海,居江灣豐子愷家。主持豐子愷皈依三寶儀式。期間與豐子愷共同商定編《護生畫集》計劃。是年春,豐子愷等編《中文名歌五十曲》出版,內收李叔同在俗時歌曲13首。豐子愷在序言中說:「李先生有深大的心靈,又兼備文才與樂才。據我們所知,中國作曲作歌的只有李先生一人。」

  1928年49歲,春夏之間,在溫州大羅山誅茆坐禪。秋至上海,與豐子愷、李圓淨具體商編《護生畫集》。冬,劉質平、夏丏尊、豐子愷、經亨頤等共同集資在白馬湖築「晚晴山房」,供大師居住。

  1929年50歲,正月,自南安小雪峰至廈門南普陀寺,居閩南佛學院,參與整頓學院教育。春,返溫州,途經福州,在鼓山湧泉寺藏經閣發現《華嚴經疏論纂要》刻本,歎為稀有,發願刊印。9月,在「晚晴山房」小住,10月重至廈門、南安,與太虛法師在小雪峰寺度歲,並合作《三寶歌》。是年2月,《護生畫集》第一份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50幅護生畫皆由大師配詩並題寫。大師在跋中曰:「我依畫意,為白話詩;意在導俗,不尚文詞。普願眾生,承斯功德;同發菩提,往生樂國。」並云:「蓋以藝術作方便,人道主義為宗趣。」夏丏尊將所藏大師在俗時所臨各種碑帖出版,名《李息翁臨古法書》(上海開明書店)。仲兄李文熙卒,年62歲。

  1930年52歲,2月,自溫州過寧波,旋赴白馬湖橫塘鎮法界寺。發願棄舍有部律,專學南山,從此由新律家變為舊律家。9月,廣洽法師函邀大師赴廈門。同月在金仙寺作「清涼歌」。歲末在鎮海伏龍寺度歲。

  1932年53歲,是年在鎮海龍山伏龍寺為劉質平作書法。年底,至廈門,住山邊岩(即萬壽岩),在妙釋寺講《人生之最後》。

  1933年54歲,2月初曾赴廈門,旋返妙釋寺。是年在妙釋寺講《改過經驗談》,在萬壽岩開講《隨機羯磨》,重編蕅益大師警訓為《寒茄集》。在開元寺圈點《南山律鈔記》,在承天寺講《常隨佛學》。

  1934年55歲,2月,至廈門南普陀寺講律。協助常惺院長整頓閩南佛學院。見學僧紀律鬆弛,認定機緣未熟,倡辦佛教養正院。是年,跋《一夢漫言》,作寶華山《見月律師行腳略圖》。冬,移居萬壽岩,講《阿彌陀經》。又編《彌陀經義疏擷錄》。

  1935年56歲,正月在萬壽岩撰《淨宗問辨》。3月,至泉州開元寺講《一夢漫言》。5月抵淨峰寺,後應泉州承天寺之請,於戒期中講《律學要略》。

  1936年57歲,春,臥病草庵,數月方愈。5月,居鼓浪嶼日光岩。年末,移居南普陀寺。是年,《清涼歌集》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

  1937年58歲,年初在南普陀寺講《隨機羯磨》。2月,在佛教養正院講《南閩十年之夢影》。3月,為廈門市第一屆運動大會作會歌。5月,應邀至青島講律,10月返廈門。歲末赴泉州草庵。

  1938年59歲,1月31日在草庵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2月19日入泉州。3月2日講經於承天寺。後赴梅石書院、開元寺、清塵堂及惠安、廈門等處講經。5月4日,即廈門陷落前數日離廈門至漳州南山寺。冬初至泉州承天寺,後移居溫陵養老院。

  1939年60歲,4月入蓬壺毗峰普濟寺閉門靜修。著《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等書。9月,澳門《覺音月刊》和上海《佛學半月刊》均出版《弘一法師六秩紀念專刊》。秋末,為《續護生畫集》題字並作跋。

  1940年61歲,春,閉關永春蓬山,謝絕一切往來,專事著述。10月,應請赴南安靈應寺弘法。

  1941年62歲,4月,離靈應寺赴晉江福林寺結夏安居,並講《律鈔宗要》,編《律鈔宗要隨講別錄》。冬,入泉州百原寺小住,後移居開元寺。歲末返福林寺度歲。

  1942年63歲,2月,赴靈瑞山講經。提出三約:一不迎,二不送,三不請齋。3月,回泉州開元寺,後居溫陵養老院。7月,在朱子「過化亭」教演出家剃度儀式。8月,在開元寺講《八大人覺經》。10月2日下午身體發熱,漸示微疾。10月7日喚妙蓮法師抵臥室寫遺囑。10月10日下午寫「悲欣交集」4字交妙蓮法師。10月13日晚7時45分呼吸急促,8時,圓寂於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

  【第一位妻子俞氏】

  1897年,李叔同奉母之命,與天津衛芥園俞家茶莊的茶商之女俞蓉兒成婚。俞氏長叔同二歲,端莊淑靜。俞蓉兒故于1922年,享年45歲。時李叔同已出家近4年。

  1899年,叔同長子葫蘆產後即夭折。

  1900年農曆九月十九日(11月10日),次子李准出生。

  1904年 12月9日(農曆十一月初三)三子李端出生。

  【第二位妻子】

  1905年,叔同生母王氏病逝。同年秋,叔同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美術學院學習美術繪畫。

  【名號】

  晚晴:取李義山詩「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成就】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大師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中國,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

  「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其書法「朴拙圓滿,渾若天成」。他是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填詞命名的《送別》,來自十九世紀西方傳統曲目,歷經一百多年傳唱經久不衰,使這首幾近隕落約翰. P. 奧德威的歌曲成為經典名曲。

  他1913年作曲作詞的《春遊》是突破中國音樂單聲部的第一部多聲部音樂作品,成為標誌著中國音樂傳統與現代分水嶺的經典曲目。

  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人體寫生、引進西方美術、音樂現代教育方法的藝術教育家,先後培養出了著名畫家豐子愷、潘天壽、音樂家劉質平、吳夢非等。

  他後期生涯對佛教做出巨大貢獻,尤其是使佛教律宗從絕學臻於顯學,撰寫著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並躬行實踐,成為恪守佛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的典範,被佛門弟子奉為中興南山律宗第11代世祖。

  【主要作品】

  佛學著作

  《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
  《南山律在家備覽》
  《蕅益大師年譜》
  《藥師如來法門》
  《地藏菩薩聖德大觀》
  《弘一大師晚晴集》

  畫冊

  《樂石集》
  《李叔同印存》
  《護生畫集》(與豐子愷等合作,弘一題詩)

  論文

  《圖畫修得法》
  《水彩畫法說略》

  作曲填詞

  歌曲《春遊》(1913年)

  填詞

  歌曲《送別》
  歌曲《憶兒時》
  歌曲《祖國歌》創作於1902年,學堂樂歌代表作,旋律採用「老六板」。

  作曲

  歌曲《三寶歌》(太虛大師詞)
  南京大學校歌《大哉一誠天下動》(江謙詞)
  溫州中學校歌(朱自清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