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實秋 > 寂寞 | 上頁 下頁
故都鄉情


  北平城,曆元、明、清以至民初,都是首都所在地。輦下人文薈萃,其間風土人情可記之處自不在少。明劉侗、于奕正合撰《帝京景物略》,清乾隆敕撰《日下舊聞考》都是翔實的記載;晚清的《燕京歲時記》以及抗戰前北平研究院編《北平風俗類征》更是取材廣博,巨細靡遺。寓居臺灣人士每多故鄉之思,而懷念北平者尤多,實因北平風物多彩多姿,令人低回留戀而不能自已。在這方面傑出的著作,我有緣拜讀過的有陳鴻年的《故都風物》,郭立誠的《故都憶往》,唐魯孫的《故園情》《中國吃》《南北看》《天下味》,皆筆觸細膩,親切動人。而最新出版的要數喜樂先生、小民女士賢伉儷所作之《故都鄉情》,搜集北平的技藝、小販、勞工、小吃,形形色色,一一加以介紹。其中資料全是作者親身經驗,以清末民初的北平社會實況為藍本。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喜樂、小民對北平各階層有深入的瞭解,有許多情形不是一般北平土著都能洞曉的。而喜樂先生雅擅繪筆,力求傳真不遺細節,小民的文筆活潑文雅,圖文並茂,相得益彰。

  我有一點感想。大概人都愛他的故鄉,離鄉背井一向被認為是一件苦事。英國浪漫詩人拜倫因為行為不檢不容于清議,憤而去國,客死海外。他臨行時說:「不是我不配居住在英國,便是英國不配讓我來居住。」其言雖激,其情可憫。其實一個人遠離家鄉,無論是由於任何緣故,日久必有一股鄉愁。我是北平人,我生長在北平,祖宗墳墓在北平,然而一去三十餘年,「春秋迭年,必有去故之悲」。如今讀到這部大著,乃有重涉故園之感。

  人於其家鄉往往有所偏愛,覺得家鄉一切都比外鄉的好。曾見有人懷念故鄉之文,始終不說明其家鄉之所在,動輒曰「我家鄉的桃是如何肥美」或「我家鄉的梨是如何嫩甜」,一似他的家鄉所產的水果可以獨步天下。其實肥城桃萊陽梨才是真正的美味,無與倫比,其他各地所產相形之下直培婁耳。我們並不譏評他的見識不廣,我們寧願欣賞他的愛鄉之殷。我也曾見人為文,誇賞他的家鄉的時候,引用杜工部的詩句「月是故鄉明」以表達他的情思。「外國的月亮圓」,固然是語無倫次,若說故鄉之月較他處為明,豈不同樣可嗤。按:九家注杜詩,師民瞻注云:「江淹《別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子美工于用字,析而倒言之,故其語勢尤健。」是工部乃在說故鄉之月此時亦正明也,何嘗有比較之意?妄引杜詩,也是由於愛鄉情切,不無可原。喜樂、小民之書沒有這種偏頗的毛病,北方風物之簡陋處於有意無意之間毫無隱諱。

  時代轉移,北平也跟著變化。辛亥革命是一變,首都南遷是一變,日寇入侵是一變,而最近三十餘年又是徹底翻騰的一大變。北平的社會面貌有了變化,北平的風土人情也跟著有了變化。三十多年前,乃至五六十年前北平風物的老樣子,現在已經不可複睹了。喜樂、小民這部書是當年北平風物的實錄,令人讀後無限神往。我相信,有不少讀者,會像我一樣,覺得時光倒流,又複置身於那個既古老、又有趣、「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喝豆汁、吃灌腸、放風箏、逛廠甸的北平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