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 上頁 下頁 |
《論語》之真偽 |
|
先秦書贗品極多,學者最宜慎擇。《論語》為孔門相傳寶典,大致可信。雖然,其中未嘗無一部分經後人附益竄亂;大抵各篇之末,時有一二章非原本者。蓋古用簡書,傳鈔收藏皆不易,故篇末空白處,往往以書外之文綴記填入,在本人不過為省事備忘起見,非必有意作偽。到後來輾轉傳鈔,則以之誤混正文。周秦古書中似此者不少,《論語》中亦有其例。如《雍也篇》末「子見南子」章,《鄉黨篇》末「色斯舉矣」章,《季氏篇》末「齊景公」章,《微子篇》末「周公謂魯公」「周有八士」章,皆或與孔門無關,或文義不類,疑皆非原文。 然此猶其小者。據崔東壁(述)所考證,則全書二十篇中末五篇——《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皆有可疑之點。因漢初所傳有「魯論」「齊論」「古論」之分,篇數及末數篇之篇名各有不同,文句亦間互異,王莽時佞臣張禹者合三本而一之,遂為今本。(見《漢書·藝文志》《張禹傳》及何晏《論語集解序》。)此末五篇中,最少應有一部分為戰國末年人所竄亂。其證據:一,《論語》通例,稱孔子皆曰「子」,惟記其與君大夫問答乃稱「孔子」。此五篇中,屢有稱「孔子」或「仲尼」者。二,《論語》所記門弟子與孔子對面回答,亦皆呼之為「子」。對面呼「夫子」,乃戰國時人語,春秋時無之,而此五篇中屢稱「夫子」。三,《季氏篇》「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云云,考冉有、季路並無同時仕于季氏之事。四,《陽貨篇》記「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云云,又記「佛肸以中牟畔,召,子欲往」云云,考弗擾叛時,孔子正為魯司寇,率師墮費,弗擾正因反抗孔子政策而作亂,其亂亦由孔子手平定之,安有以一造反之縣令而敢召執政?其執政方督師討賊,乃欲應以召,且雲「其為東周」,寧有此理!佛肸以中牟叛趙為趙襄子時事,見《韓詩外傳》。趙襄子之立,在孔子卒後五年,孔子何從與肸有交涉?凡此諸義,皆崔氏所疏證,大致極為精審。(參觀《崔東壁遺書》內《洙泗考信錄》,《畿輔叢書》中亦有此書。) 由此言之,《論語》雖八九可信,然其中仍有一二出自後人依託,學者宜分別觀之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