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清代學術概論 | 上頁 下頁 |
十四 |
|
清學自當以經學為中堅。其最有功于經學者,則諸經殆皆有新疏也。其在《易》,則有惠棟之《周易述》,張惠言之《周易虞氏義》,姚配中之《周易姚氏學》。其在《書》,則有江聲之《尚書集注音疏》,孫星衍之《尚書今古文注疏》,段玉裁之《古文尚書撰異》,王鳴盛之《尚書後案》。其在《詩》,則有陳奐之《詩毛氏傳疏》,馬瑞辰之《毛詩傳箋通釋》,胡承珙之《毛詩後箋》。其在《周官》,有孫詒讓之《周禮正義》。其在《儀禮》,有胡承珙之《儀禮今古文疏義》,胡培翬之《儀禮正義》。其在《左傳》,有劉文淇之《春秋左氏傳正義》。其在《公羊傳》,有孔廣森之《公羊通義》,陳立之《公羊義疏》。其在《論語》,有劉寶楠之《論語正義》。其在《孝經》,有皮錫瑞之《孝經鄭注疏》。其在《爾雅》,有邵晉涵之《爾雅正義》,郝懿行之《爾雅義疏》。其在《孟子》,有焦循之《孟子正義》。 以上諸書,惟馬、胡之於《詩》,非全釋經傳文,不能直謂之新疏。《易》諸家穿鑿漢儒說,非訓詁家言。清儒最善言《易》者,惟一焦循。其所著《易通釋》、《易圖略》、《易章句》,皆絜淨精微,但非新疏體例耳。《書》則段、王二家稍粗濫。《公羊》則孔著不通家法。自余則皆博通精粹,前無古人。尤有吾鄉簡朝亮,著《尚書集注述疏》、《論語集注補正述疏》,志在溝通漢宋,非正統派家法,然精核處極多。十三經除《禮記》、《谷梁》外,餘皆有新疏一種或數種,而《大戴禮記》則有孔廣森《補注》、王聘珍《解詁》焉。此諸新疏者,類皆擷取一代經說之菁華,加以別擇結撰,殆可謂集大成。其餘為部分的研究之書,最著者則惠士奇之《禮說》,胡渭之《禹貢錐指》,惠棟之《易漢學》、《古文尚書考》、《明堂大道錄》,焦循之《周易鄭氏義》、《荀氏九家義》、《易義別錄》,陳壽祺之《三家詩遺說考》,江永之《周禮疑義舉要》,戴震之《考工記圖》,段玉裁之《周禮儀禮漢讀考》,張惠言之《儀禮圖》,淩廷堪之《禮經釋例》,金榜之《禮箋》,孔廣森之《禮學卮言》,武億之《三禮義證》,金鶚之《求古錄禮說》,黃以周之《禮書通故》,王引之之《春秋名字解詁》,侯康之《谷梁禮證》,江永之《鄉黨圖考》,王引之之《經義述聞》,陳壽祺之《左海經辨》,程瑤田之《通藝錄》,焦循之《群經宮室圖》等,其精粹者不下數百種。 清儒以小學為治經之途徑,嗜之甚篤,附庸遂蔚為大國。其在《說文》,則有段玉裁之《說文注》,桂馥之《說文義證》,王筠之《說文釋例》、《說文句讀》,朱駿聲之《說文通訓定聲》。其在《說文》以外之古字書,則有戴震之《方言疏證》,江聲之《釋名疏證》,宋翔鳳之《小爾雅訓纂》,胡承珙之《小爾雅義證》,王念孫之《廣雅疏證》,此與《爾雅》之邵、郝二疏略同體例。得此而六朝以前之字書,差無疑滯矣。而以極嚴正之訓詁家法貫穴群書而會其通者,則王念孫之《經傳釋詞》,俞樾之《古書疑義舉例》最精鑿。近世則章炳麟之《小學答問》,益多新理解。而馬建忠學之以著《文通》,嚴複學之以著《英文漢詁》,為「文典學」之椎輪焉。而梁啟超著《國文語原解》,又往往以證社會學。 音韻學又小學之附庸也,而清代特盛。自顧炎武始著《音論》、《古音表》、《唐韻正》,而江永有《音學辨微》、《古韻標準》,戴震有《聲韻考》、《聲類表》,段玉裁有《六書音韻表》,姚文田有《說文聲系》,苗夔有《說文聲讀表》,嚴可均有《說文聲類》,陳澧有《切韻考》,而章炳麟《國故論衡》中論音韻諸篇,皆精絕。此學也,其動機本起于考證古音,而愈推愈密,遂能窮極人類發音官能之構造,推出聲音變化之公例。劉獻廷著《新韻譜》,創字母,其書不傳。近世治此學者,積多數人之討論折衷,遂有注音字母之頒定。 典章制度一科,在清代亦為絕學。其動機起於治三《禮》,後遂氾濫益廣。惠棟著《明堂大道錄》,對於古制度專考一事、泐成專書者始此。徐乾學編《讀禮通考》,秦蕙田編《五禮通考》,多出一時名人之手。其後則胡匡衷有《儀禮釋官》,戴震有《考工記圖》,沈彤有《周官祿田考》,王鳴盛有《周禮軍賦說》,洪頤煊有《禮經宮室答問》,任大椿有《弁服釋例》、《深衣釋例》,皆專注《禮》,而焦循有《群經宮室圖》,程瑤田有《通藝錄》,貫通諸經焉。晚清則有黃以周之《禮書通故》,最博贍精審,蓋清代禮學之後勁矣。而樂律一門,亦幾蔚為大國。毛奇齡始著《竟山樂錄》,次則江永著《律呂新論》、《律呂闡微》,江藩著《樂縣考》,淩廷堪著《燕樂考原》,而陳澧之《聲律通考》,晚出最精善。此皆足為將來著中國音樂史最好之資料也。焦循著《劇說》,專考今樂沿革,尤為切近有用矣。 清初諸師皆治史學,欲以為經世之用。王夫之長於史論,其《讀通鑒論》、《宋論》皆有特識。而後之史學家不循斯軌。黃宗羲、萬斯同以一代文獻自任,實為史學嫡派。康熙間,清廷方開《明史》館,欲藉以網羅遺逸;諸師既抱所學,且藉以寄故國之思,雖多不受職,而皆間接參與其事,相與討論體例,別擇事實。故唐以後官修諸史,獨《明史》稱完善焉。乾隆以後,傳此派者,全祖望最著。 顧炎武治史,於典章制度風俗,多論列得失,然亦好為考證。乾嘉以還,考證學統一學界,其洪波自不得不及于史,則有趙翼之《廿二史劄記》,王鳴盛之《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之《二十二史考異》,洪頤煊之《諸史考異》,皆汲其流。四書體例略同,其職志皆在考證史跡,訂訛正謬。惟趙書於每代之後,常有多條臚列史中故實,用歸納法比較研究,以觀盛衰治亂之原,此其特長也。其專考證一史者,則有惠棟之《後漢書補注》,梁玉繩之《史記志疑》、《漢書人表考》,錢大昕之《漢書辨疑》、《後漢書辨疑》、《續漢書辨疑》,梁章钜之《三國志旁證》,周壽昌之《漢書注校補》、《後漢書注補正》,杭世駿之《三國志補注》,其尤著也。 自萬斯同力言表志之重要,自著《歷代史表》,此後表志專書,可觀者多。顧棟高有《春秋大事表》,錢大昭有《後漢書補表》,周嘉猷有《南北史表》、《三國紀年表》、《五代紀年表》,洪飴孫有《三國職官表》,錢大昕有《元史氏族表》,齊召南有《歷代帝王年表》。林春溥著《竹柏山房十五種》,皆考證古史,其中《戰國紀年》、孔孟年表諸篇最精審,而官書亦有《歷代職官表》。洪亮吉有《三國疆域志》、《東晉疆域志》、《十六國疆域志》,洪孫有《補梁疆域志》,錢儀吉有《補晉兵志》,侯康有《補三國藝文志》,倪燦有《宋史藝文志補》、《補遼金元三史藝文志》,顧櫰三有《補五代史藝文志》,錢大昕有《補元史藝文志》,郝懿行有《補宋書刑法志食貨志》,皆稱善本焉。 而對於古代別史雜史,亦多考證箋注,則有陳逢衡之《逸周書補注》,朱右曾之《周書集訓校釋》,丁宗洛之《逸周書管箋》,洪亮吉之《國語注疏》,顧廣圻之《國語劄記》、《戰國策劄記》,程恩澤之《國策地名考》,郝懿行之《山海經箋疏》,陳逢衡之《竹書紀年集證》。 降及晚清,研究元史,忽成為一時風尚,則有何秋濤之《元聖武親征錄校正》,李文田之《元秘史注》。 凡此皆以經學考證之法,移以治史,只能謂之考證學,殆不可謂之史學。其專研究史法者,獨有章學誠之《文史通義》,其價值可比劉知幾《史通》。 自唐以後,罕能以私人獨力著史,惟萬斯同之《明史稿》,最稱巨制。而魏源亦獨力改著《元史》。柯劭忞之《新元史》,則近出之巨制也。源又有《聖武記》,記清一代大事,有條貫。而畢沅《續資治通鑒》亦稱善本。 黃宗羲始著《明儒學案》,為學史之祖。其《宋元學案》,則其子百家與全祖望先後續成之。皆清代史學之光也。 史之縮本,則地志也。清之盛時,各省府州縣皆以修志相尚,其志多出碩學之手。其在省志,《浙江通志》、《廣東通志》、《雲南通志》之總纂,則阮元也;《廣西通志》,則謝啟昆也;《湖北通志》,則章學誠原稿也。其在府縣誌,則《汾州府志》出戴震,《涇縣誌》、《淳化縣誌》出洪亮吉,《三水縣誌》出孫星衍,《朝邑縣誌》出錢坫,《偃師志》、《安陽志》出武億,《富順縣誌》出段玉裁,《和州志》、《亳州志》、《永清縣誌》、《天門縣誌》出章學誠,《鳳台縣誌》出李兆洛,《長沙志》出董祐誠,《遵義府志》出鄭珍、莫友芝。凡作者皆一時之選,其書有別裁有斷制,其討論體例見於各家文集者甚周備。欲知清代史學家之特色,當於此求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