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清代學術概論 | 上頁 下頁
十二


  戴門後學,名家甚眾,而最能光大其業者,莫如金壇段玉裁,高郵王念孫及念孫子引之,故世稱戴、段、二王焉。玉裁所著書,最著者曰《說文解字注》、《六書音韻表》;念孫所著書,最著者曰《讀書雜誌》、《廣雅疏證》;引之所著書,最著者曰《經義述聞》、《經傳釋詞》。

  戴、段、二王之學,其所以特異于惠派者:惠派之治經也,如不通歐語之人讀歐書,視譯人為神聖,漢儒則其譯人也,故信憑之不敢有所出入;戴派不然,對於譯人不輕信焉,必求原文之正確然後即安。惠派所得,則斷章零句,援古正後而已。戴派每發明一義例,則通諸群書而皆得其讀。是故惠派可名之曰漢學,戴派則確為清學而非漢學。

  以爻辰納甲說《易》,以五行災異說《書》,以五際六情說《詩》,其他諸經義,無不雜引讖緯,此漢儒通習也。戴派之清學,則芟汰此等,不稍涉其藩,惟於訓詁名物制度注全力焉。戴派之言訓詁名物,雖常博引漢人之說,然並不墨守之。例如《讀書雜誌》、《經義述聞》,全書皆糾正舊注舊疏之失誤。所謂舊注者,則毛、鄭、馬、賈、服、杜也;舊疏者,則陸、孔、賈也。宋以後之說,則其所不屑是正矣。是故如高郵父子者,實毛、鄭、賈、馬、服、杜之諍臣,非其將順之臣也。

  夫豈惟不將順古人,雖其父師,亦不苟同。段之尊戴,可謂至矣。試讀其《說文注》,則「先生之言非也」,「先生之說非是」諸文,到處皆是。即王引之《經義述聞》,與其父念孫之說相出入者,且不少也。

  彼等不惟於舊注舊疏之舛誤絲毫不假借而已,而且敢於改經文。此與宋明儒者之好改古書,跡相類而實大殊。彼純憑主觀的臆斷,而此則出於客觀的鉤稽參驗也。段玉裁曰:

  校書定是非最難,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說之是非。必先定底本之是非,而後可斷其立說之是非。……何謂底本?著書者之稿本是也。何謂立說?著書者所言之義理是也。……不先正底本,則多誣古人;不斷其立說之是非,則多誤今人。(《經韻樓集》與諸同志論校書之難)

  此論最能說明考證學在學術界之位置及價值。蓋吾輩不治一學則已,既治一學,則第一步須先將此學之真相,瞭解明確,第二步乃批評其是非得失。譬如今日,欲批評歐人某家之學說,若僅憑拙劣偽謬之譯本,相與辯爭討論,實則所駁斥者乃並非原著,如此豈不可憐可笑!研究中國古書,雖不至差違如此其甚,然以語法古今之不同,與寫刻傳襲之訛錯,讀之而不能通其文句者,則甚多矣。對於未通文句之書,而批評其義理之是非,則批評必多枉用,此無可逃避也。清代之考證學家,即對於此第一步工夫而非常努力,且其所努力皆不虛,確能使我輩生其後者,得省卻無限精力,而用之以從事于第二步。清代學之成績,全在此點,而戴、段、二王之著述,則其代表也。阮元之序《經義述聞》也,曰:

  凡古儒所誤解者,無不旁征曲喻,而得其本義之所在。使古聖賢見之,必解頤曰:「吾言固如是!數千年誤解之,今得明矣。」

  此其言洵非溢美,吾儕今日讀王氏父子之書,只覺其條條皆犁然有當於吾心,前此之誤解,乃一旦渙然冰釋也。雖以方東樹之力排「漢學」,猶云:「高郵王氏《經義述聞》,實足令鄭、朱俯首。漢唐以來,未有其比。」(《漢學商兌》卷中之下)亦可見公論之不可磨滅矣。

  然則諸公曷為能有此成績耶?一言以蔽之曰:用科學的研究法而已。試細讀王氏父子之著述,最能表現此等精神。吾嘗研察其治學方法:第一曰注意。凡常人容易滑眼看過之處,彼善能注意觀察,發現其應特別研究之點,所謂讀書得間也。如自有天地以來,蘋果落地不知凡幾,惟奈端能注意及之;家家日日皆有沸水,惟瓦特能注意及之。《經義述聞》所厘正之各經文,吾輩自童時即誦習如流,惟王氏能注意及之。凡學問上能有發明者,其第一步工夫必恃此也。第二曰虛己。注意觀察之後,既獲有疑竇,最易以一時主觀的感想,輕下判斷,如此則所得之「間」,行將失去。考證家決不然,先空明其心,絕不許有一毫先入之見存,惟取客觀的資料,為極忠實的研究。第三曰立說,研究非散漫無紀也,先立一假定之說以為標準焉。第四曰搜證,既立一說,絕不遽信為定論,乃廣集證據,務求按諸同類之事實而皆合,如動植物學家之日日搜集標本,如物理化學家之日日化驗也。第五曰斷案。第六曰推論。經數番歸納研究之後,則可以得正確之斷案矣。既得斷案,則可以推論於同類之事項而無閡也。王引之《經傳釋詞》自序云:

  始取《尚書》二十八篇紬繹之,見其詞之發句助句者,昔人以實義釋之,往往詰屈為病,竊嘗私為之說而未敢定也。及聞大人(指其父念孫)論《毛詩》「終風且暴」……諸條,發明意旨,渙若冰釋。……乃遂引而伸之,盡其義類。自九經、三傳及周秦西漢之書,凡助語之文,遍為搜討,分字編次,為《經傳釋詞》十卷。

  又云:

  揆之本文而協,驗之他卷而通,雖舊說所無,可以心知其意。……凡其散見於經傳者,皆可比例而知,觸類長之。

  此自言其治學次第及應用之法頗詳明,雖僅敘一書著述始末,然他書可以類推,他家之書亦可以類推矣。此清學所以異於前代,而永足為我輩程式者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