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李鴻章傳 | 上頁 下頁 |
第十章 投閒時代之李鴻章(2) |
|
一、鹽窩至海口尾間情形 黃河尾間:已由鹽窩改道三次,首次向東北由鐵門關入海,二次向東由韓家垣入海,三次向東南由絲網口入海。今謹將三處情形次第言之,尚有新挑引河一條,亦並論及。鐵門關海口此系大清河尾間。黃河改道山東以來,由此入海,曆三十餘年,至韓家垣決口,舍東北而向正東。今鐵門關一道,前半已淤墊甚高,河身成為平地,莫可辮識,左右兩堤,盡成村落。鐵門關以下,堤已盡矣,一派黃沙,地極瘠苦。約距鐵門關下游八裡,河形複見有水直通於海,河邊之地,雖系沙灘,而沙下不深,便有混土。河中之木,平時深約二尺,大潮可漲至三四尺,可至蕭神廟,若東北風大作,可增至五六尺不等,由三溝子起有船隻可以出海,往來煙臺。此次因河凍地潮,不能出海察勘,僅至三溝子以下十裡,滿地葦草,大潮所經,遂返轡不復前進。據土人言,往下八裡,已見尋常潮汐,再往下十二裡,便為海濱。海口有攔門沙,潮退時,僅深二尺。此沙共長寬若干,未曾複勘,揣度必不甚小。計自鹽窩至鐵門關,海口約一百一十裡。 韓家垣海口:自韓家垣決口,黃河尾閣,取道於此,垂八九年,近複改道東南。韓家垣一帶,已無黃河蹤跡,惟自新蕭神廟以下,距海約六十裡之遙,複見河形,中亦有水,系最低之地,積水不消。聞距海約十一裡,此河分為兩溜,狀如燕尾,然亦不深。海口亦有攔門沙,潮退時,直塞口門,不容河水瀉出。此攔門沙落出水面,寬約二裡。查韓家垣一道,並未築堤。計自鹽窩至林家垣海口,約一百里。 新挑引河:此河系于韓家垣決口之後,特於口門之下,挑挖一道,以便引水至蕭神廟舊楷入海。然當時深僅四五尺,寬僅三丈,現在尚無此數。彎曲甚多,此河計長四十裡,若取直共有二十五裡,大約系循原有水道挑挖節省工費之故。河底以蕭神廟韓家垣兩處,挖深三尺,便有泥土,亦有泥土竟見於地面者。周圍各村,均有井,深一丈一尺,即可見水,泥在水中,不甚深也。鐵門關附近,有燒瓦器之窯。該處土質,概可想見。絲網口海口現在黃河之由此口入海,漫散地上,並無河道。小水時分為多,溜底均不深,中有沙灘,正溜水底,深僅三四尺,有一兩處最深,亦不過一丈。將近海口,則只有一尺四五寸,此處水面甚寬,約有三百丈之多。聞海口並無攔門沙,想系流緩溜淺,其沙已於地上停淤,無可再送入海也。查北嶺子決口之時,尚有上游三處,同時開口,故絲網口水流不猛。北嶺子門之樹,至今猶豎水中,古廟一座,亦巍然獨立,是其明驗。若謂辛莊等處,房舍漂流,則系土屋不堅之故,非水力洶湧有以致之也。北岸於北嶺子以下,並未設堤,惟以鐵門關南堤為北岸,以護村落而已。南岸則由鹽窩起新行接築,一堤距水約遠二裡,計自鹽窩至絲網口海口約九十裡。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