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徽因 > 林徽因談建築 | 上頁 下頁
趙城縣廣勝寺上寺


  上寺在霍山最南的低巒上。寺前的「琉璃寶塔」,冗立山頭,由四五十裡外望之,已極清晰。

  由下寺到上寺的路頗兜峻,磐石奇大,但石皮極平潤,坡上點綴著山松,風景如中國畫裡山水近景常見的佈局,巒頂卻是一個小小的高原,由此望下,可看下寺,鳥瞰全景;高原的南頭就是上寺山門所在。山門之內是空院,空院之北,與山門相對者為垂花門。垂花門內在正中線上,立著「琉璃寶塔」。塔後為前殿,著名的宋版藏經,就藏在這殿裡。前殿之後是個空敞的前院,左右為廂房,北面為正殿。正殿之後為後殿,左右亦有兩廂。此外在山坡上尚有兩三處附屬的小屋子。

  琉璃寶塔亦稱為飛虹塔。就平面的位置上說,塔立在垂花門之內,前殿之前的正中線上,本是唐制。塔平面作八角形,高十三級,塔身磚砌,飾以琉璃瓦的角柱,斗拱簷瓦佛像等等。最下層有木圍廊。這種做法,與熱河永庥寺舍利塔及北平香山靜宜園琉璃塔是一樣的。但這塔圍廊之上,南面尚出小抱廈一間,上交十字脊。

  全部的權衡上看,這塔的收分特別的急速,最上層簷與最下層磚簷相較,其大小只及下者三分之一強。而且上下各層的塔簷輪廓成一直線,沒有卷殺圜和之味。各層簷角也不翹起,全部呆板的直線,絕無尋常中國建築柔和的線路。

  塔之最下層供極大的釋迦坐像一尊,如應縣佛宮寺木塔之制。下層頂棚作穹窿式,飾以極繁細的琉璃斗拱。塔內有級可登,其結構法之奇特,在我們尚屬初見。普通的磚塔內部,大半不可入,尤少可以攀登的。這塔卻是個較罕的例外。塔內階級每步高約 60~70釐米,寬約 10余釐米,成一個約合60°的兜峻的坡度。這極高極狹的踏步每段到了終點,平常用休息板的地方,卻不用了,竟忽然停止,由這一段的最上一級,反身卻可邁過空的休息板,攀住背面牆上又一段踏步的最下一級;在梯的兩旁牆上,留下小磚孔,可以容兩手攀扶及放燭火的地方。走上這沒有半絲光線的峻梯的人,在戰慄之餘,不由得不讚歎設計者心思之巧妙。

  關於這塔的年代,相傳建於北周,我們除在形制上可以斷定其為明清規模外,在許多的琉璃上,我們得見正德十年的年號,所以現存塔身之形成,年代很少可疑之點。底層木廊正檁下,又有「天啟二年創建」字樣,就是廊子過大而不相稱的權衡看來,我們差不多可以斷定正德的原塔是沒有這廊子的。

  雖然在建築的全部上看來,各種琉璃瓦飾用得繁縟不得當,如各朵斗拱的耍頭,均塑作猙獰的鬼臉,尤為滑稽;但就琉璃自身的質地及塑工說,可算無上精品。

  前殿 前殿在塔之北:殿的前面及殿前不甚大的院子,整個被高大的塔擋住。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屋頂單簷歇山造。斗拱重拱造,雙下昂;正面當心間用補間鋪作兩朵,次間一朵,梢間不用;這種的佈置,實在是疏朗的,但因開間狹而柱高,故頗呈密擠之狀,驟看似晚代佈置法。但在山面,卻不用補間鋪作,這種正側兩面完全不同的佈置,又是他處所未見。柱頭與柱頭之間聯絡,闌額較小而普拍枋寬大,角柱上出頭處,闌額斫作頭,普拍枋頭斜抹角。我們以往所見兩普拍枋在柱頭相接處,(即《營造法式》所謂「普拍枋間縫」)都頂頭放置,但此殿所見,則如《營造法式》卷三十所見「勾頭搭掌」的做法,也許以前我們疏忽了,所以遲遲至今才初次開眼。

  前殿的梁架,與下寺諸殿梁架亦有一個相同之點,就是大昂之應用。除去前後簷間的大昂外,兩山下的大昂,尤為巧妙。可惜攝影失敗,只留得這幀不甚準確的速寫斷面圖。這大昂的下端承托在斗拱耍頭之上,中部放在「采步金」梁之上,後尾高高翹起,挑著平梁的中段,這種做法,與下寺所見者同一原則,而用得尤為得當。

  前殿塑像頗佳,雖已經過多次的重塑,但尚保存原來清秀之氣。佛像兩旁侍立像,宋風十足,背面像則略次。

  正殿面闊五間,懸山造,前殿開敞的庭院,與前殿隔院相望。驟見殿前廊簷,極易誤認為近世的構造,但廊簷之內,抱頭梁上,赫然猶見單昂斗拱的原狀。如同下寺正殿一樣,這殿並不用補間鋪作,結構異常簡潔。內部梁架,因有頂棚,故未得見,但一定也有偉大奇特的做法。

  正殿供像三尊,釋迦及文殊普賢,塑工極精,富有宋風;其中尤以菩薩為美。佛帳上剔空浮雕花草龍獸幾何紋,精美絕倫,乃木雕中之無上好品。兩山牆下列坐十八羅漢鐵像,大概是明代所鑄。

  後殿居寺之最後。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阿頂。因面闊進深為五與四之比,所以正脊長只及當心間之廣;異常短促,為別處所未見。內柱相距甚遠,與簷柱不並列。斗拱為五鋪作雙下昂。當心間用補間鋪作兩朵,次間梢間及兩山各用一朵。柱頭作兩下昂平置,托在梁下,補間鋪作則將第二層昂尾挑起。柱瘦高,額細長,普拍枋較闌額略寬。角柱上出頭處,闌額斫作頭,普拍枋抹角,做法與前殿完全相同。殿內梁架用材輕巧,可與前殿相埒。山面中線上有大昂尾挑上平榑下。內柱上無內額,四阿並不推山。梁架一部分的彩畫,如幾道榑下紅地白綠色的寶相華(?)及斗拱上的細邊古織錦文,想都是原來色澤。

  殿除南面當心間辟門外,四周全有厚壁。壁上畫像不見得十分古,也不見得十分好。當心間格扇,花心用雕鏤拼鑲極精細的圓形相交花紋,略如《營造法式》卷三十二所見「挑白球文格眼」,而精細過之。這格扇的格眼,乃由許多各個的梭形或箭形雕片鑲成,在做工上是極高的成就。在橫披上,格扇紋樣與下面略異,而較近乎清式「菱花格扇」的圖案。

  後殿佛像五尊,塑工甚劣,面貌肥俗,手臂無骨,衣褶圓而下垂,背光繁縟不堪,佛冕及發全是密宗的做法。侍立菩薩較清秀,但都不如正殿塑像遠甚。

  廣勝寺上下兩院的主要殿宇,除琉璃寶塔而外,大概都屬￿同一時期,它們的結構法及作風都是一致的。

  上下兩寺壁間嵌石頗多,碑碣也不少,其中敘述寺之起源者,有治平元年重刻的郭子儀奏碣。碣字體及花邊均甚古雅。文如下:

  晉州趙城縣城東南三十裡,霍山南腳上,古育王塔院一所。右河東□觀察使司徒□兼中書令,汾陽郡王郭子儀奏;臣據□朔方左廂兵馬使,開府儀同三司,試太常卿,五原郡王李光瓚狀稱前塔接山帶水,古跡見存,堪置伽藍,自願成立。伏乞奏置一寺,為國崇益福□,仍請以阿育王為額者。巨准狀牒州勘責,得耆壽百姓陳仙童等狀,與光瓚所請,置寺為廣勝。因伏乞天恩,遂其誠願,如蒙特命,賜以為額,仍請于當州諸寺選僧住持灑掃。中書門下牒河東觀察使牒奉敕故牒。大曆四年五月二十七日牒。住寺闍梨僧□切見當寺石碣歲久,隳壞年深,今欲整新,重標斯記。治平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由右碣文看來,寺之創立甚古,而在唐代宗朝就原有塔院建立伽藍,敕名廣勝。至宋英宗時,伽藍想仍是唐代原建。但不知何時伽藍頹毀,以致需要將下寺。

  計九殿自(金)皇統元年辛酉(公元1141年)至貞元元年癸酉(公元1153年)曆十三年,無年不興工。……

  卻是這樣大的工程,據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石,則:

  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地震,古刹毀,大德九年修渠(按即下寺前水渠),木裝。延祐六年始修殿。

  大德七年的地震一定很劇烈,以致「古刹毀」。現存的殿宇,用大昂的梁架雖屬初次拜見,無由與其他梁架遺例比較。但就斗拱枋額看,如下昂嘴纖弱的卷殺,普拍枋出頭處之抹去方角,都與他處所見相似。至於瘦高的簷柱和細長的額枋,又與霍縣文廟如出一手。其為元代遺物,殆少可疑。不過梁架的做法,極為奇特,在近數年尋求所得,這還是唯一的一個孤例,極值得我們研究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