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徽因 > 林徽因談建築 | 上頁 下頁
霍縣東福昌寺


  祝聖寺原名東福昌寺,明萬曆間始改今名。唐貞觀四年,僧清宣奉敕建。元延祐四年,僧圓琳重建,後改為霍山驛。明洪武十八年,仍建為寺。現時因與西福昌寺關係,俗稱上寺下寺。就現存的建築看,大概還多是元代的遺物。

  東福昌寺諸建築中,最值得注意的,莫過於正殿。殿七楹,斗拱疏朗,尤其在昂嘴的勢上,富於元代的意味。殿頂結構,至為奇特。乍見是歇山頂,但是殿本身屋頂與其下圍廊頂是不連續成一整片的,殿上蓋懸山頂,而在周圍廊上蓋一面坡頂(圍廊雖有轉角繞殿左右,但止及殿左右朵殿前面為止)。上面懸山頂有它自己的勾滴,降一級將水泄到下面一面坡頂上。漢代遺物中,瓦頂有這種兩坡做法,如高頤石闕及紐約博物館藏漢明器,便是兩個例,其中一個是四阿頂,一個是歇山頂。日本奈良法隆寺玉蟲廚子,也用同式的頂。這種古式的結構,不意在此得見其遺制,是我們所極高興的。關於這種屋頂,已在本刊五卷二期《漢代建築式樣與裝飾》一文中詳論,不必在此贅述。

  在正殿左右為朵殿,這朵殿與正殿殿身,正殿圍廊三部屋頂連接的結構法,至為妥善,在清式建築中已不見這種智巧靈活的做法,官式規制更守住呆板辦法刪除特種變化的結構,殊可惜。

  正殿階基頗高,前有月臺,階基及月臺角石上,均刻蟠龍,如《營造法式》石作之制;此例雕飾曾見於應縣佛宮寺塔月臺角石上。可見此處建築規制必早在遼明以前。

  後殿由形制上看,大概與正殿同時,當心間補間鋪作用斜拱斜昂,如大同善化寺金建三聖殿所見。

  後殿前庭院正中,尚有唐代經幢一柱存在,經幢之旁,有北魏造像殘石,用磚龕砌護。石原為五像,彌勒(?)正中坐,左右各二菩薩挾侍,惜殘破不堪;左面二菩薩且已缺毀不存。彌勒垂足交脛坐,與雲崗初期作品同,衣紋體態,無一非北魏初期的表徵,古拙可喜。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