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徽因 > 林徽因談建築 | 上頁 下頁
汾陽縣峪道河龍天廟


  在我們住處,峪道河的兩壁山崖上,有幾處小小廟宇。東崖上的實際寺,以風景幽勝著名。神頭的龍王廟,因馬跑泉享受了千年的煙火,正殿前有拓黑了的宋碑,為這年代的保證,這碑也就是廟裡唯一的「古物」。西岩上南頭有一座關帝廟,幾經修建,式樣混雜,別有趣味。北頭一座龍天廟,雖然在年代或結構上並無可以驚人之處,但秀整不俗,我們卻可以當它作山西南部小廟宇的代表作品。

  龍天廟在西岩上,廟南向,其東邊立面,廂廡後背,鐘樓及圍牆,成一長線剪影,隔溪居高臨下,隱約白楊間。在斜陽掩映之中,最能引起沿溪行人的興趣。山西廟宇的遠景,無論大小都有兩個特徵:一是立體的組織,權衡俊美,各部參差高下,大小相依附,從任何視點望去均恰到好處;一是在山西,磚築或石砌物,斑彩淳和,多帶紅黃色,在日光裡與山岡原野同醉,濃豔奪人,尤其是在夕陽西下時,磚石如染,遠近殷紅映照,綺麗特甚。在這兩點上,龍天廟亦非例外。谷中外人三十年來不識其名,但據這種印象,稱這廟做「落日廟」並非無因的。

  廟周圍土坡上下有盤旋小路,坡孤立如島,遠距村落人家。廟前本有一片松柏,現時只剩一老松,孤傲聳立,緘默如同守衛將士。廟門鎮日閉鎖,少有開時,苟遇一老人耕作門外,則可暫借鎖鑰,隨意出入;本來這一帶地方多是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所謂鎖鑰亦只餘一條鐵釘及一種形式上的保管手續而已。這現象竟亦可代表山西內地其他許多大小廟宇的保管情形。

  廟中空無一人,蔓草晚照,伴著殿廡石級,靜穆神秘,如在畫中。兩廂為「窯」,上平頂,有磚級可登,天晴日美時,周圍風景全可入覽。此帶山勢和緩,平趨連接汾河東西區域;遠望綿山峰巒,竟似天外煙霞,但傍晚時,默立高處,實不竟古原夕陽之感。近山各處全是赤土山級,層層平削,像是出自人工;農民多辟洞「穴居」耕種其上。麥黍赤土,紅綠相間成橫層,每級土崖上所辟各穴,遠望似平列橋洞,景物自成一種特殊風趣。沿溪白楊叢中,點綴土築平屋小院及磨坊,更顯錯落可愛。

  龍天廟的平面佈置南北中線甚長,南面圍牆上辟山門。門內無照壁,卻為戲樓背面。山西中部南部我們所見的廟宇多附屬戲樓,在平面佈置上沒有向外伸出的舞臺。樓下部實心基壇,上部三面牆壁,一面開敞,向著正殿,即為戲臺。台正中有山柱一列,預備掛上幃幕可分成前後臺。樓左闕門,有石級十餘可上下。在龍天廟裡,這座戲樓正堵截山門入口處成一大照壁。

  轉過戲樓,院落甚深,樓之北,左右為鐘鼓樓,中間有小小牌樓,庭院在此也高起兩三級劃入正院。院北為正殿,左右廂房為磚砌窯屋各三間,前有廊簷,旁有磚級,可登屋頂。山西鄉間穴居仍盛行,民居喜砌磚為窯(即券洞),廟宇兩廂亦多砌窯以供僧侶居住。窯頂平臺均可從窯外梯級上下。此點酷似墨西哥紅印人之疊層土屋,有立體堆壘組織之美。鐘鼓樓也以發券的窯為下層台基,上立木造方亭,台基外亦設磚級,依附基牆,可登方亭。全建築物以磚造部分為主,與他省木架鐘鼓樓異其風趣。

  正殿前廊外尚有一座開敞的過廳,緊接廊前稱「獻食棚」。這個結構實是一座卷棚式過廊,兩山有牆而前後簷柱間開敞,沒有裝修及牆壁。它的功用則在名義上已很明瞭,不用贅釋了。在別省稱祭堂或前殿的,與正殿都有相當的距離,而且不是開敞的,這獻食棚實是祭堂的另一種有趣的做法。

  龍天廟裡的主要建築物為正殿。殿三間,前出廊,內供龍天及夫人像。按廊下清乾隆十二年碑說:

  龍天者,介休令賈侯也。公諱渾,晉惠帝永興元年,劉元海……攻陷介休,公……死而守節,不愧青天。後人……故建廟崇祀,……像神立祠,蓋自此始矣。……

  這座小小正殿,「前廊後無廊」,本為山西常見的做法,前廊簷下用碩大的斗拱,後簷卻用極小,乃至不用斗拱,將前後不均齊的配置完全表現在外面,是河北省所不經見的,尤其是在旁面看其所呈現象,頗為奇特。

  至於這殿,按乾隆十二年「重增修龍天廟碑記」說:

  按正殿上樑所志系元季丁亥元順帝至正七年(公元 1347年)重建。正殿三小間,獻食棚一間,東西廈窯二眼,殿旁兩小房二間,樂樓三間。……鳩工改修,計正殿三大間,獻食棚三間,東西窯六眼,殿旁東西房六間,大門洞一座……零餘銀備異日牌樓鐘鼓樓之費。……

  所以我們知道龍天廟的建築,雖然曾經重建于元季,但是現在所見,竟全是乾、嘉增修的新構。

  殿的構架,由大木上說,是懸山造,因為各檁頭皆伸出到柱中線以外甚遠;但是由外表上看,卻似硬山造,因為山牆不在山柱中線上,而向外移出,以封護檁頭。這種做法亦為清代官式建築所無。

  這殿前簷的斗拱,權衡甚大,斗拱之高,約及柱高之四分之一;斗拱之佈置,亦極疏朗,當心間用補間鋪作一朵,次間不用。當心間左右兩柱頭並補間鋪作均用四十五度斜拱。柱身微有卷殺:闌額為月梁式;普拍枋寬過闌額。這許多特徵,在河北省內唯在宋元以前建築乃得見;但在山西,明末清初比比皆是,但細查各拱頭的雕飾,則光怪陸離,絕無古代沉靜的氣味;兩平柱上的丁頭拱(清稱雀替),且刻成龍頭象頭等形狀。

  殿內梁架所用梁的斷面,亦較小於清代官式的規定,且所用駝峰,替木,叉手,等等結構部分,都保留下古代的做法,而在清式中所不見的。

  全殿最古的部分是正殿匾牌。這牌的牌首,牌帶,牌舌,皆極奇特,與古今定制都不同,不知是否原物,雖然牌面的年代是確無可疑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