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作家 > 林徽因 | 上頁 下頁 |
林徽因簡介 |
|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祖籍福建閩侯,出生於浙江杭州。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的建築學家、詩人。 1920年父林長民赴歐洲遊歷。1923年參加新月社活動。1924年留學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選修建築系課程,獲美術學士學位。後就讀于美國耶魯大學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1928年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1937年與梁思成圈閱批註中國營造學社藏本《大唐西域記》(數百處唐代建築及地名),發現唐代建築——五臺山佛光寺。解放後,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和景泰藍工藝革新。 *** 林徽因祖父林孝恂,進士出身,曆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父親林長民是民國初年社會名流,曾任司法總長,參與草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於浙江杭州。是林長民的大女兒。 5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蒙。 8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 1914年,與祖父來京,住前王公廠。 1916年,就讀於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中。 1920年4月,隨父遊歷歐洲,在倫敦受到房東女建築師影響,立下了攻讀建築學的志向。在此期間,她還結識了徐志摩,對新詩產生濃厚興趣。 1921年,隨父回國,繼續在培華女中上學。 1923年,徐志摩、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 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到中國訪問,林徽因與徐志摩、梁思成等人陪同泰戈爾遊歷北京。泰戈爾為林徽因寫了一首詩: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他們之間的微風歎了聲「哎!」 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赴美攻讀建築學。 9月,兩人一起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學習,均從三年級課程讀起。梁思成在美術學院建築系,因建築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註冊在美術系,林徽因註冊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但是她仍選修了建築系的主要課程,實現了自己的志願。 1927年夏,從美術學院畢業後,又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設計半年。 1928年,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婚禮後同往歐洲遊歷,考察歐洲建築。 8月,夫妻偕同回國,一起受聘于東北大學建築系。林徽因在到職前先回福州探親,曾應福州師範學校和英華中學之請,作《建築與文學》和《園林建築藝術》的演講。又為其叔林天民設計福州東街文藝劇場。 1929年,到東北大學講授《雕飾史》和專業英語。 1931年10月,林徽因在《詩刊》第3期上首次以「林徽因」發表詩作,從此,林徽音成為「林徽因」。 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次年,為北平大學設計地質館和灰樓學生宿舍。在此後數年中,她多次深入晉、冀、魯、豫、浙各省,實地調查勘測了數十處古代建築,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發表了《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徵》《平郊建築雜錄》《晉汾古建築調查紀略》等有關建築的論文和調查報告,還為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一書寫了緒論。 1936年5月,和梁思成赴河南考察。6月下半月抵達濟南。 1937年夏,在山西五臺山地區發現中國最古老的一座木結構建築——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 盧溝橋事變後,林徽因、梁思成隨營造學社先遷長沙。 1938年1月至昆明,住在巡津街一所名為「止園」的宅院裡。梁思成夫婦所開展的第一項研究就是昆明的古建築進行調查。梁思成長年外出考察,林徽因則留守興國庵主持日常事務,既要負責孩子的照顧和教導,又要整理大量的繪製圖紙和文字資料。 1938年10月至11月,經林徽因、梁思成調查的有圓通寺,土主廟、建水會館、東寺塔、西寺塔、真慶觀大殿、金殿等約50余處昆明主要的古建築。 1940年,隨梁思成的工作單位中央研究院遷到四川宜賓附近的李莊,住在低矮破舊的農舍裡。 顛沛流離的生活和艱苦的物質條件,使她肺病復發。在病榻上,她通讀了廿四史中有關建築的部分,為寫《中國建築史》搜集資料,經常工作到深夜。 1946年8月,回北平。不久,她為清華大學設計教師住宅,並接受校外的設計任務。 1948年5月,在《文學雜誌》發表《病中雜詩》9首。 1949年初,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此書後來演變成為《全國文物保護目錄》。 1950年,特邀參加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並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提出修建「城牆公園」設想。 1951年,為挽救瀕於停業的景泰藍傳統工藝,抱病與高莊、莫宗江、常莎娜、錢美華、孫君蓮深入工廠做調查研究,並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 1953年10月,當選為建築學會理事;並任《建築學報》編委。參加第二屆全國文代會。 1954年6月,當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4月1日6時20分,病逝於同仁醫院,終年51歲。治喪委員會由張奚若、周培源、錢端升、錢偉長、金嶽霖等13人組成。4月3日,林徽因追悼會在北京市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 改名原因 林徽音之所以改名林徽因,是因為與上海作家林微音的名字太過接近,容易混淆。 1931年10月,徐志摩在《詩刊·敘言》中附帶聲明一則:「本刊的作者林徽音,是一位女士,《聲色》與以前的《綠》的作者林微音,是一位男士,他們二位的名字是太容易相混了,常常有人錯認,排印亦常有錯誤,例如上期林徽音即被刊如『林薇音』。所以特為聲明,免得彼此有掠美或冒牌的嫌疑!」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