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工人國際運動略史


  (一九二三年五月一日)

  一、工人的特色

  工人的國際運動,和一切別的國際運動不同。從前和現在,都有些增進國際上友誼或反對戰爭的國際團體,像那「平和與自由同盟」、「婦女同盟」、「仲裁協會」、「遏戰同盟」、「基督教同盟」、「民族聯合同盟」及其他這一類的團體,多少都曾為暫時的存在。他們的目的都是一類,都是消極的。他們要反對戰爭,要消除戰爭的特定的原因,不論何時,國際間發生危機,他們便忙迫起來,用祝福的話,調和的話,斡旋於其間。他們想增進「四海皆兄弟」的感情,掃除人種間的差別。他們看各民族間的爭殺和一家兄弟自相殘害的愚昧一樣。他們企圖用種種說法指出平和的福利和戰爭的禍厲。工人的國際團體是個全與他們的概念相異的觀念。階級的基礎的採用,就是和中產階級的平和主義最大而最終的分裂。舊時的標語「全人類都是兄弟」已經停止了,他的真實工人的國際党不說並且不信「全人類都是兄弟」,必欲講這一類的話,只可說「全世界的工人都是兄弟」。工人的國際聯合不是為和平,乃是為戰爭。他們有他們全體必須推倒的國際的公敵,就是中產階級到了必要的時候都聯合起來和工人們——就是無產階級——宣戰,像畢士麥助Thiers(普法戰爭終結時法國的政府當局)反對巴黎「唐[康]妙恩」,德國和協約國聯合起來,共同反對「蘇維埃俄羅斯」,都是明顯的例證。工人們——就是無產階級——為對付中產階級的聯合,必須組織一個工人的國際聯合。這種聯合,不但於日常發生的產業界的爭議和防止國外破壞罷工同盟的人很有效用,就在革命的時候,資本主義的國家的工人,亦能阻止他們的執政者對於革命成功的地方加以打擊。別的國際運動的目的在減少或終止戰爭,工人的國際運動的目的不在終止戰爭而在變更戰爭的範圍,而在使戰爭不是國家的而是階級的。他們以為戰爭不是惡癖性或國際間的誤解的結果,乃是現代帝國主義的結果。這帝國主義在他的基礎上是經濟的,和資本家主義有不可分的關係。戰爭必經由資本主義才遭打擊。一切戰爭到資本家階級停止存在的時候才能絕跡,所以工人的國際運動只能出現于現代資本主義者情境之下。一個小所有主的國際團體,不能有怎樣的活動力。且在實際上,工人的國際運動的起源恰恰與現代無產者實力的表現相合。工人的國際運動可以分作三個時期:(一)第一國際,(二)第二國際,(三)第三國際。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在歷史上都曾盡過他們所負的使命而依次歸於消滅,只有第三國際是現在工人國際運動的正統而為其勢力的中心。此外,第二個半國際[2]及第四國際[3]不過是些枝節罷了。

  茲將此等國際的團體成立的年代列舉如下:

  二、工人國際運動的起源

  工人國際運動的起源,實肇始於一八三六年住在巴黎的德國亡命客所組織的秘密結社,此結社的名稱為「公正同盟」,奉共產主義的原理。因為參加一八三九年的巴黎暴動,他們乃被追放移居倫敦,北歐諸國的勞動者多來集於此處。「公正同盟」乃因以成立而含有國際的性質。他們知道剛是靠著零碎的秘密結社或是革命的暴動不能夠達到他們的目的,要想達到他們的目的,非以國際的運動遍全世界行資本主義的經濟社會的變革不可。他們很感覺著有宣傳這個道理的必要。馬克思實為此運動的指導者。一八四七年的倫敦會議,馬克思和他的朋友恩格爾躬親出席,為該同盟起草學理的實際的綱領。「公正同盟」改稱「共產同盟」就在那個時候。馬、恩二氏合草的綱領實於一八四八年一月公佈,距法蘭西革命才幾周耳。《共產黨宣言》的末句就是那「萬國無產階級啊,團結起來啊!」的口號。這正是工人的國際團結的最初的宣言,在歷史上有特殊的意義。但此宣言該同盟雖然接受了他,但是不能瞭解他,所以有人說把這篇宣言給了該同盟好像把一顆真珠投在豬的面前一樣[4]。結果,馬、恩二氏不能不棄而之他。

  一八四八年的二月革命,以法蘭西為中心而波及全歐,結局至為反動政治所壓,一般的無產運動頓形凋落。此種國際運動,亦不能不隨著受一頓挫。

  到了一八六二年倫敦開國際博覽會,給了第一國際成立的一個好機會。此時法國勞動者代表得了拿破崙三世的許可,渡英參觀博覽會,因得與英國勞動者交歡握手,努力于國際的聯合。至一八六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倫敦聖馬丁館(St.Martins Hall)開萬國勞動者大會,馬克思亦出席於此會,第一國際於是乎誕生。

  三、第一國際

  一八六四年九月二十八日聖馬丁館的會議是第一國際的第一次會議,司會者為Beesly教授。馬克思氏亦出席是會,以新協會規約的起草的事付臨時委員會去辦。此委員會由五十名各國代表組織而成,多半數為英國人。起草此規約的任務初由意人馬志尼當之,因他缺乏經濟的知識,不能勝任,卒由馬克思代之。

  第一國際的事務所設於倫敦,各國派委員駐在該處。在該處的指導者和努力者,當然為馬克思和恩格爾。

  第一國際由成立的日起至一八七二年的海牙會議馬克思派與巴枯寧派分裂止,實為工人國際運動的中樞。茲將第一國際會議年表列下:

  自海牙會議後,第一國際遂分裂為二派,一為馬克思派,一為巴枯寧派,兩派殘存數年,遂都消滅了。

  四、第二國際

  第二國際始於一八八九年的巴黎會議,到一九一四年大戰勃發的時候,實質上歸於消滅。茲將其會議次數及年代列表如下:

  五、第三國際

  第二國際既與大戰勃發同時歸於消滅,第三國際乃與蘇俄的革命同時崛起,執世界工人運動的牛耳。茲將其會議的次數及年代列表如下:

  第三[二]國際的殘餘,尚圖再建,而第二個半國際及第四國際亦各擁一小部分會員別樹一幟。去年第三國際欲與第二國際及二半國際、第四國際等組織聯合戰線,雖未能成功,然支流殊派終當匯流宗海。吾信工人的國際運動的聯合戰線,終有成功的一日。故當本年的勞動節,為介紹工人的國際運動略史如此。

  署名:T.C.L.

  《晨報副刊》

  1923年5月1日

  【注釋】

  [1]Thiers 今譯梯也爾(1797—1877)。

  [2]第二個半國際 正式名稱為:國際社會主義青年聯合會,1921年2月成立於奧地利維也納。因自稱介於接受伯爾尼國際(第二國際)影響的青年工人國際和屬￿莫斯科共產國際(第三國際)的青年共產國際之間,故通常稱為「第二個半青年國際」。

  [3]第四國際 亦稱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1938年9月在巴黎成立,會上通過由托洛茨基起草的《資本主義的垂死呻吟與第四國際的任務》(又稱《過渡綱領》),主張實行「不斷革命」和「世界革命」,建立世界社會主義聯邦。領導機構有國際執行委員會和國際書記處。本文提及的成立於1921年10月的第四國際,不詳。

  [4]「所以有人說把這篇宣言給了該同盟好像把一顆真珠投在豬的面前一樣。」此句話1984年版《李大釗文集》未刊,現按首次發表文字排印。

  [5]Geneva 日內瓦(瑞士)。

  [6]Philadelphia 費城(美)。

  [7]Brussels 布魯塞爾(比)。

  [8]Berne 伯爾尼(瑞士)。

  [9]Verviers 韋爾維耶(比),又譯佛維爾。

  [10]Zurich 蘇黎世(瑞士)。

  [11]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荷)。

  [12]Stuttgart 斯圖加特(德)。

  [13]Copenhagen 哥本哈根(丹)。

  [14]Basle 巴塞爾(瑞士)。

  [15]Zimmerwald 齊美爾瓦爾得,瑞士伯爾尼附近一小村莊。

  [16]Kienthal 昆塔爾(瑞士)。

  [17]Stockholm 斯德哥爾摩(瑞典)。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