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社會主義下的經濟組織


  ——在北京大學經濟學會的演講(一九二三年一月十六日)

  社會主義的派別很多,大別為理想派與科學派。無論為理想派為科學派,均相信有一個新時代存於將來。這個新時代,就是社會主義實現的時代。歐文說:「過去的歷史,都只以示人間的非合理性,我們今才向理性的曙光進展。」是歐文理想中的新時代,乃為合於理性的時代。馬克思說:「人類的前史,都是階級爭鬥的歷史。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演成最後的階級戰爭。人類的前史,就隨著階級告終。」是馬克思理想中的新時代,乃為階級消泯的時代。馬克思一派的經濟的歷史觀,尤能與人以社會主義必然的實現的確信。

  歐洲大戰釀成荒亂的現象。這種荒亂的教訓,及荒亂復興的預防,使人發不可不急謀改造的深省。改造的新局面,必為帶著社會主義的傾向的局面,是確切無疑的。改造的機運,雖然日形迫切,而改造的方案,則於一般人的意想中尚欠明瞭。一般人對於社會主義的組織既不明瞭,而社會主義者亦因制度的複雜,又把實現此主義的障礙看得過大,致使社會主義的運動遭過困難。免除這些困難,是社會主義者的責任。

  社會主義的實現,必須經過三階段:一、政權的奪取;二、生產及交換機關的社會化;三、生產分配及一般執行事務的組織。

  政權的奪取,有兩種手段:一是平和的,一是革命的。採取平和的手段的,大抵由憲法上、議會上著手,但是因為戰爭的影響,農民漸富,他們都不願犧牲他們偶得的富裕,其他商人反動派及政府,均能與此運動以莫大的障礙,任你社會主義者如何宣傳,終不能使選民及代議士都變成社會主義者,故此種運動常歸於失敗。有許多社會主義者鑒於平和的手段的失敗,乃悟改造的事業非取革命的手段不可。革命的方法,就是無產階級獨攬政權。這種革命的運動,有失敗的,有成功的。失敗的如德、奧是,成功的如蘇俄是。無產階級專政,並不是布爾紮維派的新發明。一八七五年馬克思論Gotha Programme的信[1]裡說過:「在資本主義者的社會與共產主義者的社會間,有一個由此入彼的革命的過渡時代。適應乎此,亦有一個政治的過渡時期。當此時期的國家,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在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經濟組織是怎樣呢?

  一、生產交換機關的社會化

  除去一部分的有土農夫,凡大資本的企業:鐵路、礦山、輪船公司、承辦運輸事業、大規模的製造工業、大商店,收歸國有,在人民會議代表人支配之下,照常辦理。

  自國家銀行以下所有的銀行,均收歸公有,而停止其從前的業務,有限的歸於消滅。因為信用機關,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久已不必要了。

  中間的中介人、代理人一類的職業均被抑止。

  小工商業及運輸機關,亦漸次收歸國有。

  生產行於大工廠。分配集中於大中心。市場運輸歸於國營。在被抑止的企業裡的雇工,轉業于國營的生產事業及分配事業。

  除去有土農夫所有的土地以外,土地亦收歸國有,但在新組織之下,他種職業未覓得以前,此項農民仍准續理前業。

  住房由地方會議遵照中央會議的條例執行,將來設專門機關管理之。

  二、生產的組織

  私營的生產機關既經廢止,一切生產事業都歸國營,則小工廠都合併於大規模的工廠,俾收事半功倍的效果。從前私營的經濟組織之下,有許多很重要的生產事業,或因利益不多,或因效果難期而置之不理者,今則國家都一律舉辦。依極經濟的組織與方法,把資本、勞力與天然均成經濟化,利用自然力開發富源,俾利國用。有需國際的共營的事業,在社會主義的國家間亦可共同舉辦,但此實有利無害,斷非現在什麼中、日合辦,中、英合辦的種種事業可比。在這種經濟組織之下,無論工農生產事業均漸擴大,生產自然增加。此時最經濟的運輸法日漸擴張,既便於材料的供給,又便於成品的分配,於生產事業、分配事業均有利益。

  社會主義的國家,本國既經改造,殖民地亦受其利。有些人懷疑社會主義下是否應有殖民地存在?社會主義下仍有殖民地存在,是否與社會主義的精神根本衝突?此疑(問)很易解答[2]。社會主義的精神,固極主張民族自決。倘使經濟情形已能自立,如印度、朝鮮等,自應任其自主。而若經濟進化過於低淺,苟非於經濟上助其開發則永不能達於自決的境界,社會主義的國家當然有提攜掖進的義務。故社會主義下,本國對於殖民地所當作的事,乃是一種義務,不是一種權利。這可稱為新殖民政策。近來有人大驚小怪地說有主義的侵略,這話大錯,因為社會主義的本質,不能有侵略的意味。社會主義的國家間,苟有曠土,不許閉戶自封,依社會主義的民族平和的解決。

  社會主義之所成,就在資本主義的組織下盡資本主義的強度,亦斷不可能。其原因有四:(一)小企業報酬少;(二)經過多次中介人、代理人的消糜;(三)資本主義的本質是無政府的,不能齊一努力;(四)資本主義的目的在得利潤,有許多公用的大事業,利潤相離太遠,不確(定)而不充分。

  此時除去用於必要的生產的工作以外的剩餘工作,可用以善化人們的生活。過勞的工時可以縮減,使得復蘇娛養的機會。此時科學上有所發明,普及的人人都能得到他的惠利,以代少數人享福、使多數人失業或受傷的結果。

  三、勞動的組織

  工人執政後,工聯沒有存在的必要,可以合作替代之。工人雖執掌政權,但實際上不能指揮工師、技匠、實業專家。此時階級既廢,好意的前資產階級自當許與合作。

  社會主義的制度,是以事物的管理代(替)人的統治的制度。此時所欲解決的,不是政治問題,乃是經濟問題。所(以)農部委員必集合農業專門家,組織高等會議,分部實行指導農民,以圖農業生產的改進。工部委員及其他委員亦然。

  四、分配的組織

  生產品不就是為消費的,有直接分配于消費者,有分配於他業者。後者不過記一記帳,前者則須代價。金銀紙幣流行,可以撫[換]取所需的物品。

  國家將生產品經過一回中心市場,使有貨幣者得以換取所需的物件,售價適應於此期流行的貨幣。

  生產為消費者的需要所軌制,計算應綽裕一點。國家用科學的方法,制定工作日的期間,使生產恰合於公眾的需要。

  每月支用貨幣的項目:一、薪俸,二、恤金(鰥、寡、孤、獨、廢疾者),三、前資產階級的年金、賠金,四、農產物的代價。

  假定甲,付直接生產消費品者,及乙,付生產農作品者,共計三十億。a付生產交給他業的物品者,b社會恤助金,c付前所有者,共計二十億(一個月)。那麼,那些出產品的總售價應定五十億。國家銀行每月應籌五十億貨幣,國家物品所每月應備價值五十億的物品。定物價的標準,應以生產費並加生產費的三分之二,譬如一百二十元的生產費,應加入八十元為二百元;五十四元的,應加入三十六元為九十元。

  以上所述,是社會主義下經濟組織的要點。其餘關於經濟的問題尚在多有,如外國貿易及租(稅)信用等問題,俟後有機會時再與諸君共同研討之。

  署名:李守常

  《北大經濟學會半月刊》第三號

  1923年1月16日

  【注釋】

  [1]馬克思論Gotha Programme的信 Gotha Programme,今譯《哥達綱領批判》。1875年5月5日,馬克思從倫敦致信威·白拉克,對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和全德工人聯合會(拉薩爾派)聯合在哥達召開的代表會成立統一的德國社會主義工人党的綱領(即哥達綱領)提出批評,隨信附上《對德國工人黨綱的幾點意見》。1891年《新時代》雜誌發表時恩格斯將題名改為《哥達綱領批判》。這時,馬克思逝世已8年。文中所引的話,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21頁。

  [2]「社會主義的國家」後的一段文字和「故社會主義下」後的一段文字,1984年版《李大釗文集》均刪節,現按第1次發表的文字排印。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