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
國際的資本主義下的中國 |
|
(舊國際共管與新國際共管)(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一日) 列強共同監督中國的傾向實顯於一九〇一年義和團事件。外國管理中國關稅的制度,無異於監督中國重要財政的淵源。此制行之至今,猶未變易。 列強間在中國伸張勢力的競爭雖然極烈,而于保持增進列強在中國的勢力則全一致。 英國、日本並戰前的德、俄,都曾得到可以使他們滿意的庚子賠款。四國在中國都保有「勢力範圍」(Zones of Influence),而美國則獨向隅。 在本世紀初,美國既未於中國市場佔有經濟上的利益,所以對於是等現狀不能滿足,於是提出一種與「勢力範圍」互相抵抗的政策,曰「開放門戶」(Opened door)。美國以為如欲在中國能與他國享有同等的權利與勢力,非將他國的勢力範圍打破不可。他國的勢力範圍打破,美國才能從開放的門戶跑進中國來。美國並未想打破列強在中國的特殊勢力與權利,不過要想打破英、日、俄、德的勢力範圍的局面,別開一種「開放門戶」的局面,使美國亦得與他們共享同等的利益。 歐戰既平,德、俄無暇顧及中國,而英、日、法遂承其地位。美國認此為絕好的機會,使他們容納他所提出的開放門戶的政策,建立一種列強共同對待中國的政策。這就是華盛頓會議的由來。 自然,從前已經獲得的特殊權利,如英國在揚子江流域,日本在南滿,美國須承認他們仍得保有之,英、日始肯與美國合作。美國外交家知道的很清楚,任各國自行在中國伸張勢力,於他們是不利的,故極力主張一個列國一致的對華政策。 由華盛頓會議可以看出,美國輿論實欲把中國置於列強管理之下,而從共管鐵路著手。但此議以懼引起中國排外的風潮,遂暫不提起,因為明目張膽的來管理中國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別尋一種避名取實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共管中國的關稅。撫[換]句話說,就是共管中國的對外貿易與[這]一重要部份的中國財政。那另外一個管理中國的工具,就是鐵路問題,依四國的新國際共管得了解決。這新國際共管不但要管理中國的財政與鐵路,並且干涉到實業的發展。這就是一個共管中國的國際的組織。 列強對於中國的共管運動可以分為兩期。第一期可稱為舊國際共管,第二期可稱為新國際共管。舊國際共管實成立於一九〇八年英、德、法的銀行團,目的在此三國對於中國借款的共同動作,但沒有像現在的新國際共管所有的那樣顯明的獨佔的性質。美國政府和美國銀行家馬上曉得了他們利用舊國際共管的用意,成立後隨即加入。一九一一年的六百萬鎊湖廣鐵路借款,就是這四國銀行團辦理的。不多時,俄、日亦請加入,遂又變成英、德、法、美、日、俄六國的團體。這個聯合直到一九一三年還沒有什麼變動,是年威爾遜氏當選為美國大總統,便對此團體取消極的態度,美銀行團遂亦退出此組織。一九一三年的二五,〇〇〇,〇〇〇(鎊)善後借款,就是那五國的銀行團借與的,其中不包有美國。 大戰既起,舊國際共管不能繼續存在了,美國尤不願把中國放任給任〈或〉何一國(或)數國去壓榨,所以於一九一六年美政府即與當初曾(參)加舊銀行團的少數銀行家計畫,請他們組織一個國民的銀行團,以為戰後投資中國的準備。這是很明瞭的,假使有個國際的組織成立,美國一定被邀而占主要的地位,因為美國是富於資本的國。這種新國際共管的計劃,實於一九一八年十月八日由美政府建議于英、法、日。我們要注意這最有關係的中國並未得與聞其事,直到二年以後,一九二〇年九月二十八日,才由美、英、法、日聯名通知中國。 美政府原來提議的要點如下: (1)四國各組織一國民的銀行團,只有加入此團者得交涉借款於中國,否則無此權利; (2)非經四國銀行團的聯合行動,不得承認借款於中國,或從中國承受何種讓與; (3)把所有可能的現存的權利和借款合同置於此組織管轄之下; (4)四國銀行團須注意借款於中國政府與地方行政官的用途,中國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應擔保其借款系為發達實業。 美國發出此提議後,經過多次意見的交換,英、法、日都贊成美國的提議,遂於一九一九年五月各國代表在巴黎開第一次會議,議決在各該政府批准的條件之下,他們都贊成美國的原案。在此會議裡,亦沒有人想到應該問一問中國〈國〉的意思,中國又沒有被邀入會議。 英、美、法三國政府對此批准,當然沒有什麼異議,只有日本政府很怕他的在滿、蒙的權利因此受了拘束,遂不能不費些躊躇,經過些交涉之後,其他三國宣告這國際共管不能伸張到南滿鐵路,他才答應批准。 一九二〇年十月十五日,四國銀行團代表在此合同簽字以後,這新國際共管遂告成立。 我們要曉得,這不是一個純粹的商業的問題,這實在是一個政治的問題。 這是中國在列強的國際的資本主義下被壓榨的情形,特把他簡單的寫出來要大家注意。 署名:守常 《晨報副刊》 1922年12月1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