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
發揚北大精神 |
|
——「講義風潮」後在北京大學全體師生歡迎蔡元培校長回校視事大會上的演說(節要)(一九二二年十月二十五日) 李大釗也發表演說,首述幼在天津北洋法政學校鬧過「醬油風潮」之歷史[2],「結果學生得勝,學校規則遂成具文。今次北大風潮[3]不然,馬上鬧成,馬上解決,不特校風未因此破壞,反而因此振作起來。……北大兩字,本旁觀者對北京大學之縮稱。吾校人員亦省而用之,外人即不免認吾校自稱北大,帶有驕氣,其實此正北大之精神。蓋吾校要研究各種學術,自然算大。希望同人以後都從大字上做去,發揚偉大的精神,實為吾校之幸」。 《京報》 1922年10月26日 附:北大講義風潮平息後在教職員學生大會上的講話(節錄) [4] (一九二二年十月二十五日) 一校之內如同一家,一家之人也許有失和的事,但事後相見,複歸於好,本親愛的態度來談談和好以後應該如何辦理家政,此是很快樂的一件事。(我)前清做學生時,在天津法政專門學校,也曾有同學為吃飯索醬油的事,不服管理人訓斥,致鬧成醬油風潮。 外間皆謂北大有自跨的事情,此不必管他!我們要養成好校風,應該在校內人皆要有「北大」兩個字在頭腦裡。北字不打緊,大字倒要著實發揮他,做成一個包羅萬有的氣象。既然在大字上著眼,那些小事自然就可以不管了。 《申報》 1922年10月28—29日 【注釋】 [1]題解 本文出自1922年10月26日《京報》的一篇報道,由李繼華先生發現。此文系李大釗演說內容(節要)。同時報導的演說人有蔡元培校長、胡適之、蔣夢麟、譚熙鴻等。題為編者所擬。 [2]醬油風潮 是指李大釗初進北洋法政學校讀書時所發生的因醬油問題而起的一次風潮。起因僅是一位低齡學生楊君吃飯時想要點醬油而竟遭管理人員粗暴斥責;楊君年小難承受,竟哭了起來;同學們同情楊君,不滿有關人員的處置而有所聚集;學校當局不察,竟認為學生「有政治上運動」而求助官府;官府派兵包圍學校,進而又開除學生代表;學生激怒,遂致難以收拾。時人趣稱此次風潮是「醬油風潮」,而學校原來很好的校風亦由此變壞。李大釗認為此事「很不幸」,並以此作對比而肯定當時的北大,因勢利導地期望北大師生今後認真發揚「北大精神」,特別是應在學術研究上創造出無愧於「北大之大」的業績。 [3]今次北大風潮 1922年9月新學年開始後,北京大學因「經費支絀」,經校評議會決議:「此後所發講義,學生須一律交費,以備學校購買參考書籍之用。」部分學生僅考慮個人利益,不顧學校困難,竟起而反對。其中李去非等於10月17、18兩日,竟先後闖入校會計課與校長室大鬧,肆意謾駡威逼,要求取消成案。蔡元培校長痛于校風遭受如此破壞,遂憤而辭職。蔣夢麟、李大釗、馮祖荀等部、系領導人與其他教職員,亦隨校長進退,紛紛發表辭職或停止工作的啟事。大多數學生對風潮製造者表示反對與遣責,堅決支持學校,挽留蔡校長,於是風潮遂很快平息。10月24日,蔡校長于《北京大學日刊》發表回校視事並敬請諸先生取消辭意的啟事。25日,召開全校師生大會,蔡校長首先演說後,李大釗發表了這一演說。 [4]《申報》此文與《京報》的報導系同時發表,但兩報記者所整理的文稿,取材及詳略各有不同,而中心意思是一致的,附刊於此,供研究參考。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