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俄羅斯革命的過去及現在


  (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日)

  一、俄羅斯革命史上的重要年代

  俄羅斯大革命,是現代最足以惹世界全人類注意的一件重大事件,無論頌禱他的,咒駡他的,歡迎他的,恐怖他的,都不能不認識他的價值。但是這事件的由來,斷非一朝一夕所能致。我們要想懸揣他的將來,必不可不認清他的現在;我們要想認清他的現在,必不可不溯跡他的過去。本文的目的,就在略述俄羅斯大革命的過去及現在,以供留心俄事者的參考。

  在俄國革命史上,我們可以尋出幾個重要年代,就是一八二五、一八六一、一八八一、一九〇五、一九一七這五個年代。

  一八二五年,因為受了法蘭西革命和西方自由主義的影響,在俄國起了一團(體)改革家,後人稱他們為十二月黨。他們乘著亞歷山大一世(Alexander1)逝世,尼古拉一世(Nicholas1)即位的機會,運動那比較尼古拉一世寬仁些的康士坦丁(Constantine)代尼古拉一世承繼皇位(康士坦丁是尼古拉一世的一個兄弟),並運動頒佈憲法。此等運動很容易的被鎮壓住了,許多的首領罹死刑的亦有,被放逐到西伯利亞去的亦有,緊接著就來了一時期很兇猛的壓制,直到尼古拉一世死了,此等壓制才漸漸停止了。尼古拉一世死後,亞歷山大二世承繼皇位,對於人民應許了些順合民意的事,一時亦曾實現了些;黑暗的法庭亦改良了些;對於自由主義的鎮壓亦松了些;並且施行了兩大改革,就是農奴解放(一八六一年)與創行地方議會制度(鄉村區域地方選舉的議會為Zemstvos、都市的議會為Doumas),不幸這兩大改革都沒有成功。被解放的農奴,因為購買他們的土地負了很重的債累,在法律上他們雖然不受舊時主人的管轄,而在經濟上依然受他們的管轄,境遇反比從前更壞了。地方議會和都市議會不久亦為一種反動風潮所顛覆。「沙」(Czar)的自由主義雖然漸就萎謝了,但是人民終竟由此得著了點東西,一般農民雖難免于經濟上的依賴,在法律上究竟算是脫了束縛。從前他們作農奴的時候,除了逃亡和法外人以外,全沒有逃避的所在,如今在法律上可以不受這等拘束了。地方議會和都市議會雖然沒有什麼權力,有選舉權的人民雖然很受限制,但他們於政府意思以外,總算有一種代表民意的機關了。

  少量自由的允許,引起人民更進一步要求自由的動機。現代俄羅斯革命的實際運動,實自一八六一年起,以後每經十年勢益加盛。虛無主義(Nihilism)雖在一八四(零)、五十[零]年頃已經存在,但在彼時不過是思想上知識上的運動,在實行上沒有多大的力量,對於現行的組織沒有猛烈的攻擊。後來亞歷山大二世廢棄了他的改革運動,回復了他父親的壓制政策,革命党人才起來實行一種新運動,以最勇斷的決心向惡勢力宣戰。法律上的言論自由既遭剝奪,乃至請願亦受限制,他們運動的惟一武器只有手槍與炸彈了。這地底俄羅斯看不見的軍隊的舉動那樣的兇猛,「沙」幾乎要承認人民的自由了,或者他正在計劃著頒佈一部憲法於俄羅斯人民的時候,亞歷山大二世突然遭了暗殺(一八八一年)。

  亞歷山大二世被刺身死以後,反動和壓迫的勢力比從前更凶,全和一八二五年以後並一八六一年以後一樣。當亞歷山大三世(1881—1894)和尼古拉二世(1824[1894]—1917)的朝代,俄羅斯實是二種勢力爭鬥的舞臺:一為表面上的勢力便是俄皇及其官吏的權力,背後有許多的警察和軍隊;一為他[地]底下的勢力便是那常存在常發長的潛藏暗動的革命。這兩種勢力無時不在激戰之中。一九〇四年日、俄戰役起了,戰敗的俄政府大受人民的謗怨不信任,革命党人乃利用時機起了革命,居然獲了勝利,一九〇五年竟允許了頒佈憲法,但這不過給獨裁政治一個打擊,其實並沒有把他推翻,他似乎還想回復他的勢力。到了一九一七年三月在慘酷的戰禍中起了革命,羅曼諾夫朝[1]的命運就從此告終,新俄羅斯的紀元亦就從此開始了。

  綜觀俄國革命的往跡,多與對外戰爭有關係。一八五〇年以來每次戰爭都給俄羅斯以一度政治的危機,一八五三——(一八五)六年的克裡米亞戰役(Crimean War)以後,隨著就是亞歷山大二世的革新;一八七七——(一八七)八年的俄、土戰役以後,隨著就是天誅主義[2]的運動和亞歷山大二世的(被)暗殺;一九〇四年的日、俄戰役以後,隨著就是憲法的頒佈;一九一四年的世界大戰中,又起了社會大革命,那樣的無法解決的世界大戰,就由此得了結束。這是俄羅斯革命史上可以注意的點。

  二、俄羅斯革命的中心勢力

  我們要考求俄羅斯革命的中心勢力何在,須先就俄國的領土與民族略一觀察。通常說俄羅斯民族,只是指俄羅斯的一部。大略言之,就是歐俄的北半部,不包括芬蘭(Finland)巴爾提(Baltic)各州,或是下北極圈內的地方。這一部分是舊俄羅斯稱大俄羅斯。在大俄羅斯境內有三個都城(Novgorod、Kiev與Moscow)在未建都於聖彼得堡(St.Petersburg)以前,繼續著作政府所在地,這一部分實是從前俄帝國的核心。但是一翻一九一四年的俄國地圖,其疆域實遠越大俄羅斯以上,只看這地圖上統一的顏色很足以騙人,有時誤認所有在尼古拉二世治下的全體人民都是同種的,其實不然,俄國全人口中大約有一萬萬不是斯拉夫族。「沙」的俄羅斯是一個極大極複雜的民眾,全靠獨裁政治的軍權集合成的,在八百萬方英里的面積內通行一百零三種語言,各民族間的風俗、習慣、傳說、血統、宗教全不相同,在這些民眾間尋不出統一的俄羅斯精神,因為他們只是俄羅斯的一部分,專靠外界的約束才伏于「沙」權威之下的。

  俄羅斯全人口中(大俄羅斯及各州均算在內)有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是農民,是業農者保守性極重,沉淪於俄羅斯人的無情、愚昧、忍耐、服從的生活之中,除去關於土地的改革,他們直與革命沒有關係,或者還立於反對的地位,只有在都市上的工人、大學裡的學生、貴族中愛自由的青年及職業階級內,可以尋出俄羅斯革命的精神來。貴族的子弟加入革命運動,乍聞似很奇怪,其實在俄羅斯確是事實。像托爾斯泰(Tolstoy)、克魯泡特金(Kropotkin)和那革命的祖母Catherine Breshkovsky,都是貴族出身。

  俄國革命首領對於人民很抱一種熱望,把他們的希望都放在農民身上,並常注意村會(VillageMir,歐俄的民主的地方自治體),想把他當作將來的理想社會。但是運動愚鈍的農民去實行革命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有許多革命的領袖鄭重的主張「教育比革命還要緊」,主張「一時期的遲緩而且艱難的教育運動,應在爭政治的自由的努力以前」。此外亦有些人主張目前先把農民放在一邊,專靠受過教育的少數人用革命的手段把俄羅斯弄成自由,至於農民的政治上精神上的解放可以俟之將來。屠爾格涅夫(Turg-enev)曾寄書於一熱烈的革命家說:「你想革命的要素存在於人民中,其實恰恰相反,我可以斷定革命這樣事體,從他的真意思、最大的意思解釋起來,只存于智識階級的少數人;設使我們自己不自起紛爭以自殞滅,實在很足以有成……俄國智識階級的使命,就在把文明灌輸到人民中間,使他們由此可以自己判斷何去何從。」當時俄國的人民總有一萬萬農民,極其守舊,故革命運動的事業不能不擔在少數智識階級的肩上,少數人作犧牲多數人享幸福,幾乎是人類進化史上的公例了。

  俄國的帝制既為革命的勢力所顛覆,那從前為帝國的附庸亦都與羅曼諾夫朝的運命同時瓦解而裂為些小獨立國,像那波蘭、芬蘭、Ukraine[3]、Georgia[4]、中央亞細亞、西伯利亞並他處的各部分,都相率獨立以圖自救,他們將來的結局或是成一種什麼形式的聯合,現在我們雖不能預測,但我們相信這些部分必能結成一種聯合,目前我們應該只注意在大俄羅斯,因為他是這些附庸所環繞的中心。大俄羅斯自成一部分,或存或亡都為一體,在他的六千萬人口中約有百分之十是構成俄羅斯革命的要素的,其餘都與革命沒有關係,或是忠於現行制度的,差不多所有的農民都未加入革命運動。那些農民在全人口中實居大多數,他們並不是滿足他們的境遇,但他們惟一的希望是在確保他們的土地所有權而不在政治的改革,他們怨恨地主和官吏一流人物而不怨恨皇帝,所以革命的責任只落在看出自由俄羅斯的光景而決心致之實現的少數人頭上。

  這樣看來,俄羅斯的中心只在大俄羅斯一部分,而在大俄羅斯中革命的中心勢力又只在大俄羅斯全人口中少數的知識階級。我們應該把那些農民、無產階級、工人、職業階級,看作一種另外的要素,而全將注意集中于現代俄羅斯的動的要素,就是為革命原動力的知識階級。

  三、革命中心勢力的三大系統

  俄羅斯革命的中心勢力可分為三大派:一是無政府主義派,此派在三四十年前虛無主義盛行時代是一很大的勢力,可是在一九一七年前早已不成為革命的重要原素了;一是自由主義派,一是社會主義派,這是近年來促進俄國革命的兩大勢力。在這兩種勢力的背後實有一更大的勢力,為他們的泉源,就是一般人民對於自由的熱烈的要求。除去一部分持大斯拉夫主義的人,他們的自私和偏見把他們牢牢的束縛在獨裁制度上,其餘若農民、若工人、若商人、若學生,一般有思想的俄羅斯人心中,都起一種想望由壓迫之下救濟出來的怒潮。他們在經濟上物質上常感受饑荒與缺乏的壓迫,精神上常感受束縛言論思想自由、束縛社會的倫理的行為等等壓迫,又常目睹善良的男女或則流放在於荒涼的西伯利亞,或則禁錮於黑暗的監獄中,更有潔白的人民慘受酷刑,這些光景都可以激起他們一種猛烈的憤怒,湊合了種種的目的與感情才表現而成此二大勢力以為反抗專制的大運動。

  俄羅斯的自由主義在一八二五年頃很活潑,後來潛伏了五十餘年,十九世紀末年以來又複呈活潑的氣象。自由派亦很承認許多的苦痛是經濟上的,他們亦知在英、美自由制度之下還是有可憐與卑屈的階級,他們亦承認土地和資本的私有制度和社會的罪惡有極大的關係,應加以詳細研究以為限制或廢除之;但是第一步應求政治的自由,自由政府一旦成立,一切殘虐的禁錮和租稅都可以防止,立法行政的自由都可以保障,社會的改革便可按主權的人民的意思實現出來,政治的自由是社會改革的礎石,沒有政治的自由社會的改革似永不能成功;且反抗暴虐政府代以人民政府,爭政治的自由易得大多數的贊成,征之西歐往例,便知社會革命或經濟革命是一件未之前聞、可驚可駭的事,反對的人太多不易成功。他們對於亞歷山大二世的農奴解放和創行議會制度極表歡迎,以為果能得到自由,就有皇帝存在亦不要緊,像在英、義和一七八九至一七九〇年間的法國,都有君主亦很能為有效的改革。果然能改建共和他們固亦贊成,但以為國體的問題不是主要的問題,是枝節的問題,最要緊的是把實際的政府放在人民手裡,去排除那暴虐統治的壓迫,企圖政治的自由,但是亞歷山大二世的欽賜自由終於有名無實,一九〇五年的立憲亦只是敷衍民眾的手段,一九〇七年至一九一七年間的國會只是一個空的形式,官僚政治仍存在於民眾統治以外。自由派始悟皇帝政治與自由政治斷不能兩立的道理,遂於一九一七年三月亦取了革命的手段。皇帝退位後,一時政權握在受溫和社會黨人扶助的自由黨人手裡,第一次臨時政府的內閣總理為Lvoff[5],外交總長為Professor Milinkoff[6],軍務總長為Gutchkoff[7],財政總長為Tereshtc-henko[8],司法總長為Kerensky[9]。是年七月風波又起,社會黨又把自由黨的政府推翻,Kerensky為首組織政府,十一月七日Kerensky政府又倒,多數派(Bolsheviki)起而代之以至於今日,俄羅斯的自由主義遂為社會主義所戰勝。

  四、勞農政府的組織及其中心人物

  克倫斯基政府既為列寧一派所推倒——第二勞兵會[10]乃於一九一七年十月二十六日晚九時召集第二次會議,選出一個新中央委員會,其中會員多數派實占大多數,以大多數通過一個建立新政府的決議如下:

  「應即組織勞農政府名為人民委員會,以統治此邦直到憲法會議成立之日為止。一切國家行政都委於此人民委員會,會員須保障按本會議的政綱執行與一切工農男女的組織密切的協同動作,一切政權都在人民委員會,監督他們、更動他們的權都在本會。」

  當時選定人民委員會銜名如左[下]:

  1.會長NikolaiLenine(Vladimir Ilyich Ulyanov)[11]

  2.內務委員A.I.Rykov[12]

  3.農務委員V.P.Miliutine[13]

  4.工務委員A.G.Shliapnikoff[14]

  5.海陸軍務委員V.S.Ovsiemko(Antonov)[15]

  N.V.Krylenko[16]F.M.Dybenko[17]

  6.商務產業委員V.P.Noghine[18]

  7.教育委員A.V.Lunacharsky[19]

  8.財政委員I.I.Skvortzov(Stepanov)[20]

  9.外交委員L.D.Bronstein(Trotsky)[21]

  10.司法委員G.I.Oppokov(Lomov)[22]

  11.糧食委員I.A.Teodorovich[23]

  12.郵電委員N.P.Avilev(Gliebov)[24]

  13.民族委員I.V.Djugaghivili(Satline)[25]

  勞農政府就是這樣成立了。這些人物,多是由中產階級和知識階級出身,是很可注意的一點。後來事務的分部和人選,都有更動。現在的組織和人員如下:

  1.會長Nikolai Lenine(仍舊)

  2.內務委員Dzerjinsky[26]

  3.農務委員Sereda[27]Zalejsky

  4.工務委員Achmidt

  5.陸海軍交通委員Trotzky[Trotsky](前外交委員)

  6.商務產業委員Rykov(前內務委員)Miliutine(前農務委員)

  7.教育委員Lunacharsky(仍舊)

  8.財政委員Krestinsky[28]

  9.外交委員Tchieherine[29]

  10.司法委員Kursky[30]

  11.糧食委員Tsurupa[31]Hinchuk

  12.衛生委員Semashke[32]

  13.社會救濟委員Vinskurov

  14.外國通商委員Gukavsky[33]

  現在把建設新俄羅斯的中心人物的履歷一為略述。

  (一)列寧(Lenine)

  列寧原名Vladimir Ilyich Uliyanov(今通行本大英百科作Ilich Uiyanov。——編者注)。一八七〇年四月十日生於Simbirsk省[34]。此省位置在俄人最親熱的慈母烏爾加(MotherVolga)河岸上。

  關於列寧的出身在記載裡有不同的兩說:一說他是農家子弟,一說他是貴族子弟。其實二說皆有根據。在舊的俄國一個人若做了海陸軍的將佐或是民政官吏,自然成了貴族。列寧的父親雖出自農家,而顯達至於省政府顧問的地位,所以隨著者的意思說他是出自農家亦可,說他出自貴族亦可。他的母親名叫Maria Alexandrovna[35]。伊在Kazan省[36]有點小財產。列寧父死後,他的母親承受了一份養老年金。

  他的父親歷充過學校的校長或監督,是一位很熱心的教育家,到處獎勵文化上的興趣。有子女五人,三男二女。一家人都能各精一藝,或善於音樂,或善於美術、文學、科學等。他們的家庭儼成一個小的大學校。這樣一個有趣味的團體,自然生出一種親熱的家庭精神來,兄弟姊妹都相親愛並都親愛他們的父母,感情異常的深厚。

  這樣一個美滿的家庭,對著四圍很苦的民眾,在他們的精神上自然都印了很深的跡象。他們自己家庭生活的甘美和那呻吟在帝王虐政下萬家生活的愚暗與不幸,恰是一個絕好的對照,萬眾的愁雲遮蓋了一家美愛自由的光景。所以隨著他們求得知識的熱情,他們對於人民的熱情亦開始增進,一個跟著一個的都自獻身于工人農民的解放和教育的事業。

  一八八六年五月二十日,發生了一場悲劇,給了列寧一個很深的印象。悲劇為何?就是列寧的長兄Alexander[37]以謀殺皇帝罪被捕入Schlüsselburg[38]牢獄。

  他這位長兄具有一種奇特的精神與品性,酷好音樂,嘗漫步森林中,蕩小舟於Volga河[39]順流而下。他是一個勤勉優美的學生,常冠他的同級,獲得學校的金獎品。

  他同著他的姊妹Anna[40]入聖彼得堡大學,在那裡讀書,非常的奮勉,出席聽講,在實驗室裡研究,朝夕不輟,作了一篇《論昆蟲的視覺官能》的論文,得到動物學的獎賞。讀了很多社會科學的書,草了一通黨綱,翻譯了一本關於馬克思哲學的著作,組織些團體,運動船塢工人,助貧苦學生,至於典當了他所得的金獎品。

  他對於皇帝暴虐的反抗,一天激烈著一天,層出不窮的虐政,驅著他與革命黨的營壘日益接近。他組織了一班人,去祭批評家Dobroliubov[41]的墳墓,行至Nevsky地方[42],便為哥薩党偵緝隊所沖散,許多學生被捕去了。亞歷山大從此便與一虛無黨人團體稱為「民意」(ThePeople'sWill)[43]的聯合起來謀殺俄皇亞歷山大二世,事為秘密警察所發覺,有十五個會員被捕,交法庭審訊。

  英國著作家Wilcox[44]說:「他被訊的時候,辭卻一切法律上的援助,對於不利於他的話一句亦不駁,他第一的希望是要解脫和他有關係的人。首席辯護士說他自己承認了一切的罪名,差不多就是不是他作的事亦認作是他作的一樣。」聽說因他這樣把他人的罪攬在自己身上,救出了他一位同志的生命。在他對黨[堂]上的演說裡,聲明過他的信念就是在俄國現下的情形,只有天誅(Terror)是政治競爭上可行的方法。到了宣讀判決死刑的五人姓名的時候,Alexander Ilyich Ulyanov[45]亦在其中,其餘的四人是Gueneralov、Androiuchkine、Ossipanov、Schevyriov。

  將要行刑的時候,他的母親得了許可來看望他。伊第一次來看他的時候,他匍匐在伊的足下,流著眼淚,懇求恕他為伊添此煩惱的過處,但他對伊陳述一個人於報答兩親以外,還有更高的義務,而在俄國為全體人民謀政治的解放,而我就是這些更高義務中的一種。他母駁他說,他的方法實在駭人。他答伊道,這是必不得已的手段,舍此還有別的方法麼?伊又勸他自行悔罪以求赦免,但他堅不肯為此,說:「那就是作偽了」,「我要殺人,所以人必殺我」。

  他很想在他一息尚存的時候,把他生前未了的責任,就是極瑣屑的小事,都要弄得清清楚楚。他還記得他欠一位朋友三十盧布,就請他母親替他贖出他的金獎品,賣了償還此債,並且請伊把他借來的書歸還故主。怕他母親過於悲傷,他特別提起他幾個兄弟姊妹都已卒業,才能都很優越,以慰安他的母親。他就這樣死在Schlüsselburg的斷頭臺上了。這是一八八七年五月八日的事。

  他那一位兄弟Dmitri[46]和他兩位姊妹都一時曾受警察的監視。列寧曾在Simbiirsk[47]中學肄業。那臨時政府的領袖Alexander Kerensky[48]的父親Feodor Kerensky[49]充當此校的校長。他斷想不到他的兒子後來竟據過全俄的最高地位。他更夢想不到由他所管理的學校出身的學生,竟是取他兒子的地位而代之的人物,現在正以堅強的精神和手腕,指導全俄的運命,全世界大革命的運命,以與舉世的仇敵相抗戰。

  一八八七年列寧在此校卒業,卒業後即加入Kazan大學[50]。是年他的父親去世,他的長兄遇難。他在此處的生活為時極短,因他在大學中宣傳社會主義並參加革命示威運動被逐出校,並不許在Kazan省[51]居住。

  一八九一年,列寧入彼得堡大學研究法律經濟,是時他才結婚。在彼得堡大學肄業的期間,發佈了一篇關於馬克思主義的論文,聲譽頓起,那被稱為俄國社會主義之父的Plekhanov[52]讀了他的著作說:「這位青年必有成為危險人物之一日」。

  大約十五年後,列寧就從那位老前輩手裡奪了社會民主黨首領的地位,二十五年後,他竟把這位老前輩逐出蘇維埃議會之外了。[53]

  這時俄國的官吏亦頗注意列寧,看他是一個很危險的人物。因他對於學理和對於生命一樣的有熱情,並且專心一意的作社會黨人運動的事業,等到他組織了手[勞]工階級解放聯合會,他就變成一個有勢力的工人首領了。

  列寧並沒有像他長兄一樣,參與於天誅主義者的運動,他只在教育工人們以政治的、經濟的、知識的事業上盡力,但從皇帝眼裡看來,無論如何只要是為人民奮鬥的人都是政府的仇敵,所以重重的拳擊終不免落在列寧的頭上。一八九五年他往Geneva[54]與Plekhanov[55]發生關係,旋即返聖彼得堡致力於社會主義的文學與宣傳,用Tunine[Tulin]的名義發表。一八九六年因組織社會民主黨為法庭所控被捕,一八九七年一月二十九日俄皇下了一道諭旨,把他發往西伯利亞去了。

  他同著千萬個最勇敢最優良的俄羅斯少年,經長途遠越亞細亞的荒徼去了,但他決不令這一片冰天雪地靜沉沉的西伯利亞於他沒有什麼意義。他想在這個地方,正可以有很富的機會讓他去思去讀。他在Irkutsk、Krasnoyarsk[56]等處過了他的逐放期間,當他在Sushenskoy[57]的村落裡的時候,他曾自勵用腦與筆不斷的工作,所以他從此出來以後,有好多的著作出世,用Ilyich,Ilin,Tyline[Tylin],Lenin[58]等名義發表。

  列寧的流放期雖滿,但在俄羅斯境內仍不能自由活動,政府仍不許他在工廠中心或是大學所在地的大都市里居住。他於是於一九〇〇年七月十六日逃往西歐,作了社會民主工黨中央委員會的會員,在很重要的位置。一九〇一年他同Plekhanov,Martov[59]、Zasulich[60]、Axelrod[61]諸同志創立了一個報社,名為Iskra[62],譯雲《火花》。這報成立後,就成為亡命在外的俄羅斯社會黨人流[活]動的中心。列寧在這個熱烈的革命家團體裡增進了很多組織的能力,所有加入解放運動的青年都來集合於這個中心,所有在俄國境內革命的宣傳都是由這個中心發動。

  列寧因為避暗探的監視,常遷徙於Munich[63]、Brussels[64]、 Paris[65]、London[66]、Geneva等處,他的夫人Nadezhda Constantinova Krupskaya[67]是一個熱心宣傳家的女兒。伊充党中的秘書,嘗用盡精力謄寫那些用看不出的化學藥水寫的暗號信件,幾乎毀壞了伊的健康。

  一八九八年,俄羅斯社會民主黨成立。一九〇三年,該黨在Brussels與倫敦開第二次會議的時候,列寧主張把該黨改為中央集權的組織,由一個中央集權體指導一切運動。他力持此說,爭論甚激,該党因而分裂成為二派:列寧一派為多數派(Bolsheviki);反對列寧的一派為少數派(Mensheviki)。少數派的領袖是Martov,多數派的領袖就是列寧。

  列寧既作了多數派的領袖,許多舊時負有聲望的老前輩如Plekhanov[68]亦在其內,都投票舉他。後來他們才轉到少數派裡去,成了他的反對黨。

  列寧雖隻身寄居異國,沒有一點活動的方法,亦不失他的勇氣,亦不抱悲觀。他刊行了一部《經濟學研究》的書,在俄國銷行很廣。他用以他這部書賣得的余錢,並賴Lunacharsky[69]、Bogdanov[70]、Vorovsky[71]諸人的助力創了一種報,名曰《前進》(Forward)。

  一九〇四年,俄國的革命運動復活了。列寧在是年的會議提出很多的問題,如那無產階級專政、資本家財產沒收、革命運動發展至於極度、俄羅斯革命是全世界國際社會主義者革命的樂令等等問題,都是可以決定他後來作勞農政府的領袖的。

  一九〇五年,俄國第一次革命爆發,列寧以大赦得歸故國,指揮第二次國會裡多數派的活動。不久反動又起,遂又逃往芬蘭(一九〇六年),而瑞士(一九〇七年),而巴黎(一九〇八年)。此時他又創立了兩種報:一名《社會民主黨》(The Social Democrat),是一個宣傳的機關;一名《無產階級》(The Proletariat),是一個學理的刊物。他同他的同志住在Cracow[72],距俄國邊境很近,他在那裡可以與俄革命黨人接近,並且指揮他們的運動。

  列寧於宣傳運動外,還有美術的興趣和著作的生涯。Wilcox說他像馬克思一樣,歡喜英國的博物院。他對於這個機關有很熱情的稱譽,一談到此便眼光四射,興致勃勃。他在英時即住在博物院的附近,這是他最歡娛最足以慰安精神的樂土。

  列寧譯過一部Sidney and Beatrice Webb[73]著的《產業的平民主義》(Industrial Democracy),成績很好。他自己的著作重要的有下列的十九種:

  一、《俄羅斯社會民主黨問題》(一八九七年出版)

  二、《俄羅斯資本主義發達史》(一八九九年在聖彼得堡出版)

  三、《經濟的劄記和論叢》(同上)

  四、《什麼是要做的?(吾黨運動的難問題)》(一九〇二年在德國出版)

  五、《告貧乏的農民(為農民對於社會民主黨的宗旨而作)》(一九〇三年在瑞士由俄國革命的社會民主黨出版)

  六、《進一步退兩步(論本黨的危機)》(一九〇四年在瑞士出版)

  七、《民主革命中的社會民主黨兩個政策》(一九〇五年在瑞士由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總部出版)

  八、《社會民主實業史略的大綱》(由一九〇五年至六年的文集)(一九一七年在彼得格拉出版)

  九、《解散舊國會和無產階級之目的》(一九〇六年在俄國出版)

  十、《一九〇五年至七年俄羅斯第一次革命中的俄國社會民主(黨)的大綱》(一九〇七年著,一九一七年在彼得格拉出版)

  十一、《經驗批評主義的唯物哲學》(一九一〇年出版)

  十二、《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末日》(一九一五年著,一九一七年在彼得格拉出版)

  十三、《俄國政黨和無產階級之目的》(一九一七年在彼得格拉出版)

  十四、《論進行方法的文書》(一九一七年在彼得格拉出版)

  十五、《革命的教訓》(同上)

  十六、《農業中資本發達律的新論據》(卷一論美國農務經濟中的資本主義。一九一七年在彼得格拉出版)

  十七、《國家與革命》(一九一七年在彼得格拉出版)

  十八、《蘇維埃政府的要圖》(一九一八年在彼得格拉出版)

  十九、《無產階級的革命與考慈基漢奸》(一九一八年在彼得格拉出版)

  列寧的著作譯成英文的,我只看見有《無產階級的革命》(是集合列寧與托羅士基最近的演說而成的,紐約共產黨印書社印行)、《蘇維埃政府的要圖》(紐約Rand School印行)[74]和《國家與革命》三種。

  大戰初發的時候,列寧方在奧國企圖運動工人起來反抗,因被捕入獄。賴法國社會黨人的運動,才得釋放出來。他便回到瑞士,仍舊為平和為國際社會黨努力運動。一九一五年的Zimmerwald[75]大會中,也有他活動,他在那裡是極左派的領袖。

  一九一七年四、五月間,俄皇倒後,他很想回國,但協約國政府很反對他回俄國。虧得瑞士社會黨人的計劃,費了許多周折,才得經由德國回俄,隨著他來的有一百多革命黨人,其中有很多的社會革命黨和少數派,著名的像Axelrod[76]、Martov等亦都在內,他們是反對列寧和多數派的最有力的人物。他到俄都的那一天,陸海軍人和一般人民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歡迎典禮,從此他的生涯就和俄國的大革命混在一處了。

  (二)托羅茨基(Trotsky)

  托羅茨基本名Bronstein(Lev Davidof,或作Lev Davidovitch),因避政府的注意,變名稱Nicholas Trotsky[77],系借取第一次捕他的獄吏的名字。他父是一猶太信徒,他于一八七七年生於南俄Kherson省[78]。十四歲入中學肄業,頗受同學青年革命思想的感化。十五歲被逐出校,一八九八年因「南俄工團」的關係第一次被法庭檢舉,在Odessa[79]被捕,時才二十二歲。一八九九年十月十日判決流放西伯利亞四年,他住在Verkholeusk城[80],流放後之第三年,竟從此處逃走了。

  一九〇五年Khruatalev[81]被捕後,他繼任彼得格拉工會蘇維埃委員長,時年二十八歲。因此又被檢舉,一九〇六年十月十三日判決剝奪公權,終身放逐於屬￿Tobolsk的Berezov[82]城。一九〇七年二月二十日,他又由此處逃往瑞士。他在瑞士或雲在維也納用俄德文發刊《蒲拉達》(Pravda)報[83],又辦一世界通信社以宣傳俄國革命的消息於世界,並將世界的新潮輸入於俄國。一九一〇年展轉至於德國,在此著了一部《俄國第一革命史》。後以革命的言行為德國官吏所忌,被捕入獄,至大戰前三月始被放釋,遂移居於奧京維也納。是時戰雲日迫,奧社會黨安多魯博士慮他以俄人居此恐遭危險,勸他去此,乃赴塞爾維亞,至則戰端已開,塞地且為奧兵次第侵入,遂複還瑞士。不久俄社會黨人在巴黎發刊俄國社會黨報名為Noshellvoe[84],招他往任編輯,他又任Golos[85]的編輯。時有法境俄軍以反對戰爭有戕殺法國將校的事,法政府處俄兵以極刑,他很不平,乃作一文歷數法政府的罪狀,托法社會黨某君致之法政府,因此又被逐出巴黎。

  是時欲返瑞士,瑞政府又因與俄不和,拒絕入境。欲走西班牙,西政府亦不許入境,在巴魯沙羅地方被拘,旋逐出境外。他在歐洲算是窮途了,乃決往美洲,在坎拿大被拘了些日子,革命後取道英倫返俄。

  他的身材高而細長,眼光明銳,鼻作弓形,口甚大,亂蓬蓬的黑髮,一點滑稽的山羊式的下髯,掛在滑削的臉上。他有一種演說的才能,善作悲劇的作派,便利的口技,卻能接近群眾,精於德國的學問,操法語極流暢,亦少通英語。

  他的著作,我所看見的有《多數派與世界平和》、《俄國革命史》和那同列寧合著的《無產階級革命》三種,都有英文譯本。他從前並不屬￿多數派,社會民主黨分裂後他歸於少數派,後來他又介於兩派之間,自成一「托羅慈基派」(「Trotskyite」)。

  (三)藍那查士基Lunacharsky(Anatole Vassilievich)

  藍那查士基亦名Galerka,又名Voynov[86]。家世很有聲名,是一位莫斯苦瓦政治顧問的兒子。一八九九年以在莫斯苦瓦工人間宣傳革命,為警察所探悉被控,一九〇二年五月十五日判決流放到Viatka城[87]二年,受警察的監視。

  一九〇四年他住在Kief[88]地方,他在那裡為社會黨地方委員會會員。一九〇六年他又被控,一九〇七年一月初旬往柏林,對於俄僑發出一篇含有革命意味的論文,從此以後他便加入內外社會黨人的運動,到處出席於各種會議,被派為法國國際社會黨人機關報「LePreletaire」[89]的通信員。

  藍氏是勞農政府人物中的重要腳色。形容枯瘦,眼光溫和而神秘,在他那和藹的精神裡藝術比意志力多,他是一個優美的理想家,是多數派裡的教育家。

  藍氏於召還Gorki[90]的事很盡力,現在Gorki在彼得格勒指導文學局,集合許多文學家從事于迻譯William Morris[91]與Ruskin[92]的著作,以啟發無產階級。

  藍氏於緩和宗教界的反感亦很有力,因為他是一個希臘正教徒,他能在教堂內喚起共產黨的運動。他曾演說過「假使基督複生於今日,他一定是一個共產黨人」。

  一九一七年,藍氏聽說莫斯苦瓦起了騷亂並有焚掠情事,心裡很難過,即提出一篇沉痛的文書,辭人民委員會員職。其文如下:

  「我剛才聽由莫斯苦瓦來的人說,那市中發生事變,Blessed Basil[93]寺院及Assumption[94]寺院盡毀於兵火。

  現在那裡搜藏了彼得格勒及莫斯苦瓦最貴重的美術珍寶的圍城已遭毀滅了,那裡有無量的犧牲。

  凶烈的競爭已達於獸性的憎恨的級段。

  將來是何景象?弄到什麼地步?

  我不能忍此,我的器小,我曉得我自己不能止此喪亂。

  在那些驅人於狂的思想的重壓之下活動是不可能的事。

  這是我從人民委員會退出的理由。

  我曉得此決定很重大,但我不能再留了。」

  十一月三日他得了個好一點的消息,加以同志的挽留,不得不變更他的決定。他以公共教育委員的名義發了一篇懇切的請願書。其文如下:

  「朋友們,現在工人在此邦占絕對的優勢了,天然的財產以外人民更承襲了偉大的文化的產業,宏麗的建築物、博物院……全是人民的財產了。

  所有這些東西,將以助我貧苦的同胞及其子孫變成新人……朋友們,我們須謹守這人民的財產。

  你們曾罵那擅取他人貨物的盜賊可羞,你們曾脅之以嚴罰,但是作人民的掠奪者,其可羞更加百倍。……固然你們是此邦的青年主人,就是現在你們很忙,有許多事要籌畫,有許多事要作,你們亦該知道怎樣保護你們美術的科學的財產。朋友們,現在莫斯苦瓦之所遭遇,是一個可怕的不能挽救的不幸內亂的結果,毀了無數的名城,焚了很多的宮室……人們在他們權利競爭中,毀了他們光榮的首都。

  在這猛烈的競爭與破壞的戰爭中,作人民教育委員特別的悲傷,我們唯一的慰安,在於社會主義的勝利是一個新的較高的文化的淵源似的,在我實重負著保護人民的美術的財產的責任。

  知我自己不能繼續主持我所無權的職司,我便提出我的辭意,我的同事們就是別的人民委員會員,覺得我的辭職不能允許,我於是在你們尋得一位勝我的繼任者代我以前,只得暫時留職。

  但我求你們,朋友們,給我以你們的援助,為你們和你們的子孫保持我們祖國的美術,作人民的財產保衛者。就是那最後有教育的他亦曾不知不識的保全到那樣長久,即此可以恍然大悟藝術是怎樣偉大的一個快樂強健明慧的泉源。市民們,守住我們國民的財產!」

  看這兩篇沉痛的文告,已可以想見他的人格了。

  (四)布哈林(Bucharin)[95]

  布哈林是一個司法官的兒子,受過優良的教育。他並不是列寧的傳話機,他在多數党裡保有獨立的地位,而未嘗任過有責任的職守。在多數派中為反對Brest和約的主要人物。關於多數黨的運動作過許多很有價值的小冊子,那有名的《共產黨政綱》就是其中之一。把多數黨的真目的真精神都赤裸裸的表現出來了。他還不到四十歲,身軀短小,富有勇敢,他在學說上理想上比列寧還趨於極端。

  (五)康門聶夫(Kamenoff)[96]

  康門聶夫在多數派裡亦是一個重要的人物。年才三十七歲,須髯盡黑,他的形容比他的實在年紀還老些,和他的多數同志一樣亦是個猶太人。他的真名為Rosenfeldto[97]。他是富家子弟,曾卒業于莫斯苦瓦大學。在學生時代已具社會黨人的傾向,與多數俄羅斯學生一樣,在二十歲以前即與警察成為仇敵。他是派往Brest代表團中的一人,作過一種書,論那爭議最多的和約。Brest[98]和約成後,他被任為駐奧京(維也納)的多數派公使,但因為芬蘭人所捕未能赴任,芬人把他置之監獄直到一九一九年七月才釋放出來,回國後被選為莫斯苦瓦蘇維埃會長。他為人尚學理不尚血氣,他的主張比他多數同志溫和的多。

  (六)幾諾維也夫(Zinovieff)[99]

  幾諾維也夫於一八八三年生於Ukraine[100]。幼時即從列寧,是列寧最密切的朋友,直到如今未曾分離的伴侶。在舊時帝政之下,他同別的多數派領袖一樣受過監禁的苦楚,釋放後即逐出國外。戰前十年間他為多數派中央委員會很盡力的會員中的一人,作了党中的書記好幾年。大戰初起時,他同列寧在Galicia[101]攻擊交戰國雙方的軍國主義甚力。從一九一四年至三月革命,他同列寧在瑞士刊行《社會民主黨報》,責備那些助軍國主義張目並那不極力抵抗他軍國主義的社會黨人不遺餘力。後來在ZimmerwaldBerne[102]和Quintal[103]各處會議都有他出席,與列寧同代表俄羅斯。前年三月多數派政府遷到莫斯苦瓦,他留守彼得格勒為此方的首領。他身材短小,頭及前額均甚大,一見知為聰慧的人物。他痛恨英國人,對於工人常說英國是永不能與俄羅斯調和的國。

  (七)斯佛德洛夫(Svordlov)[104]

  斯佛德洛夫,猶太人,一八八五年在Nijni-Novgorod[105]生,受過普通中學的教育,後在一藥鋪裡為化驗師。一九〇二年他第一次被捕,拘留兩個星期,時年才十七歲,因為他參與學生的示威行列。一九〇三年受警察監視,一九〇七年九月二十七日被判決監禁二年,好容易出了監獄,一九〇九年十二月十三日他又因參與一個被禁止的會議被捕,並被判決流逐邊遠省份,因為健康不良,於一九一〇年四月二日被許出國,以後又在俄國被捕,一九一一年五月五日判為流放Narinsky[106]省四年,一九一二年十二月七日從那裡逃走了。他曾被選為勞兵會中央行政委員會即是全俄蘇維埃會議的議長,如果列寧的人民委員會長的地位等於內閣總理,他的地位便等於共和國的大總統。據去年多數派傳出的無線電報,他已經逝世了。

  (八)齊捷林(Tehicherine)[107]

  齊捷林系貴族出身,承襲相當的財產,後來作了社會黨員自願棄之。少年時代曾為名譽政治顧問,又在外交部當過書記,不久他便辭去他不願作的職務,於是獻身於社會主義者的運動,與他別的同志一樣曾被放逐到各處。一九〇七年他在柏林為柏林社會民主黨機關部中央委員會員,在他在那裡宣傳社會主義於僑居當地的俄人間,他不能逃于普魯士警察的嚴重的監視。一九〇八年在Charlotienbvrg[108]被捕,發現出來他有八十多個記號作他的變名,遂被逐出于普魯士。後來他往Geneva。大戰初起時他在英國,與英社會黨有極密切的關係,終為英國官吏所囚禁。一九一七年十二月回俄。Brest和約成後,他繼托羅慈基任外交委員。他有語言學的天才,通英、法、德文字極精,旦夕都在外交部公事房閱電報文書,精勤不倦,現年的[約]四十歲。他在多數派占高級位置的原故,在於政治才能的方面少,在於人格純正信仰堅定的方面多。他身軀短小,兩肩低垂,眼小面赤,鬚髮作砂色,不修儀飾。

  (九)喀拉罕(Karachan)[109]

  喀拉罕,Armenia人[110],主張排斥土爾其人,與中歐諸國沒有好感情。他在多數派中屬￿相信筆墨比刀劍還有力量的一類,有許多外國多數派的軍隊在他保護之下,把許多小冊子翻成各國語言了。刊行了一種英語日報,名曰「TheCall」,[111]志在分佈於駐北部俄羅斯的英國軍隊。他的儀錶很有丰采,須髯修整,衣裝都麗,長於辭令,接待外賓,都是他的職任,是多數派人民委員中最漂亮的角色,助齊捷林辦理外交很有成績。現年三十三歲。

  (十)諾格海音(Noghine)[112]

  諾格海音於一八七八年一月二日生,在俄國社會黨中久負重望。一八九八年十二月十六日他在彼得格勒初次被捕,流放於Poltava省[113],刑期三年。一九〇〇年八月六日逃去,亡命于英,十月一日返俄,又在彼得格勒被捕,判決流放於西伯利亞Yeniseisk省[114]。一九〇三年四月二十日,他從那裡又逃走了。後來他變名來到於Nikolaief[115]地方,又被捕流放於Archangel省。一九〇五年八月十日,又從這裡逃走了。是年十月一日,他又因參加工廠工人本部派出的工聯代表會議在莫斯苦瓦被捕,判決三年監禁。一九〇八年八月出獄,返莫斯苦瓦參與合作制度會議。八月十七日又被捕,流放於西伯利亞境內Tobolsk地方北部四年。一九〇九年一月他又從那裡逃走,此後他便出國了。後來回到莫斯苦瓦作宣傳運動,又被捕流放到Tobolsk[116]。一九一〇年八月二日,他又從這裡逃走。一九一一年他在Tula地方作宣傳運動,是年三月二十五日又被捕了。這是他從前的歷史。勞農政府成立後,他被任為商務及產業委員。

  (十一)斯佛卓夫(Svortzov)[117]

  斯佛卓夫是一師範院卒業生,曾充過教員。一八九五年因製造炸藥材料,以天誅主義者第一次被拘訊,三年間受警察監視。一八九九年又因在工人間作宣傳運動在Tual[118]被捕,一九〇二年流放到西伯利亞東部三年。一九〇五年期滿回來又因參與革命的示威運動,在莫斯苦瓦被捕,釋放後一九〇八年又被捕,不久又釋放。一九一一年二月十八日又被捕,宣告流放於Astrakhan省[119]三年。勞農政府成立後,被任為財政委員。

  (十二)亞威洛夫(Avilof)[120]

  亞威洛夫,人都知道他叫Gliebov[121]。從前作過印刷工人,一九〇七年他因宣傳革命處三月監禁的刑罰,自是他便作了莫斯苦瓦秘密社(The Secret Society)的會員,後來逃往外國,應同社的要求,出席於意大利中北部Bologna[122]學校聽煽動家和宣傳家所授的課程。勞農政府成立後為郵電委員。

  (十三)德儒加什維理(Dingashvili)

  德儒加什維理是Georgia人[123]。執過簿記業,以宣傳革命被放於Vologda[124]境內。一九〇八年九月二十九日逃走又被捕,又逃去又被捕。一九一二年,判決流刑三年,是年九月一日又逃走。勞農政府成立後,曾為國籍委員。

  (十四)李果夫(Rikof)[125]

  李果夫一八八一年生於Saratof[126],長育於正教教堂,作過外國語翻譯員。一九〇八年被剝奪了居住國內的權利,但許他出國,後又回國。一九一〇年二月一日流放於Archangel省[127]。一九一〇年十二月八日,由Pinega城[128]逃走,不久又被捕,流放於Marunsk省[129]。一九一四年九月二十日又從那裡逃走。勞農政府成立後,曾充內務委員。

  以上所述,都于建設勞農政治為比較的重要人物,其餘的人不更贅述了。

  署名:李守常

  《新青年》第9卷第3號

  1921年7月1日

  【注釋】

  [1]羅曼諾夫朝 俄國封建王朝。1613年開始統治俄國,1917年2月被推翻。

  [2]天誅主義 指俄國民粹派組織所使用的暗殺等恐怖手段。

  [3]Ukraine 烏克蘭。俄羅斯西南部草原地區,這一地區曾經存在過許多國家,基輔羅斯(9—13世紀)、沃利尼亞公國(11—14世紀)、哥薩克黑特曼統治區(17—18世紀)。十月革命後建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4年加盟蘇聯。1991年蘇聯解體後獨立。

  [4]Georgia 格魯吉亞。前蘇聯加盟共和國。該地區先後為羅馬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帖木兒帝國、土耳其帝國所控制。亞蒙尼亞巴格拉基德王朝(8—12世紀)曾統一了格魯吉亞人和高加索人居住的土地。1783年與俄國簽訂條約,俄國保證格魯吉亞的獨立並對其擁有宗主權,1801—1864年格魯吉亞諸王國相繼為俄國兼併。1921年2月建立蘇維埃政權。1936年稱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5]Lvoff 應為Lvov,Georgy Yevgenyevich.Knyaz,李沃夫(1861—1925)俄國政治家、公爵,貴族出身。在莫斯科大學取得法律學位。1905年參加立憲民主黨,選入第一屆國家杜馬。1914年任全俄地方自治機關聯合會主席。1917年3月任臨時政府總理兼內務部長。7月辭職。十月革命時被逮捕,後來逃亡國外,定居巴黎。

  [6]Professor Milinkoff 通譯為米留科夫,立憲民主黨人,1917年3月出任臨時政府外交部長。

  [7]Gutchkoff 即古契科夫。十月党人,曾任臨時政府陸海軍總長。

  [8]Tereshtc henko 通譯捷列申科(1886—1956),俄國大糖廠主兼地主,曾任沙俄中央軍事工業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9]Kerensky 即Kerensky,Aleksandr Fyodorovich 克倫斯基(1881—1970)俄國社會革命黨人?1917 年7—10 月(舊曆)任俄國臨時政府總理?參見《俄羅斯革命之過去?現在及將來》注④?

  [10]第二勞兵會 現通稱「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成立於1917年二月革命期間。

  [11]Nikolai Lenine(Vladimir Lyich Ulyanov) 即列寧。

  [12]A.I.Rykov 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李可夫(1881—1938),生於俄國薩拉托夫。在彼得格勒參與十月革命的組織工作,在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中任內務人民委員。1919—1937年歷任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主席、俄羅斯聯邦和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職。1928年與布哈林等人領導「右翼反對派」,反對斯大林的經濟政策,1937年因反黨活動罪被捕,幾個月後被處決。

  [13]V.P.Miliutine 米柳亭,林拉基米爾·巴甫洛維克(1884—1937),蘇聯黨政領導幹部,經濟學家,十月革命後任農業人民委員,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和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席,黨中央監察委員等職。

  [14]A.G.Shliapnikoff 亞·加·施略普尼柯夫(1885—1937),1901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在人民委員會中任勞動人民委員,後領導工商業人民委員部。1933年清党時被開除出黨。

  [15]V.S.Ovsiemko(Antonov) 安東諾夫—奧弗申柯(1884—1938),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積極參加者,蘇聯著名軍事活動家。1910年加入孟什維克,後決裂。1917年6月加入布爾什維克黨。十月革命期間任彼得格勒軍事革命委員會主席,是攻打冬宮的領導人之一,在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進入人民委員會,任陸海軍事委員會委員。

  [16]N.V.Krylenko 尼·瓦·克雷連柯(1885—1938),1904年加入布爾什維克党,蘇聯著名國務活動家。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積極參加者,在全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被選入人民委員會,任陸海軍事委員會委員,後任最高總司令。1918年起在蘇維埃司法部門工作。

  [17]F.M.Dybenko 德賓科。全名帕維爾·葉菲莫維奇·德賓科(1889—1938),蘇聯軍官,曾任波羅的海艦隊中央委員會主席,陸海軍事委員會主席、海軍人民委員等職。

  [18]V.P.Noghine 見後文「諾格海音」。全名為維克多·巴甫洛維奇·諾根(1878—1924),俄國革命活動家。十月革命後任工商業人民委員、副勞動人民委員、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委員,俄共(布)中央檢查委員會主席等職。

  [19]A.V.Lunacharsky 盧納察爾斯基(1875—1933),俄國作家、文藝評論家、政治家。

  [20]I.I.Skvortzov(Stepanov) 斯克沃爾佐夫·斯切潘諾夫(1870—1928),俄國革命最早參加者之一,黨和蘇維埃國家著名活動家,馬克思主義著作家。1904年底成為布爾什維克,是十月革命的積極參加者,任蘇維埃共和國第一任財政人民委員。

  [21]L.D.Bronstein(Trotsky) 布朗斯坦,即托洛茨基。參見《俄羅斯革命之過去,現在及將來》注⑨。

  [22]G.I.Oppokov(Lomov) 奧波科夫,即洛莫夫(1888—1938),1903年加入布爾什維克党,職業革命家,蘇聯國務活動家。1917年十月革命時期任莫斯科軍事革命委員會委員,莫斯科工人代表蘇維埃副主席。在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選入人民委員會,任司法人民委員。

  [23]I.A.Teodorovich 泰奧多羅維奇(1875—1940),社會民主黨人,1895年起開始革命活動,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後是布爾什維克。1917年十月革命後任糧食人民委員。

  [24]N.P.Avilev(Gliebov) 全名為尼古拉·巴甫洛維奇·阿維洛夫(1887—1942),蘇聯黨和工會負責工作人員,十月革命後任郵電人民委員。

  [25]I.V.Djugaghivili(Satline) 應為J.V.Dzhugashvili(Stalin),即約·維·斯大林(1879—1953),斯大林在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中任民族事務人民委員。

  [26]Dzerjinsky 應為Dzerhinsky,捷爾任斯基。蘇聯共產黨領導人之一。波蘭貴族家庭出身。1906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追隨列寧在西歐從事革命活動。1912年第6次被捕,一直囚禁到1917年二月革命以後,後在十月革命中發揮積極作用。1917年12月成為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特設委員會(即契卡)的領導人。1919年任內務人民委員,1921年任交通人民委員,1924年領導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1926年在中央委員會會議上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27]Sereda 謝烈達(1871—1933),蘇聯著名國務活動家。1903年加入布爾什維克黨。十月革命後任俄羅斯聯邦農業人民委員(1918—1921),1921年起任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和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團委員等職。

  [28]Krestinsky 克列斯廷斯基(1883—1938),蘇聯國務活動家。1903年參加社會民主主義運動,布爾什維克。1918—1921年任俄羅斯聯邦財政人民委員。

  [29]Tchieherine 契切林(1872—1936),蘇聯國務活動家、外交家。1918—1930年任外交人民委員。

  [30]Kursky 庫爾斯基(1874—1932),蘇維埃國家和党的著名活動家,法學家。1904年加入布爾什維克黨,1918—1928年任俄羅斯聯邦司法人民委員,在他的領導下制定了民法典和刑法典。

  [31]Tsurupa 瞿魯巴(1870—1928),職業革命家,党和蘇維埃國家的著名活動家。1917年11月起任副糧食人民委員,1918年起任糧食人民委員。1921年起任人民委員會和勞動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32]Semashke 謝馬什柯(1874—1949),蘇聯著名國務活動家和學者。1918—1930年任俄羅斯聯邦衛生人民委員。

  [33]Gukavsky 古科夫斯基(1871—1921),1898年開始革命活動,布爾什維克黨人。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任財政人民委員,後任俄羅斯聯邦駐愛沙尼亞全權代表。

  [34]Simbirsk省 辛比爾斯克,俄國地名,為列寧的誕生地。

  [35]Maria Alexandrovna 瑪麗亞·亞曆山德羅芙娜(1835—1916),列寧的母親。

  [36]Kazan省 喀山省。

  [37]Alexander 亞·伊·烏裡揚諾夫(1866—1887),俄民意党人,革命家,列寧的哥哥。1886年與彼·雅·合維廖夫一起領導了贊同民意党傳統的小組。烏裡揚諾夫同該小組的戰友一起,曾準備刺殺亞歷山大二世,但在1886年3月1日被捕,被判處絞刑,在什呂謝爾堡要塞被害。

  [38]Schlüsselburg 謝什呂謝爾堡。

  [39]Volga河 伏爾加河。歐洲最大河流,流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全長約3690公里。

  [40]Anna 即安娜·伊裡尼奇娜·烏裡揚諾娃——葉利劄羅娃(1864—1935),職業革命家,共產黨的著名活動家,列寧的姐姐。

  [41]Dobroliubov 杜勃羅留波夫(1836—1861),俄國激進的功利主義批評家。他從1856年後開始向《現代人》投稿,從1857年到去世,一直是該雜誌的主要批評家。他最著名的論文是《什麼是奧勃洛莫夫性格?》,論文論述了岡察洛夫小說中的主人公奧勃洛莫夫所代表的現象,使奧勃洛莫夫一詞變成俄國生活和文學中「多餘的人」的別稱。

  [42]Nevsky地方 彼得堡的涅夫斯基大街。

  [43]「民意」(The People'sWill) 俄國民粹派團體。民粹派是19世紀晚期俄國革命者的一種社會主義運動的成員,他們認為必須向人民學習,而不是向人民說教。第一個真正民粹派組織是1876年成立的土地和自由社。1879年土地和自由社分裂成兩派:一派是民意黨,一派是土地平分社。

  [44]英國著作家Wilcox 應為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 1888—1946),1920年曾訪問蘇聯,受到列寧接見。

  [45]Alexander Ilyich Ulyanov 今通行本大英百科作Ilich Ulyanov,亞歷山大·伊裡奇·烏裡揚諾夫,即列寧的長兄。

  [46]Dmitri 即德米特裡·伊裡奇·烏裡揚諾夫(1874—1943),列寧的弟弟,職業革命家,布爾什維克。

  [47]Simbiirsk 應作Simbirsk,辛比爾斯克。

  [48]Alexander Kerensky 即克倫斯基。

  [49]Feodor Kerensky 弗·克倫斯基,亞歷山大·克倫斯基之父。

  [50]Kazan大學 喀山大學。

  [51]Kazan省 即喀山省。

  [52]Plekhanov Georgy Valentinovich Plekhanov(1856—1918),普列漢諾夫,早年曾參加民粹派組織,後因該組織採用恐怖方法而與之決裂。在流亡國外期間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理論。1883年成立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革命組織勞動解放社。他的兩部主要著作《社會主義和政治鬥爭》(1883)《我們的意見分歧》(1885)給予民粹派以沉重打擊,並且奠定了俄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俄社會民主工黨時期,他參加了孟什維克一方,反對列寧。他一生的最後20年中專心從事哲學、文學、藝術、歷史的研究,並作出了重要貢獻。

  [53]「大約十五年後,列寧就從那位老前輩手裡奪了社會民主黨首領的地位,二十五年後,他竟把這位老前輩逐出蘇維埃議會之外了。」 此段文字,1984年版《李大釗文集》予以刪節,現按最初發表的文字排印。

  [54]Geneva 日內瓦,瑞士日內瓦州首府,在瑞士西南部,瀕日內瓦湖與羅納河口,面積約161平方公里,是世界性商業金融城市,也是眾多國際性組織所在地。

  [55]Plekhanov 即普列漢諾夫。

  [56]Irkutsk.Krasnoyarsk 即伊爾庫茨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均位於西伯利亞,是俄羅斯遠東的重要地域。

  [57]Sushenskoy 地名,疑即Suˇsenskoje,舒申斯克。

  [58]Ilyich,Ilin,Lenin 伊裡奇、伊林、列寧,均為列寧所用的化名。

  [59]Martov(1873—1923) 馬爾托夫,俄國社會民主工党孟什維克首領。1895年協助列寧創建彼得堡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1896年被捕,流放西伯利亞3年。獲釋後去瑞士,參加《火星報》的編輯工作。1903年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他反對列寧的建黨原則,成為黨內孟什維克的代言人。十月革命後,馬爾托夫反對蘇維埃政權的許多專政措施,但支持鎮壓白軍的鬥爭。1920年離開祖國,在柏林主編《社會主義信使報》,直至逝世。參見《俄羅斯革命之過去、現在及將來》注③。

  [60]Zasulich Vera Ivanovna Zasulich,查蘇利奇(1849—1919)俄國女革命家,貴族出身。1868年參加革命,此後被捕遭多年監禁或流放。1883年成為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組織「勞動解放社」的發起人之一,並曾與馬克思和恩格斯直接通信。她參加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以後,在1903年黨內發生分裂時站在孟什維克派一邊,成為「取消派」的領袖之一。

  [61]Axelrod 阿克雪裡羅得(1850—1928),早年曾參加民粹派,1883年和普列漢諾夫等在日內瓦組織勞動解放社。1900年任《火星報》編輯。在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2次代表大會上,支持馬爾托夫,反對列寧的建黨原則,會後成為孟什維克派的首領之一。

  [62]Iskra 《火星報》,列寧創辦和領導的第一個全俄馬克思主義的秘密政治報紙。1900年12月24日在萊比錫創刊,先後在慕尼黑、倫敦、日內瓦出版。當時的編輯部由列寧、普列漢諾夫、馬爾托夫、阿克雪裡羅得、查蘇利奇組成,實際的主編和領導者是列寧。《火星報》是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陣地,也為俄國建立統一的、革命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63]Munich 慕尼黑,聯邦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德國南部重要城市。

  [64]Brussels 布魯塞爾,比利時首都。

  [65]Paris 巴黎,法國首都。

  [66]London 倫敦,英國首都。

  [67]Nadezhda Constantionova Krupskaya 克魯普斯卡婭(1869—1939),俄國革命家,後來成為列寧的夫人,曾在布爾什維克黨內起過核心作用,曾是蘇聯教育工作的主要領導人。

  [68]Plekhanov 普列漢諾夫。參見本篇注瑓瑢。

  [69]Lunacharsky 盧納察爾斯基。參見本篇注瑏瑩。

  [70]Bogdanov 波格丹諾夫(1873—1928),俄國哲學家和經濟學家、醫生。1908年起是召回派和前進派的領導人。十月革命後是無產階級文化派的理論家。

  [71]Vorovsky 沃羅夫斯基(1871—1923),俄國革命活動家、政論家和文藝批評家。曾為《火星報》、《無產者報》等報刊撰稿。十月革命後歷任駐瑞典、挪威、丹麥、意大利的全權代表。

  [72]Cracow 克拉科夫,波蘭克拉科夫省境內的省級市。位於維斯瓦河西岸,為波蘭第三大城市,重要的鐵路樞紐。

  [73]Sidney and Beatrice Webb 韋布夫婦。西德民(1859—1947),比阿特裡斯(1858—1943),英國歷史學家,社會和經濟改革的先驅者,對於英國的社會思想和制度影響很深。其著作有:《工聯主義史》(1894)和《工業民主主義》(1897)等。韋布夫婦曾參與重組倫敦大學及制訂教育法案等工作。

  [74]紐約Rand School 美國著名出版公司。

  [75]Zimmerwald 齊美爾瓦爾得,瑞士城市。

  [76]Axelrod 阿克雪裡羅德。參見本篇注61。

  [77]Nicholas Trotsky 托洛茨基。他本名勃朗斯坦(列夫·達維多維奇),後化名為尼古拉·托洛茨基。

  [78]Kherson省 赫爾松省。

  [79]Odessa 敖德薩,黑海沿岸重要港口。

  [80]Verkholeusk城 應作Verkholensk,上連斯克。

  [81]Khruatalev 諾薩爾·赫魯斯塔廖夫,立憲民主黨人,彼得堡工人蘇維埃第一任主席。

  [82]Tobolsk的Berezov城 托博爾斯克的別廖佐沃城,俄羅斯地名。

  [83]《蒲拉達》(Pravda)報 即《真理報》。但這不是後來為人習知的《真理報》,而是托洛茨基分子的派別報紙,1908—1912年出版。報紙的頭三號在裡沃夫出版,隨後遷到維也納(奧地利)出版,共出版了二十五號。除了頭2號是作為烏克蘭《斯皮爾卡》聯盟機關報出版外,該報不代表俄國的任何政黨組織。

  [84]Noskellvoe當為Noshellvo之誤 即《我們的言論報》;在托洛茨基的直接參加下於1915年1月至1916年9月代替《呼聲報》在巴黎出版。從1916年9月至1917年3月以《開端報》的名稱出版。

  [85]Golos 即《開端報》,是1916年9月至1917年3月代替《我們的言論報》,在巴黎出版的報紙。俄國2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以後,以《新時代》的名稱出版。

  [86]Galerka,又名Voynov 加廖爾卡,或沃耶諾夫,是盧納察爾斯基(李大釗譯為藍那查士基)的原名。

  [87]Viatka城 伏特加,俄港口城市。

  [88]Kief 基輔。

  [89]LePreletaire 《無產者報》,法國國際社會黨人機關報。

  [90]Gorki 即Maksim Gorki(1868—1936),今譯高爾基,俄國無產階級文學家。出身於中下層階級,青少年時代均在貧困中度過。他的主要作品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及長篇小說《母親》等。

  [91]William Morris 威廉·莫裡斯(1834—1896),英國詩人、美術設計家、手工藝人和社會主義先驅者。主要作品有《伊阿定的生與死》、《地上樂園》、《烏有鄉消息》。

  [92]Ruskin 約翰·羅斯金(1819—1900),英國作家、評論家和藝術家,對維多利亞時代公眾的審美觀點產生重大影響。

  [93]Blessed Basil 聖巴塞爾教堂。

  [94]Assumption 俄羅斯著名教堂,位於諾夫哥羅德附近的沃洛托夫村,是俄國知名的藝術博物館。

  [95]布哈林(Bucharin) 全名Nikolay Ivanovich Bukharin(1888—1938),布哈林於1906 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8 年成為該黨布爾什維克派莫斯科委員會委員?十月革命後成為《真理報》主編,1919 年成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1929 年11 月被開除出政治局,1934 年任《消息報》主編。1937年1月被捕,並被開除出黨。1938年3月被指控進行反革命活動和破壞活動,定罪處死。

  [96]康門聶夫(Kamenoff) 即列甫·波裡素維奇·加米涅夫(1883—1936),1901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2年秋到巴黎,加入《火星報》組織,後參加布爾什維克。十月革命後任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等職,後三次被開除黨籍,1936年被判罪。

  [97]Rosenfeldto 羅森費爾德,系加米涅夫的本名。

  [98]Brest 布列斯特,白俄羅斯布列斯特州首府,在西格布河右岸。1019年首見記載,1319年歸立陶宛,後歸波蘭,1795年為俄國所得。1918年德蘇兩國政府在此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約」。

  [99]幾諾維也夫(Zinovieff) 現通譯季諾維也夫(1883—1936),十月革命後任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黨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職,1934年被開除出黨。

  [100]Ukraine 烏克蘭。

  [101]Galicia 加利西亞,西班牙地名。

  [102]Zimmerwald Berne 應為齊美爾瓦爾德和伯爾尼,兩者均為瑞士城市。

  [103]Quintal 昆塔爾,伯爾尼附近村名。

  [104]斯佛德洛夫(Svordlov) 通譯斯維爾德洛夫(1886—1919),俄國革命活動家,党和國家領導人之一。1917年4月當選為黨中央委員會書記,主持中央書記處的工作,是領導十月武裝起義的党總部成員。1917年11月21日當選為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105]Nijni-Novgorod 諾夫哥羅德,俄羅斯地名。

  [106]Narinsky 直譯為納利斯克省。

  [107]齊捷林(Tehicherine) 契切林。參見本篇注29。

  [108]Charlotienbvrg 普魯士地名。

  [109]喀拉罕(Karachan) 今譯加拉漢(1889—1937),蘇聯外交家,歷任副外交人民委員,駐波蘭和中國全權代表等職。

  [110]Armenia 亞美尼亞。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地處大高加索山脈南端,歐洲與亞洲交界的地方,東方和北方與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交界,西方和南方與土耳其和伊朗為鄰。面積29800平方公里,首都埃裡溫。現代的亞美尼亞是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古代亞美尼亞的一部分,14世紀後,長期受奧斯曼帝國和波斯帝國的統治。1920年起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1991年蘇聯解體後獨立。

  [111]The Call 《呼喚報》。

  [112]諾格海音(Noghine) 即維克多·巴甫洛維奇·諾根(1878—1924)。

  [113]Poltava省 波爾塔瓦省,在烏克蘭境內。

  [114]Yeniseisk省 葉尼塞斯克省,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

  [115]Nikolaief 尼古拉耶夫,在今俄羅斯境內。

  [116]Tobolsk地方 托博爾斯克,屬秋明州的一座城市。

  [117]斯佛卓夫(Svortzov) 韋尼阿明·米哈伊洛維奇·斯維爾德洛夫(1886—1940),蘇聯政府部門領導幹部。1919年至1920年任副交通人民委員和最高轉運委員會主席,後任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主席。

  [118]Tual 疑應為Tula、圖拉,俄羅斯城市。

  [119]Astrakhan省 阿斯特拉罕省。

  [120]亞威洛夫(Avilof) 全名為尼古拉·巴甫洛維奇·阿維洛夫(1887—1942),蘇聯黨政和工會負責工作人員,十月革命後任郵電人民委員。

  [121]Gliebov 格列博夫,阿維洛夫的本名。

  [122]Bologna 博洛尼亞,位於意大利北部。

  [123]Georgia人 格魯吉亞人。

  [124]Vologda 沃洛格達。

  [125]李果夫(Rikof) 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李可夫(1881—1938),參見本篇注12。

  [126]Saratof 薩拉托夫,前蘇聯地名。

  [127]Archangel省 似應為Arkhangelsk,阿爾漢格爾斯克省。

  [128]Pinega城 波涅加城。

  [129]Marunsk省 應為Murmansk,即摩爾曼斯克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