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
俄羅斯革命之過去、現在及將來 |
|
(一九二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近來人對於俄國主義,全是很注意的。我們從前知道,世界之謎,就是中國問題,將來如何解決,尚不敢定。各資本國正在注意要以資本主義、帝國主義解決中國運命的時候,俄國問題又發生了,現在想法要解決的就是資本主義的運命。 我們先把最近的俄史略說一說。俄國革命起於一九一七年,惹起世人的注意,並非單是一國政治變更,實在是世界的革命,是平民階級對資本階級的戰爭。俄國社會民主黨[2]成立於一八九八年,到一九〇三年,他們在布魯塞爾和倫敦開第二次會議的時候,他們分成二派:一派主張中央集權,為多數派,列寧為首;一派反對中央集權,為少數派,馬爾托夫[3]為首。兩派從前意見很不相合,此次革命成功,多數派占全盛的勢力,全國大半都在多數派勢力之下,少數派勢力很小的。要說起俄國革命的來源,他們的革命,是很有目的,很有精神的。無論何派,皆具共同的目的,想法去發揚保持俄國的精神,再用俄國精神來建設新鮮的世界。溫和派克倫斯基[4]說:「革命底手段,是破壞的;彼底目的,是建設的。」列寧底魄力更是雄厚,苟能建設新世界,即使俄國人民受絕大的犧牲亦所不惜。有偉大的目的,抱悲壯的精神,去實行彼底主義。以前說的,是目下大概情形。現在再說說俄國革命的來源和經過的情形。 俄國的第一次革命,起於一八二五年;第二次起(於)一八六一年;第三次起於一八八一年;第四次起於一九零五年;最後到了一九一七年,現在成功的勞農政府就出現了。 俄國在一八二五年,受法國革命的影響,發生一部分改革家名十二月黨[5]。彼時亞歷山大死,尼古拉斯第一即位。他們想把尼古拉斯第一推倒,再舉一個比尼古拉斯寬仁的康斯坦丁(尼古拉第一的兄弟)做元首,布新憲法。此次運動沒有成功,所有的首領,有罹罪的,有死的,有流刑的,這種兇暴的壓制,一直到尼古拉斯死後始止。 尼古拉斯死後,繼位的是亞歷山大第二,猛烈的壓制,漸漸好一點。許人民一點自由,司法漸漸改良,官廳的壓制,漸漸寬和,行了兩大改革: 一、農奴的解放(一八六一年); 二、創一種地方選舉會議制度(Zemstvo)及都市會議制度(Doumos)。 這兩大改革,都沒有實際的成功。農奴既被解放,必得自己負債買地,負債既多,法律上雖不受資本家的支配,然在經濟上巳[已]不能獨立了。生活雖比以前稍微自由,但生活情形更壞。地方和都市會議,亦是有名無實。俄皇底自由主義,這樣的衰微下去了,但人民因為得到一次的自由,看見點自由的曙光,對於自由的要求越發強烈了。農民雖在經濟上不能獨立,在法律上究覺自由;地方、都市會議之權,雖受限制,但選舉的機關,究能在政府的意思以外宣示一種意思。這兩大改革,雖不能成功,得到的利益已然不少。 從這次自由運動以後,又進一步,要求自由的運動比從前更利害,發生了「虛無主義」(Nihilism)[6]。黨內有決心的人,漸輕思想上的運動,而重實際的運動,對於現行制度,有猛烈的攻擊。後來亞歷山大第二,又恢復了他父親底壓制手段,虛無黨人極為憤激,又發生一種新活動,把精神上的惰性完全去掉,振起精神來實行與惡勢力奮鬥,用暗殺的武器,為對敵的戰爭。一八八一年亞歷山大第二想承認人民的自由,黨人把他恨極了,終究被黨人刺死。 亞歷山大第二被刺以後,政府又用極嚴的手段對待人民,大為革命家所忌恨。當亞歷山大三世及尼古拉斯二世的時候,俄羅斯分作兩種大勢力:一種是表面上的勢力——俄皇和他底官吏、軍隊等等皆是;一種是在地底下活動的革命黨人。在一九一七年以前,兩種勢力,互相戰爭。這種情形,在歷史上是無有的。在歐洲六十年以前,有兩種勢力,很和俄國底兩大勢力相近:一是奧國的梅特涅[7];二是意國的馬志尼[8]。梅特涅的專制,很像俄皇,但專制底魔力,不像俄皇的兇暴。馬志尼是反對專制,很像俄國革命黨人,但革命手段,不像俄黨的利害。 一九〇四年至一九〇五年,日、俄戰爭,後來俄國敗了。政府很受人民的不信任,國家也很危險。革命党人得了一個好機會,起了革命,結果居然公佈了憲法,敷衍人民耳目,但獨裁政治的根本,還未打掉,有機會還是可以回復的。 一九一七年〈十〉一[二]月,在歐洲大戰中,這震動世界的大革命發生了。俄皇不得已,讓出皇帝的座位,共和國才算成功,獨裁政治才算壽終正寢。接著操政權的是溫和自由黨人克倫斯基(Kerensky),政治算有點進步,大赦黨人。不久,列寧(Lenin)和托羅斯基(Trotsky)[9]又起革命,十一月七日勞農政府正式成立,政權就由布爾雪維克(Bolsheviki)操持起來。俄國革命經過的情形,大概是這樣。 俄國歷次的革命,全與戰爭有關係,經過一次戰爭,便發生一次危機。一八一五年以後的革命,都是因為戰爭而發生的。一八七八年俄、土戰爭以後,虛無黨人屢次活動。一九一[〇]五年日、俄戰爭後,革命黨人又起,政府公佈憲法。一九一四年歐洲大戰起後,於是這震駭世界的大革命才能成功。因為對外有戰爭,就可以乘著機會去推倒政府。 現在有許多人,替俄國擔心,以為於國家運命上,很有危險。其實這是過慮。他們底精神,不止于能維持本國,並可以代表世界無產階級的精神。這次沒法解決的歐洲大戰,卒為俄國所征服。俄國不出一兵一將,就把他底主義傳到德、奧的大本營,德、奧的侵略主義,忽然瓦解。你看他的力量大不大?我們替人擔憂是憂的什麼呢?列寧認為想建設新世界的組織,先有大破壞始有大建設。這種改造世界的新思想,是不是盡美盡善,是另一個問題;從事實上說,他們的精神是很好的,進步是很快的。現在俄國所行的政治是手段,不是目的;將來俄國改造成什麼樣子,還不能定,可是將來與世界改造有絕大的影響,是無疑的。 俄國土地很大,舊俄在未用聖彼得堡作都城以先,有三個地方做過都城:一諾佛格羅特(Novgorod)[10];二幾富(Kief)[11];三莫斯科(Moscow)。這三個地方,都在大俄羅斯境內,是俄羅斯帝國的核心,並不把芬蘭和各屬地包括在內。當尼哥[古]拉斯第二的時代,看他的地圖,俄國領土有很大地方,是一種顏色,疑俄國人是同一種族,其實不然,是極複雜的。斯拉夫種族以外,約有一萬萬人不受種族文明的支配。許多民族,混雜居住(於)八百萬方英里裡面,有一百〇三種語言,可見種族是很繁雜啦:有小俄羅斯人,有高加索人,有芬蘭人,有韃靼人,有波蘭人,有土耳其人及猶太人等等。種族既然很複雜,所以全俄羅斯境內的人民的習慣、風俗、宗教等,自然不能相同。我們對於這些很複雜的民族,而找出一個共同的俄羅斯主義,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所以現在要研究俄國,惟有將大俄羅斯人為中心而觀察,較為便當些。俄全國人口有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是農民。農民的氣質,和中國人差不多,保守性重,沉淪在無情、愚昧、忍耐、服從的種種惡習慣(之中),全是專制壓迫的結果。農民除了土地的改革,種殖[植]的改良,稍微留心以外,旁的事全不管。他們有時候也不恨皇帝,可是有反對大地主資本家的;做革命中心的人,是工人、學生和愛自由的貴族們,職業階級皆贊同革命,這些人占百分之二十,其餘百分之八十,是不參加革命的農民。這些農民的情形和我國一樣,與政治不發生什麼關係。他們的進行怎樣,就看革命的幾種人的精神,就可以啦。有人以為貴族一定反對革命的,其實貴族子弟做革命事業的卻很多,俄國革命祖母加塞林·貝雷希古夫斯基(Catherine Breshkovsky)也是貴族出身,其餘還有很多,如托爾斯泰[12]、克魯泡特金[13]都是。俄國許多人從前對於農民作革命事業,很有希望。並且以地方自治團體(МГ)作理想社會的基礎,去改造俄國,其實不能成為事實,終歸失敗。希望農民革命是很難實現的。革命祖母加塞林作過一部小說,描寫那時革命家運動農民的情形,是很有趣味的。有些人主張「與其先要求得政治的自由,不如先改革鄉民的心理,所以教育比革命要緊(與其先革命不如先講教育);求得政治自由以前,盡可以來教育無知識的農民。」又有人說:「把農民放在一邊,靠受教育的少數人,為自由組織,先推倒政府,使農民漸漸覺悟;關於農民政治上和精神上的解放,可以俟之將來。」俄國文學家屠格涅夫(Turgenev)[14]和他底朋友寫信,討論這件問題。他說:「你正在那裡想革命的原素,在各個人民。其實這種見解是不可靠的,真正革命精神,只能存在于智識階級的少數人。」俄國改造社會的使命,就在少數的智識階級肩上負著。無論如何,俄國革命決不能靠全體的農民,少數智識階級應該努力拿新思想灌輸到農民的心理中,使他自己論斷是非。在歷史上,少數人作犧牲,多數人享幸福,幾乎成了通例。作犧牲的人多半是智識階級的人,智識階級的責任真是重大,真是要緊。 我們再考察他們革命黨的歷史,大概分三種勢力:一自由主義;二社會主義;三無政府主義。其初各黨與各黨的主義,色彩不分明,其共同目的,總是相同的。自由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最不相同的手段,在自由主義者主張先得政治的自由,再謀社會的改造;社會主義者主張,立時即起社會革命。當亞歷山大第二解放農民[奴]時,自由派以為有皇帝也可以有自由,所以他們贊成這個政策。後來仍繼續運動,要求全國國會,不料國會亦終於有名無實,自由派的企圖終歸失敗。他們從前以為有自由到手,有皇帝也不要緊,譬如英國、意國,雖然有皇帝,人民也算自由啦。自由到手,再希望公佈憲法,這不就好了嗎?那裡知道憲法等於虛設,自由也是紙面文章,於是革命又起。一九一七年三月,推倒政府,建立共和國,得到自由。再進一步,共產黨即多數派又起革命,自由派政府失敗。十一月,布黨組織勞農政府,於是乎政權全握在社會主義派的手裡。這是俄國革命過去和現在的情形。 至於前途情形如何,不敢斷定。這是世界上很大的問題,以現在的情形看起來,就是資本國妨害他的發展。比如今年波蘭和俄國打仗,不是波蘭跟他打仗,是英國、法國、美國、意大利,他們許多資本家的國家和俄國為難,想推倒勞農政府。東方有舊党謝米諾夫反對勞農政府,其實謝米諾夫後邊,亦有日本的扶助。不過他們資本國從前出兵西伯利亞,終究不能把俄羅斯攻下,於是乎撤兵,可是日本始終不願撤兵,其實不獨無益,而且給俄國最深的忌恨。他們資本國因為有本國民人的反對,不敢明向俄國宣戰,於是利用盜賊,去反抗俄國,又實行封鎖政策,希望俄國人自己餓死。豈知他們種種鬼祟手段,全歸失敗,而勞農政府反日盛一日,俄國舊黨漸次消滅,眼看就要統一。諸資本國不得己[已],又要和俄國講和通商。可見俄國的力量真是可怕,可敬。將來他的結果,雖然不能推敲出來,但是從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以後,支持到現在,不知道經過多少艱難、困苦。布爾色維克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大,各資本國雖用種種方法去防備他,去破壞他,然而一點用處也沒有。將來實在有可注意的價值。羅素說:「俄政府對於資本家決不與以自由,先使他們漸漸化成共產主義一分子,將來再和別人享受一樣的自由,恐怕這樣辦法不妥。」其實,這也不要緊,現在俄國資本家,己[已]經漸漸傾向共產主義,為政府效勞的也很多,決無何等的不妥。 俄國這次大革命,不是獨獨代表俄國精神,是代表人類共同的精神。比如法國革命,不獨關係於法國,卻關係於全世界。此次俄國革命,足以表示全世界人類共同的精神。他底辦法,雖然不能認為終極的理想境界,但他是革命的組織,是改造必經的階段,自由的花是經過革命的血染,才能發生的。 署名:李大釗講演 李林昌筆記 《民國日報》副刊《覺悟》 1921年3月21日 【注釋】 [1]題解 本文《民國日報》發表時題注:「李大釗講演,李林昌筆記。」 [2]俄國社會民主黨 此處所指,應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898年3月在明斯克召開該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成立。1903年7—8月,分成以列寧為首的多數派(布爾什維克)和以馬爾托夫為首的少數派(孟什維克)。1912年1月,孟什維克派被清除出黨。1917年11月7日,布爾什維克党領導武裝起義,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1925年底改名為全聯盟共產黨(布),簡稱聯共(布)。1952年10月,又改名為蘇聯共產黨,簡稱蘇共。1991年8月25日,由蘇共中央宣佈自動解散。 [3]馬爾托夫(1873—1923) 原名龍利·奧西波維奇·策傑爾包姆。在彼得堡大學學習期間開始革命活動,1895年參與組織彼得堡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先後兩次被捕流放。1900年任《火星報》編輯部成員。1903年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與列寧分歧成為「少數派」。此後即成為孟什維克(少數派)的領袖。 [4]克倫斯基Alexander Kerensky(1881—1970) 俄國政治家。畢業于彼得堡大學法律系,曾任律師。國家杜馬代表、勞動派黨團主席。1917年起為社會革命黨人,二月革命期間任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副主席,國家杜馬臨時委員。不顧蘇維埃執委會決定,參加臨時政府,歷任司法部長、陸海軍部長、臨時政府總理並兼俄軍最高總司令,對外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十月革命被推翻後,發動叛亂,後逃往國外,死於美國。 [5]十二月党 俄國貴族革命党,因於1825年俄曆12月發動反沙皇武裝起義而得名。由於法國大革命和1812年俄法戰爭的影響,1816年,進步的貴族軍官組成秘密革命團體「救國協會」,兩年後,改組為「幸福協會」,1821年又改組為北方協會和南方協會。主張武裝起義,消滅農奴制和專制制度,建立君主立憲制或共和制。1825年12月,兩協會先在彼得堡後在烏克蘭發動武裝起義,結果被鎮壓。「協會」的領導人5人被處死,121人被流放。 [6]「虛無主義」(Nihilism) 原指盲目否定人類一切文化遺產的態度,德國哲學家雅柯曾首先使用,尼采亦把對歷史傳統和道德原則的否定叫做「虛無主義」。19世紀後期,俄國民主主義知識分子以此表示對於農奴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憎惡與批判。無政府主義者克魯泡特金,把虛無主義定義為「反對任何形式的專橫和虛偽、爭取個性自由的象徵。」文中所用,實際是指對於舊制度、惡勢力徹底排除的一種革命態度。 [7]梅特涅 (1773—1859),曾任奧地利外交大臣、首相,是歐洲歷史上反抗民主潮流的著名反動人物。1815年積極參與建立「神聖同盟」,實行反動勢力的聯合,以鎮壓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與民主革命。1848年3月維也納人民起義時被迫解職,逃往國外。 [8]馬志尼 (1805—1872),意大利復興運動中民主派領袖、革命家、思想家。1831年創立青年意大利党,在黨綱中提出廢除君主專制、實行普選、保障人權等主張。後即發動多次起義,均失敗。繼又建立青年歐羅巴、人民國際聯盟。一貫同情工人,但對第一國際與巴黎公社持否定態度。 [9]托羅斯基(Leon Trotsky) 今譯托洛茨基(1879—1940),蘇聯和國際工人運動活動家,第四國際創始人。19世紀末開始從事俄國工人運動,組織南俄工人協會。1903年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對於如何建黨問題與列寧分歧,屬「少數派」(孟什維克),會後成立「少數派委員會」任委員,次年脫離。1905年回國,曾任彼得堡蘇維埃主席。後又在維也納出版《真理報》,曾組織「八月聯盟」,與布爾什維克相對抗。1917年十月革命前因革命活動曾3次被捕流放或入獄。1917年8月,當選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10月當選政治局委員,參加十月革命的組織領導工作。勝利後曾任外交人民委員、陸海軍人民委員、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參與組建紅軍和國內戰爭的指揮和領導。1920年起歷任共產國際執委會候補委員、委員。1922—1923年列寧患病期間,黨內在對外貿易、民族等問題上出現分歧,受列寧委託,代為陳述其觀點。列寧逝世後,與斯大林分歧日益嚴重發展。1925年1月被解除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等職務,1926年10月被解除政治局委員職務,次年1月被解除國際執委會委員職務。11月被開除出黨,繼被流放。1929年1月被驅逐出境。1932年被剝奪國籍。後在墨西哥被刺死。 [10]諾佛格羅特(Novgorod) 今譯諾夫哥羅德,清史稱魯搿。位於俄羅斯西北,俄語意為新城。12世紀初,屬基輔俄羅斯,後為諾夫哥羅德公國都城。今為諾夫哥羅德州首府。 [11]幾富(Kief) 今譯基輔,現為烏克蘭首都。 [12]托爾斯泰 指列夫·托爾斯泰。Толстбй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нч(1828—1910),俄國作家、思想家,伯爵。從19世紀50年代起,確立解放農奴的信念,並曾參與實施工作。他決心與生長和受教育的環境決裂,致函亞歷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抗議專制政體的一切專橫與暴力,確信人民在歷史上起決定作用。從19世紀90年代至他逝世前,農民問題是他寫作的主要題材之一。 [13]克魯泡特金 Кропбткин(крапоткин),Пе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1842—1921),俄國革命家、無政府主義(анархазм)理論家,公爵。1872年起成為革命者。初加入第一國際的巴枯寧派,後入柴可夫派。在彼得堡工人中積極進行宣傳。1874年被捕,兩年後逃亡英國。1877年移居日內瓦,出版《暴動者》雜誌。1881年在法國被判5年徒刑。1903年又回日內瓦出版雜誌《麵包和自由》。在俄國1905—1907年革命時期,進行廣泛的活動。1917年返回俄國,主張「階級調和」。1920年號召國際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反對武裝干涉蘇維埃俄國。並承認十月革命的偉大意義。 [14]屠格涅夫(Turgenev)(1818—1883) 俄國作家。1847—1852年發表《獵人筆記》,揭露農奴主的殘暴和反映農奴的悲慘生活,被監禁。後又發表《羅亭》、《貴族之家》、《阿霞》、《多餘人日記》、《前夜》、《父與子》等著名中、長篇小說。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