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
美利堅之宗教新村運動 |
|
(一九二〇年一月) 自從好望角周航新大陸發見以來,歐人一方得窺東方的門戶,發見其奇妙而且豐富的文明以增長其冒險遠拓的勇氣與趣味;一方於新大陸又得著廣大豐腴曾未有主的新天地,歐洲諸國遂爭相奮勵其民以事拓殖。結果把歐洲內部的商業變成了世界的商業。實業漸次崛興,封建時代遺留下來的「基爾特制」(Guild System)已不能抵抗此世界的市場的勢力而為工廠產業所壓倒。未到十八世紀下半葉,產業界已經有一大改進了。在此時期,發生了許多人類史上未曾有的重要事情,機械的新發明,日見其多,人類的生產效能,比起從前來,增加何止千百倍! 隨著這種產業的大進步,人類社會自然添了許多幸福,可是同時也添了很多的困難。因為資本集中的結果,造成了大多數的階級,使他們不能不受像機械一樣為少數富豪所役使的痛苦,他們階級的自覺,也漸發生了。結局社會上立起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陣營,演成階級戰爭的局勢。 許多明智而且慈悲的人,不忍見社會上有這樣悲慘的現象,乃想出好多救濟這種社會的方法和學說,社會主義於是乎產生。社會主義一語,有很多的解釋,現在因怕冗長了本志的篇幅,不細論,簡單一句話說出他的普通概念來,就是反對現在經濟組織的精神和運動。各家的學說雖有殊異,而於此點,卻大抵相同。因為這種經濟變動,是發生於歐洲的,所以救濟這種社會的學說和人物,也多產生於歐洲各國,有些也漸漸流入美利堅了。但在歐洲有統治階級反對社會改造學說和方法,而且他們也不易尋出一片土壤來,試驗這社會改造的學說和方法,這種學說和方法,在歐洲遂沒有得著適當的機會以為充分的試驗。而在美利堅純然一個新天地,既有豐富而且低廉的土地足以供他們的試驗,又沒有像在歐土的反對勢力來阻撓他們,所以他們得以自由試驗他們的理想。 流入美利堅的社會主義,也可分為兩大派別:一是烏托邦派;[1]一是歷史派。[2]烏托邦派是離開現在的社會組織一種理想的社會,示人以合理的生活模範,歐文派和傅利耶派都是此類。歷史派是在現存的社會裡把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為階級的戰爭,純以馬克思的學說為經典。烏托邦派有種種的新村運動,以試驗他們的理想;歷史派有種種的政治運動,以達他們的目的。本文是想把烏托邦派在美利堅所為新村運動的歷史和成績,略為紹介,以貢今日熱心新村運動者的參考。 烏托邦派的學說多由歐人傳入美利堅,他們的試驗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大體可分為四大派:(一)宗教的新村,(二)歐文派的新村,(三)傅利耶派的新村,(四)伊加利派的新村(Icarian Communities)[3]。 (一)宗教的新村 宗教的新村,是在美利堅試驗的新村中最有成績的,有些直到如今還在存在,我且把那較為著名的團體略述如左[下]: (1)耶芙拉達村(The Ephrada Commanity) 耶芙拉達村在盆西梵尼亞州[4]蘭加士特府(County of Lancaster)是一七一二年貝塞爾(Conrad Beissel)創的。貝氏心性偏癖,導他入了退隱的生活,但有些和他同情的人,也隨著他隱居和外界斷絕關係。傳說會員有一時達過三百多人。貝氏死後(一七八六年)村中的會員驟減,事業的繁昌也就由此停落。但此小村到一九〇〇年還在那裡奄存。聽說只剩十七個會員了。 (2)謝克爾村(The Society of Shakers) 此村為一英國無識的婦人名叫安李娘(Mother Ann Lee)的所發起。伊因在英受宗教上的壓迫,乃於一七七四年偕幾個同志移居美洲。二年以後,在紐約州特立附近瓦特佛立組織一種新村,名叫「謝克爾」村。 繼安李娘的為懷泰克爾(James Whitaker)、米欽(Yoseph Meachan)、萊特(Luoy Wright)諸人,他們經營這個團體很有成效,會員和財產均很繁盛,擴張了很多的支部。極盛的時候,會員到過五千人,現在還有五百人左右,有十五(或雲十四)個村散在梅因、新漢坡士海爾、馬塞求塞斯、康內克提加、紐約、奧孝、坎塔克、佛洛利達諸州。財產總額以數萬計。所有土地約十萬英畝。 「謝克爾」村員分為三級:一為諾維謝特教徒(The Novisiate),在團體外自營生活,自理俗務,只為謝克爾教堂的交通員;一為後進會員(The Turniors),是在試驗中的會員,住在團體內,暫時拋棄他們個人的財產,但是他們無論何時,故得退出團體,回復自己的財產;一為先進會員(The Seniors),此類會員有分配團體財產的權利,為謝克爾教會服務,終身不變。 謝克爾村以家族為組織的單位,其中男女共同生活,人數由最少數至百人以上。他們有共同的眷屬。安李娘曾經驗過最不幸的婚姻,所以伊於獨身主義至堅。在伊創立的團體和伊一派的團體中,均絕對的禁止婚姻。他們例於農業以外,兼事一種以上的工業,以為經濟上的補助。 整個家族——通常是四個——構成一團(Society),一家族關於精神上的事情,由長者(Elders)去辦;關於俗務,由執事(Diacons)去辦;中央設一執行部,由長兄二人和長姊二人組織之。執行部領袖,稱領袖長者;各執事和各產業機關內的監工等,均由執行部委任。領袖長者,得補任執行的缺額,並得指任他的繼任者。村中各職,無論管理神務、俗務的人,均直接聽命于其上級人員。男女一律平等,得任各種職務。 謝克爾村員,領導一種極有秩序而且衛生的模範生活,每日五時起床,九時眠息,六時早餐,十二時午餐,六時晚餐。他們的飲食簡單而足用,他們最得意的食品,是野菜和水果。在一個普通食堂裡用膳,男女分座。寢室、食堂和工廠,均異常清潔,秩序嚴整。 他們的娛樂很少,而且是不妨害安靜秩序的。用器具的音樂,他們不甚喜歡。讀書只限于有用的和含有教訓性質的。唱聖歌說教都在會議室舉行,後來才有在戶外安靜地方的娛樂,像野外會食和庭球之類。 共產主義也是他們的教義的一部分,不過只行於一家族中,而不行于全團體。甲家族的財產,可以豐於乙家族。 (3)哈曼尼村(Harmony Society) 「哈曼尼」村是拉普(George Rapp)創的。拉氏生於德之沃顛堡[5],是一個塞巴拉提士派(Soharatst)的領袖。因不堪德國僧侶和政府的壓迫,乃於一八〇四年率門徒六百人離德之美。這六百人中的主要部分,多為農夫和機械師,裡邊也有受過自由教育的人。那拉氏的義子萊謝兒君,就富藝術的天才,辦事的能幹。 他們組織的第一個團體就是「哈曼尼」村,在盆西梵尼亞州來康明府。數年內便建了很多的住室、教堂、校舍、制粉場、工場,並且墾了幾百英畝田地。 他們所經營的事業,雖是這樣繁昌,但是因為擇選的地方不大完善,不能不向別處遷移。他們於是把那些田地,加上改良費,共值十萬美金,全部賣出,移至印顛那州保塞府,在那裡他們購買了三萬英畝的地方,這是一八一四年的事情。 他們的新家庭,既經修築完善,並且變成附近地方的重要事業的中心。他們的財產和勢力均漸發展,這時又從德國到了很多的會員,直到一八二四年,他們的會員額,說是達於千人左右了。 那年他們又遷移了,因為有一種猛烈的熱病,侵入了他們村落,使他們不能不賣掉他們的居處。後來遇見了一個售主,就是歐文(Robert Owen),他們又遷回盆西梵尼亞州的耶康諾米地方。 他們新村的進步怎樣的速,從魏謨公(The Duke of Saxe Weimar)的報告可以看出來。他曾於一八二六年訪問過這個新村,盛稱村中極其清雅,秩序亦甚良美,乃至屋宇的建築、工廠的配置、居留者的快樂,均足令人羡慕不置。 他們的平和生活,曾經有過一次擾亂,就是在一八三一年忽然有一個名叫Count De Leon的人,來到耶康諾米。衣冠很華美,隨從的人也很多,他假裝出很贊成村人的宗教觀的樣子,聲言願與他們聯合。這些心地坦白的村人,誤信他是一個好人,不加什麼考察,就歡迎他入村了。可是他的真名姓,不是Count De Leon[6],乃是Bernhasd Miller[7]。他是一個大騙子,剛入了村就起首顛覆這哈曼氏派信徒的信念,主張世俗的快樂。依他的狡猾手段,得多數會員的援助,於是村中會員分為兩派,有五百人願仍屬拉普,有二百五十餘人願屬這少數分離的會員,由公共財產中分得十萬零五千元美金,偕著他們的新領袖,移至菲利士堡,想在那裡組織他們的新社會。但是他們的首領,忽然棄了他們,攜著基金,逃到紅河沿岸的亞利山德利亞去了。他一八三三年在那裡患虎烈拉死了。這些分離的會員,也就是散了。 在這個時候耶康諾米的會員,回復他們的繁昌很快。南北戰爭初起時,他們有在五千元美金的銅幣。為收藏安固起見,他們把這些銅幣都埋在院中的地下,直到戰事終了,才掘出來。 哈曼尼村員當他們的生活的開始,並沒有主張獨身主義,到了一八〇七年村中男女一齊決定解散他們婚姻的束縛。自此以後,在哈曼尼村中沒有增加的婚姻和小孩了。 除去獨身以外,他們並不是苦行者,也吃佳餚,也飲美酒。在他們歷史的初期,他們的人數正在繁盛,年歲正在青年的時代,曾度過美麗而且歡樂的生活。 共產主義,也和謝克爾村一樣是他們教義的一部分。但只限於各小團體和教堂內,並不行於大團體間。當他們人口眾多產業微少的時候,他們並不雇用社外的勞工。到了人口減少產業發達的時候,他們雇用工人,有時超過會員額十分之一。 到了本世紀初,這個團體已經變成了一群有土地、油井、鐵路股份、銀行、礦山的資本家的有限公司了。因為他們不許加入新會員,也沒有小孩,原來的會員漸漸死去,團體就歸於消滅。在一九〇四年該村形式上解散了,他的財產為少數殘存的會員所均分。 (4)左阿村(Zoar) 德國的沃顛堡,可以說是共產主義者的出產地。創立左阿村的人,也是塞巴拉提士派的一團,因為不堪本國宗教上的壓迫,於一八一七年避往美洲。人數約二百人。以鮑米拉氏為首領,在奧孝州[8]屠士加洛窪府組織一個新村名叫左阿。在那裡購了幾千英畝土地,開墾蓋房,都是會員們共同勞作。若有餘假[暇]還去為附近農人作工,得些工資,補助村中經濟。 起初他們本來沒有意思組織一個共產團體,後來因為會員中有些老弱的人,自覺專賴自己勞動,所得的工資,難以維持生活,這樣做去,馬上就有分散的可慮,非有別立基礎的改組,前功勢必盡棄。到了一八一九年的四月,經了一次透徹的討論,他們決定行努[勞]力和物品均屬共有的制度。自此以後,他們就日見繁昌了。他們組織了木工、鐵工等工廠,飼養了些家畜,更由為鄰近的農夫作工,得點酬資。 也是他們一點難得的運氣,可巧一八二七年修造運河,正經過他們的地域。他們就獲得了一件工作的契約,承辦一部分的工程,並且得了他們產物的市場。在很短的期內,他們拿所有的財產作抵當增購了些土地。 左阿村所以成功的原故,多半是鮑米拉氏經營得法的功。鮑氏稍受過點教育,卻有天賦的才能,他於俗事上、精神上都是團體的領袖,監督一切事務,應付一切外界的關係,都是靠他。逢禮拜日為會員說教,孜孜不倦,他死後門徒把他的演稿彙集成三大厚冊,很為他的住者所寶貴。 左阿村裡,當初也禁止婚姻;他們過了十年或十二年獨身生活之後,忽然把這個禁止取消了。 左阿村的組織,設三個評議員,管理全村的事務。凡各種產業的監督員,都由他們委任,各會員應作的工,也由他們指定。他們常常考察各會員的性向和特能,設由五人組成的常設仲裁委員會,處理團體內發生的一切爭議。每年開村會議時,村中到了法定年齡的會員,不分男女,舉行一次投票選舉。 一八三二年他們的各團體聯合成一個團體,取名為「左阿塞巴拉提士會」。聯合以後,日見發達,其時會員超過五百人,是該村的極盛時代。一八七四年,會員還有三百人左右。據伊利博士所記,當一八八六年的時候,他們的財產,實達百五十萬元美金,平均每人有五千元美金的財產。較之美利堅全國人民平均富力,才千元美金,實五倍之。可見共產制下,富力不但不減,且增加數倍。左阿村就是一個題例了。 左阿村當艱難困苦的時候,團結很堅,後來財產漸多,遂日就渙散。許多會員,運動解散團體,直到一八九八年村會議,就決定解散了。 (5)亞馬拿村(Amana Society) 亞馬拿村人是十八世紀在德國發生的一宗派,後來因為避德國權力者的壓迫,梅慈君首先於一八四二年,偕著四個會員往美之紐約,在巴菲樓附近,買了約五千英畝的土地。翌年,他們結伴而來的德國同胞,不下六百人,就住在梅慈所買的地域內。 亞馬拿村人和左阿村人一樣,原來沒有打算組織一個共產的社會。因為他們同來的伴侶多作慣了工廠勞動,卻於農業不很相宜。遂不能不在那裡建設些工廠,卻不能不賴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器具了。他們於是開始了共產的生活。 他們的會員增加很速,馬上就不能不擴張土地,以適應那日見發長的社會了。他們於是決定向西部遷移。一八五五年,他們在愛俄華州達溫堡附近,買了一萬八千英畝的土地,在那裡創了一個新村,就是亞馬拿村,較前益盛。現有七個分村,一名亞馬拿村,一名東亞馬拿村,一名中亞馬拿村,一名近山亞馬拿村,一名東[西?]亞馬拿村,一名南亞馬拿村,一名和母士提特村(Homestead)。他們的中間距離約有一英里半。各有各的校舍、消費公社、酒店、工廠,各村自辦各村的事務,各立各的簿錄,每年送亞馬拿村本部,以備檢查。村中的監工和長者,日必集會一次,商議種種事務,排定明日的工作。按節序的必要,指定各部的工作。由十三個評議員,組織中央執行機關。評議員每年內由村中的男會員投票公舉。由十三個評議員互選一個議長。七村的人口共有一千八百人。 各家族分立居所,但有公共食堂,每村普遍都有數個會員,在那裡會食,男女分席而坐。 為供給會員衣服,由村中予各會員以一定的給與,每成年的男子每年可得由四十元至百元的美金,使他們按自己的地位和職業去自製衣服。每成年的女子,每年可得由二十五元至三十元的美金。兒童可得由五元至十元的美金。 村中的消費公社,備置一切村人所用的東西。凡會員都可隨意取用,直到所用物價至他應受給予的限度為止。如會員于應取的費用尚有餘存,就把他存在次年簿記中該會員的名下。 他們的學校,也是注重初級教育和手工訓練。由七歲至十四歲的兒童,終年到校;由十四歲至二十歲,只是冬季入校。 他們的衣食很簡單,卻很實在。每日有五次豐餐。他們都很願工作,在秋收的時候,也雇很多的工人,來助他們的忙。 他們並不禁止婚姻,也不獎勵婚姻,凡婚姻須經評議員認可,新郎必須達二十四歲以上,結婚的儀式很盛。 (6)北塞兒村及奧洛拉村(Bethel and Arora) 北塞兒村在米蘇裡州[9]西爾比府,奧洛拉村在奧利崗州[10]坡特蘭附近。他們是兩個姊妹村,都是基爾醫生創立的。基爾醫生是普魯士人,生於一八一二年。他的一生經了許多變化,未曾渡美以前,營些卑賤的職業,到美後在紐約經了很短的停留,便移居皮特士堡了。他在那裡聲稱他是醫生,能用磁氣學的治療法,並說些他有一部用人血寫的藥方奇書種種鬼話來騙人。他到三十歲的時候忽然大變,焚了他的奇書,入梅藻地士提教會(Methodist Church),不久又出會,招集了些天真爛漫的人,去自立一派。其中有德國人、盆西梵尼亞的荷蘭人和那些跟著騙子CountDeLeon從哈曼尼村脫出又為他所棄的人。 在那個時候,基爾和他的門徒已經有組織共產社會的理想,就在米蘇裡州西爾比府購了二千五百英畝的土地。這就是北塞兒村的發軔了。他們的資具雖然空乏,但是他們的勤勉忍苦卻是無盡藏。過了不多年,他們的土地居然有一大部分墾成耕地了。他們並且建築了一個羊毛製造廠,一個碾米廠,一個鋸木廠,幾個別的工廠,一個教堂,一個消費公社。等到他的財產又增加了一千五百英畝的時候,政府為他們設了一所郵便局。十年以內,他們的居處,就發達成一個人口有六百五十的市鎮了。 但是基爾的不懈的精神,又勉勵他去作一種新試驗。一八五五年,他領了約有八十位北塞兒村人,赴太平洋沿岸尋求價廉而且肥沃的土地。次年他們就在奧利崗州組織一個奧洛拉村。這新村裡的會員,半是新從外邊加入的,半是由北塞兒村移來的,不久就有四百多人了。這些人有一萬八千英畝的土地,散在奧利崗州各府。大約倍于在北塞兒所辦的一切產業,並且培植了保存了些果實。 這兩村的組織和生活,大體相同。基爾是兩村共同的議長,由一個評議部助他辦理兩村的事務。直到一八七二年,兩村的財產還都在基爾個人的名下。是年他才把土地分配給各會員,並發給他們證書。但是這回的分配,只是一個形式,村裡的事務,仍然存留著共產的精神,和從前一樣。 村裡的會員,許自擇職業,並許隨意變換,沒有一定的工作時間,也沒有實際的監督。工頭和監工人,都歸於天然淘汰了。 村裡不但默許婚姻,並且獎勵婚姻,保持嚴正的家族生活。每家族各有自己的房舍,飼養豬牛的數使足以應用,麥粉和他種食品,由團體供給,如其所需。一切物品,均儲存於消費公社,各會員如有請求,即便發給。簿錄系為對外關係而設的。團體和會員間的授受,不設簿錄。 他們的生活,非常平靜,從來沒有過爭鬥的事。有少數外來的加盟,也不曾害了本來會員的安睦。有一次一位會員,聲言願脫離,團體也允准了他,並給他應分的財產。 這兩村在所有的宗教的新村中,是最自由的組織。他們所以能夠團結,純是受創立者人格的影響。所以一八七七年基爾醫生一死,一八八〇年北塞兒村便解散了。一八八一年奧洛拉村也解散了。 (7)溫尼達村(The Oneida Community) 溫尼達村是美利堅最著名的一個新村。他的創立者,就是美利堅共產主義的歷史家的第一人諾愛士(Gohn Humphrey Noyes)。諾氏是美利堅渥蒙特州布拉特爾柔的人,生於一〈八〉八一一年,初習法律,卒業于達爾提茅士大學,後又改習宗教學,在安道佛耶路等授受課。他研究宗教的結果,自創了Perfectionism一派。 一八三四年,他回到巴特尼(Putney)。那裡就是他父母所居的地方,漸漸招集了些信從他的教義的人。最初是他的母親,次他的兩個姊妹,一個兄弟,又次他自己的妻,他兄弟的妻和他的姊妹的丈夫,又次又來了些別人。到了一八四七年,他已有四十個信徒了。他們的運動,最初純粹是宗教的。後來因為看了《先驅》和些別的傅利耶派的出版物,漸漸趨於共產主義了。一八四八年,諾氏就在紐約州的溫尼達地方組織了一個共產村。 第一年的試驗,遭了很大的困難,努力奮鬥的結果,才有極貧弱的成功。諾氏及其門徒,其中多系富戶。直到一八五七年一月一日,統計他們投入村中的資本,共有美金十萬〇七千元,據那一天的計算,他們的財產,總額只有美金六萬七千元有奇,虧損約在美金四萬元之譜。但是在那個期間,他們已得了很有價值的經驗,並且立穩了他們產業的基礎。他們制些銅器,旅行用的鞄囊,保存果實,製造絲類,凡造一物,必精慎辦理,所以他們的製品,馬上在市場得了很美的讚譽。一八五〇年的清算,就有少量的剩餘了。又十年間,他們的純益,已超過美金十八萬元了。在這個期間,他們買了很多的土地,又得了些新會員。一八七四年,他們所有的土地,約九百英畝,會員約三百人。 他們當初有幾個團體,到了一八五七年,他們把所有的會員都集合于溫氏達、瓦林埠、康奈提卡三處。 以上所舉的新村,除謝克爾村外,全不是美利堅本土的人創立的。獨有此村,是純粹美利堅人組織成的。其中含有紐英倫的農夫和機械師,大多數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醫師、律師、僧侶、教師——,他們的修養和教育,都超過平均程度以上。 他們設二十一名常設委員,四十八名產業部長,處理一切事務。他們的組織,雖很複雜,但是都合于民主的精神,推行的成績很好。 本村有二個特點:(一)是「共同戀愛」。他們以為排他的婚姻,和排他的私有財產制,犯了一樣的罪惡。但在本人未許戀愛自由以前,犯了淫行,他們認為莫大的罪惡。小孩未離乳以前,歸他母親照管,離乳以後,就送入看護院,由看護婦育養。後來紐約州的僧侶,大不以此為然,竟至以法律禁止。他們遂於一八七八年廢止「共同戀愛」的制度。(一)是「相互批評」。村員定期集會,關於村員的品行涵養,當面互相批評,而村員間的感情,並不以此而損傷。他們相處多年,只有一個被驅逐出村的會員。 他們有很好的學校制度,有許多青年入校受適應他們那種團體生活的教訓。他們為傳佈主義,發刊了許多印刷物,最流行的是Oneida Circular週刊。印刷裝訂,均極精良。閱者分為三等:一是不能納費者,可以自由取閱,一是每卷只能納美金二元者,一是每卷鬚納美金二元以上者。用第三類以補充第一類的費用。 此村成立三十餘年,那紐約州法律的干涉,就是他消滅的朕兆。他們受了法律干涉以後,各自選擇結婚。諾氏率其最忠實的信者去之坎拿大。一八八六年他就死在那裡了。一八八〇年該村的共產制,完全解散,變為一大合資公司。這個公司,現在還很富,所有的產業,均還存在。會員對於這公共的財產,均享有股份的權利。而今過舊時共產村的人,只見公共圖書館、讀書室、盥洗所和那林中的空地,相對著過那荒涼的日子。那就是當日的新村的遺跡了! 我本來想把四派的新村運動,都紹介於讀者諸君,誰知只寫完了宗教的新村運動一部分,就占了這麼多的篇幅,而且時間又不許我全寫,只好暫結於此。其餘俟之他日罷,幸諸君見諒。 署名:李大釗 《星期評論》第31號(「新年號」) 1920年1月 【注釋】 [1]烏托邦派 烏托邦,拉丁文utopia的音譯,源出希臘文,意即「烏有之鄉」。英國托·莫爾在1516年出版《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有益又有趣的全書》,書中用「烏托邦」作為虛構的理想社會組織的名稱。此後,「烏托邦」一詞成為「空想」的同義語。烏托邦派是指空想社會主義一派,即馬克思主義出現以前的一些社會主義探索者。 [2]歷史派 是指信奉馬克思主義科學歷史理論(即唯物史觀)的社會主義者,即信奉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社會主義者。 [3]伊加利派的新村 伊加利,應為伊加利亞。法國著名空想共產主義者埃蒂耶納·卡貝(1788—1856)於1840年出版富於哲理性的空想主義小說《伊加利亞旅行記》,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提出根本消除的方案,即消滅不平等、廢除私有制和取消貨幣,以建立一個理想社會即「伊加利亞共和國」。一時法國信奉者近50萬人,並出現一些卡貝主義者團體。由於法國條件不利,卡貝提出去美國組織共產主義公社的主張。1848年1月,第一批信奉者到達美國堪薩斯州和伊裡諾伊州,創立了共產主義新村,人數約1500人,但實踐中矛盾和困難重重,難以生存和發展。1856年,卡貝逝世,此次試驗亦以失敗告終。 [4]盆西梵尼亞州 今譯賓夕法尼亞州。 [5]沃顛堡 今譯維滕堡。 [6]Count De Leon 德·裡昂伯爵,即李大釗文中指出的大騙子Bernhasd Miller的假名姓。 [7]Bernhasd Miller 伯恩哈特·米勒,即前文所說的裡昂伯爵的真姓名。 [8]奧孝州 今譯俄亥俄州。 [9]米蘇裡州 今譯密蘇裡州。 [10]奧利崗州 今譯俄勒岡州。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