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
政論家與政治家(一) |
|
(一九一七年二月二十五日) 語云:「天生我才必有用」。此所謂用,非徒供用於人,亦重自用其我。立憲國民之惟一天職,即在應其相當之本分,而覓自用之途,俾得儘量以發揮其所長,而與福益於其群。信念既篤,則依之以努進,而盡其能以造其極,不以外物遷其志,不以歧路紛其心。斯其所造,必能至於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之境,而其人之生乃為不虛生,其人之用乃為不誤用,而優良之效果乃於是乎得矣,而人生之價值乃於是乎顯矣。夫人非盡哲學家,故人不能盡喻人生之為何意義。人非盡預言者,故亦不能盡測人生之將成何狀。但人固皆有其我,而各人之我,固皆有其靈魂、肉體、血液活動於一生命之下,而為崇嚴無妄之事實。人即不宜對此崇嚴無妄之事實,有所自欺以欺人,無論誰某,均宜以純正之精神,真誠之性態,以為其所當為,所可為,所能為。蓋人生之有價值與無價值,有意義與無意義,皆在其人之應其本分而發揮其天能與否,努力與否,精進與否。此即人生自用之道也,此即立憲國民之天職也。 發育人文助進群化之事業,固自多端。簡而舉之,不外兩途:即精神的方面與實際的方面而已。關於精神的方面之事業,如政論家、哲學家、文學家、批評家、宗教家等之所為皆是也;關於實際的方面之事業,如政治家、實業家、醫士、軍人等之所為皆是也。此二種事業,其於人類社會,皆所要需,或相張弛,或相錯綜,或相遞嬗,或相並行,固不可有所輕重軒輊於其間也。希臘以文化之優美顯,羅馬以武力之雄強稱,皆足為一國之榮華也。法蘭西有約翰·賈克·盧騷[1]、福祿特兒[2]之徒出,以其思想之力,奮激法蘭西國民之精神,即有拿翁[3]之怪傑出,以鐵血之力,統一歐洲大陸之紛紊。德意志有康德[4]、圭得[5]、別特文[6]於思想界為歐洲之宮殿,而青年德意志[7]彈奏者之海聶[8]輒以「法國有大陸之霸權、英國有海上之霸權,而德國則有空中之帝國」之言諷之,後遂出斯泰因[9]、維廉老帝[10]、俾士麥[11]、摩爾特克[12],以及今日攪翻世界平和之維廉二世[13],其功業所震耀,固不僅陸以制法、海以脅英已也。英之國民,雖以保守著聞,而有時亦生路特兒[14]、克林威兒[15];雖沉溺于功利主義,而優美之精神,一旦如逢春之花燦爛以發,其華麗則如沙士比亞[16]、米爾頓[17]、俄士佛斯[18]、考德[19]、拜倫[20]、加羅爾[21]、馬可雷[22]等,且輩出矣。當拿翁揮其拔山蓋世之手腕蹂躪歐陸時,風馳電掣,以窺英倫,則盎格魯撒遜民族之血,亦為之躍動,而生惠靈吞[23]、鼐利遜[24]矣。威多利亞[25]女皇朝承平之世,士夫則以文學相粉飾,江山文藻,歌舞相聞。而至耶德互德七世[26]立,內政外交,日益棘手,則政治家、外交家,如古萊斯頓[27]、張伯倫[28]、奇士雷裡[29]、苦羅馬[30]、加宗[31]、約翰·莫烈[32]、塞西兒[33]、羅慈[34]等,又複代生於其間。乃至現代政家之中堅,如愛士葵[35]、古雷[36]、雷德·喬治[37],皆於世為有數之人物焉。由是以觀,精神的事業與實際的事業,其有功于國族者,固皆甚偉。平情論之,二者均不可闕,惟因時勢之遷移,一時頗有畸輕畸重之感。而征之歷史,二者功能,殊無等差,不並行於同時,則遞嬗於異代。彼拿翁以一世之雄,平生東征西戰,企遂其世界帝國之壯懷,而卒以陷於楚歌四面之中,竟至一敗不可收拾,淒涼落日,幽於窮島,則複仰天長歎曰:「嗚呼!吾之一生,乃不及那劄雷一木工之子[38]乎!」似政治之偉業不逮宗教之宏功者。然此特英雄末路悲憤之語,未遽可以成敗論英雄,即未可以成敗論政治與宗教二種事業之孰優而孰劣也。法國文豪阿那特法蘭士[39],普法戰後曆十餘年,嘗游割讓於德之亞爾薩士、羅倫士之地,見士多拉士堡大學之規模壯麗,夕陽憑弔,感慨唏噓,則喟然曰:「是實德意志精神最強烈之創造也。」又似教育之力優於政治之力者。然此特騷人逸士過傷心之地,興愛國之思,一時感奮之言,未遽可以斷政治與教育二種事業之孰重而孰輕也。然則吾人苟欲盡其為我者,從事於政治也可,從事于文學也可,從事于實業也可,從事於教育也亦無不可。即從事於政治者之為政治家與為政論家,均當聽其自擇,而無所於優劣。惟必用其所長,率其所信,以終始其事,而後其成功乃有可觀。若夫誘於功名,遷其信念,而棄其所適以試其所短,將一生之事業付之東流,斯其所失,不僅系於其人一身之窮達成敗,而國群中有魁奇特偉之才,不得自中其用,以致不能惠澤於其群者,是則尤堪痛惜者也。 署名:守常 《甲寅》日刊 1917年2月25日 【注釋】 [1]約翰·賈克·盧騷 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今譯讓·雅克·盧梭。法國啟蒙思想家和作家。參見《民彝與政治》注124。 [2]福祿特兒 Francois Marie Arouetde Voltaire(1694—1778),今譯伏爾泰,法國啟蒙思想家。參見《民彝與政治》注126。 [3]拿翁 即拿破崙。參見《民彝與政治》注97。 [4]康德 參見《〈晨鐘〉之使命》注7。 [5]圭得 即歌德,參見《〈晨鐘〉之使命》注10。 [6]別特文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今譯貝多芬。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從父學音樂,1792年起定居維也納,以教學、演出及創作為生。1798年起聽覺漸衰,1820年後兩耳失聰,但仍堅持創作。他在歐洲音樂史上,集古典派的大成,開浪漫派之先河,其創作成就,對近代西方音樂的發展有深遠影響。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鋼琴奏鳴曲三十二首、絃樂四重奏十六部等。 [7]青年德意志 參見《〈晨鐘〉之使命》注17。 [8]海聶 參見《〈晨鐘〉之使命》注16。 [9]斯泰因 Heinrich Friedrich Kan Reichsfreiherr Vom und zum Stein (1757—1831),今譯海因裡希·斯坦因,普魯士首相(1807—1808)。早年在威斯特發裡亞供職。1804年任普魯士貿易兼財政大臣。1807年出任首相,進行一系列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改革,內容包括:頒佈《十月敕令》,解除農奴的人身依附關係;重建普魯士軍隊,進行軍事改革。1808年,改革遭到容克貴族反對,拿破崙以「鼓動叛亂」罪迫其去職,並通令緝捕。初避居於奧地利,後去俄國,任沙皇顧問(1812—1815)。在俄期間,曾組織以爭取祖國解放為目的的「德意志委員會」和「德意志軍團」,並促成1813年普俄同盟。晚年從事歷史研究。 [10]維廉老帝 即威廉一世。參見《〈晨鐘〉之使命》注19。 [11]俾士麥 參見《〈晨鐘〉之使命》注13。 [12]摩爾特克 參見《〈晨鐘〉之使命》注18。 [13]維廉二世 (WilhelmⅡ,1859—1941),今譯威廉二世,德意志帝國皇帝和普魯士國王(1888—1918),威廉一世之子。任內,對內實行專制統治,鎮壓工人運動;對外進行殖民擴張。自19世紀90年代起,加緊對外侵略。1897年派遣艦隊強佔中國膠州灣;1900年出兵鎮壓中國的義和團運動,參與瓜分中國領土的競爭;1905年和1911年,又製造摩洛哥危機,與法國爭奪在摩洛哥的權益;並多次插手巴爾幹事務,從而加深德國和英、法、俄等國的矛盾,不斷加劇國際緊張局勢。1914年利用薩拉熱窩事件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德國11月革命爆發後遜位,逃亡荷蘭。著有回憶錄《1878—1914年大戰爆發時的事態》。 [14]路特爾 疑指William Lenthall(1591—1662),舊譯愣塔爾等,今譯倫索爾,英國國會議員、下院議長,曾在解決長期議會危機中發揮過關鍵作用。此人早年肄業于牛津大學,後從事律師工作。1624和1640年兩次作為Woodstock的代表被選為國會議員,1640年被推舉為長期國會的議長。1642年1月4日,英王查理一世進議院逮捕五名議員,傲慢地坐到議長之座,掃視議場,並問:「那些人是否在議場之中,你是否看見了他們,他們到底在什麼地方?」這位Lenthall雙膝跪地答道:「陛下,我在此處既無眼睛看也無嘴巴說,除非議員們指示我,在這裡,我是他們的僕人。」內戰期間,Lenthall與民軍站在一條戰線,後因與克倫威爾發生衝突,被迫辭去議長一職。克倫威爾倒臺後,他在部分軍官的支持下,再度出山。晚年曾參與查理二世的復辟活動。顯然,這位Lenthall的時代和生平事蹟與李大釗所講到的「路特爾」是相符的,他不僅在政治上出名比克倫威爾早,而且在英國革命中先是克倫威爾的合作者,後來又成為對手,在英國歷史轉折時期起過關鍵作用。 [15]克林威兒 Oliver Cromwell(1599—1658),今譯克倫威爾,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領袖,英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締造者。出身于鄉紳家庭。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在1642—1648年兩次內戰中顯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先後統率「鐵騎軍」和新模範軍擊潰王黨軍隊,並最終取得勝利。1649年處死國王查理一世,5月宣佈成立共和國。後親自率軍遠征愛爾蘭。1653年,建立軍事獨裁統治,自稱「護國主」。 [16]沙士比亞 即莎士比亞。參見《文豪》注17。 [17]米爾頓 John Milton(1608—1674),今譯彌爾頓,英國詩人、英國革命時獨立派思想家。生於富裕的清教徒家庭。劍橋大學畢業後從事科學研究和詩歌寫作。早年深受人文主義思想影響,認為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1638—1639年旅居意大利,深受歐陸進步思想的影響。回國後投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參加獨立派。1652年雙目失明後,仍積極參與革命活動。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後,被迫隱居,專心創作。主要著作有:長詩《失樂園》、《複樂園》,及政論《為英國人民辯護》。 [18]俄士佛斯 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今譯華茲華斯,英國詩人。早年同情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雅各賓專政後,害怕革命暴力,反對資本主義文明,主張回到自然,美化農村宗法制度。代表作有長詩《序曲》、組詩《不朽頌》、《露茜》,及抒情詩《孤獨的割麥人》等。 [19] 考德 疑指Henry Condell(?—1627),英國著名演員,曾創辦環球劇院並參與編輯第一部對開本的沙士比亞戲劇等。 [20]拜倫 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貴族。1808年畢業于劍橋大學。1809—1811 年遊歷西班牙、希臘、土耳其等國,深受這些國家人民反侵略、反壓迫鬥爭的影響,開始創作長詩《恰爾德·哈羅德遊記》,表達對專制壓迫的憎恨,對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嚮往。1813—1816年,陸續發表《東方敘事詩》,通過一系列個人反抗的英雄形象,抨擊英國當局。後被迫出國,遊歷歐洲大陸。在意大利生活期間,參加意大利燒炭黨的革命活動。1823年遷居希臘,投入希臘人民爭取獨立的戰爭,次年病逝于米索朗基。代表作長詩《唐·璜》,通過描述貴族青年唐璜在歐洲各地的種種經歷,抨擊歐洲的封建勢力,譏諷資產階級社會的虛偽。其詩歌對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有較大影響。 [21]加羅爾 即卡萊爾。參見《民彝與政治》注98。 [22]馬可雷 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1800—1859),今譯麥考萊,英國政治家和史學家。出身于殖民地官員家庭,就學于劍橋大學。1830年被選為下院輝格黨代表,力主1832年國會改革。後歷任印度總督府最高委員會成員、英國陸軍大臣和軍需總監。1857年獲勳爵爵位。反對憲章運動和普選權。1849年後致力於歷史寫作,著有《詹姆斯二世登極後的英國史》、《古羅馬歌曲》等。 [23]惠靈吞 Arthur Wellesley Wellington(1769—1852),今譯威靈頓,英國統帥、首相(1828—1830)。第一任威靈頓公爵,有「鐵公爵」之稱。生於愛爾蘭。1787年入英軍服務。1796年去印度,協助其兄威爾斯利總督征服和統治印度。1805年返國。1809年起率英軍與法軍作戰,屢次獲勝。1814年受封為威靈頓公爵,並任駐法大使和維也納會議英國代表。1815年拿破崙建立百日王朝時,率反法聯軍在滑鐵盧會戰中大敗法軍,迫使拿破崙再次退位。後歷任英軍總司令、首相、外交大臣、不管大臣等職。政治上極為保守,並參與鎮壓1848年的憲章運動。 [24]鼐利遜 Horatio Nelson(1758—1805),今譯納爾遜,英國海軍統帥。1770年參加海軍。1796年晉升為分艦隊司令。次年獲海軍少將銜。因在一次戰役中喪失右臂,復員返鄉。1798年重返海軍,被派遣中途攔截拿破崙運送埃及遠征軍的艦隊,未成,直追至埃及阿布基爾(Abukir)港,殲滅整個法國艦隊。1799年進軍那不勒斯,鎮壓意大利革命運動。1800年返回英國時晉升為海軍中將,並受封為貴族。1805 年10月在西班牙特拉法爾加角海戰中,大敗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挫敗拿破崙入侵英國的計劃,他亦在作戰中陣亡。 [25]威多利亞 Alexandrina Victoria(1819—1901),今譯維多利亞,英國女王(1837—1901)、印度女皇(1876—1901)。肯特公爵愛德華(Edward Augustus,1767—1820)之女。18歲時繼承其伯父威廉四世的王位。即位後積極參預朝政。在位時期,英國迅速向外擴張,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工商業亦迅速發展,一度取得世界貿易和工業的壟斷地位。因而她在位的時期被英國史學家稱為英國史上的「黃金時代」。 [26]耶德互德七世 EdwardⅦ(1841—1910),今譯愛德華七世。英國國王(1901—1910)、維多利亞女王之長子。在位期間,支持國防大臣的軍事改革,1903年促成英、法協議。 [27]古萊斯頓 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09—1898),今譯格萊斯頓。出身富商家庭,早年就讀于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1832年當選為下院議員。歷任貿易大臣、殖民大臣、財政大臣。1868年起多次出任首相(1868—1874,1880—1885,1886,1892—1894)。任內對內進行改革,包括1884年的國會改革,擴大有選舉權的人數;對外積極推行殖民擴張政策。1882年出兵強佔埃及。著有《荷馬編年史》、《往事拾遺》等。 [28]張伯倫 全譯為約瑟夫·張伯倫(Joseph Chamberlain,1836—1914),英國政治家。生於伯明翰,1873—1876年為伯明翰市長。1876年當選下院議員。初為自由黨激進派,後為保守黨右翼。歷任貿易大臣、地方政府部大臣和殖民大臣。在殖民大臣任內(1895—1903),推行擴張政策,力圖加強控制各自治領的經濟,倡議保護關稅政策和實行帝國特惠制度 [29]奇士雷裡 Benjamin Disraeli(1804—1881),今譯迪斯累裡,英國首相(1867—1868,1874—1880),保守黨領袖。出身猶太商人家庭,1817年全家改信新教。1837年被選為下院保守黨議員,在改組托利党為保守黨時起過重大作用。1847年起成為議會反對黨領袖。首相任內大力推行殖民擴張政策。1875年以購買股票方式控制了蘇伊士運河;1877年使英女王維多利亞加冕為印度女皇;並發動侵略阿富汗(1878—1879)和征服南非祖魯人(1879)的戰爭;1878年從土耳其手中奪取塞浦路斯。1880年因對阿富汗的殖民戰爭失利,內閣倒臺。著有《英國憲法明辨》、《輝格主義精神》等。 [30]苦羅馬 疑指Evelyn Baring Cromer,Lord Cromer(1841—1917),英國官員、外交家。1855年入英國皇家炮兵,在愛奧尼亞島、牙賣加等地服役多年,回到英國後調入國防部。1872年起,先後擔任英國駐印度總督私人秘書、英國埃及公債清理委員會英方代表等職。1882年,英國佔領埃及,苦羅馬任英國總領事館領事,後長期作為英國代表控制埃及政府。1907年辭職返回英國。著有《現代埃及》等。對自由貿易、帝國主 [31]加宗 疑指George Nathaniel,Lord Curzon(1859—1925),今譯寇松,英國政治家,早年畢業于牛津大學,1898年被任命為英國駐印度總督。在印7年。後因軍事組織、政制等問題與吉青納發生衝突而被撤職回國。1907年擔任牛津大學校長。1908年任國會議員,1916—1924年任國會上院主席。1915—1916年入Asquith內閣,後入勞合·喬治內閣,分管國防與外交等,一直到1922年。著有《英國印度政府》等。 [32]約翰·莫烈 John Morley(1838—1923),今譯摩萊或摩裡。早年從事新聞工作,歷任英國自由黨的許多報紙和雜誌的主編。1886年和1892—1895年兩度擔任自由黨內閣愛爾蘭事務大臣。1905—1910年任印度事務大臣,奉行鎮壓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政策。他的思想頗受密爾及斯賓塞等人的影響。其《妥協論》(On Compromise)一書曾由李劍農、高一涵及李大釗等人加以介紹,是民初調和思想的來源之一。 [33]塞西爾 疑指Robert Talbot Gascoyne-Cecil(1830—1903),第三世索爾茲伯裡侯爵,英國保守派政治家,1886年被任命為印度事務大臣,1868年進入上院,次年擔任牛津大學校長,1878年任外交大臣,後於1885—1886、1886—1892、1895—1902年間三次出任首相,對當時英國政局有重要影響。 [34]羅慈 疑指英國陸軍元帥Hugh Henry Rose(1801—1885),是英國鎮壓印度民族大起義(1857—1858)時最能幹的指揮官之一。其父George Ross是英國著名外交家。 [35]愛士癸 Herbert Henry Asquith(1852—1928),今譯阿斯奎斯,英國首相(1908—1916),自由党領袖。早年就讀于牛津大學。1886年被選為下院愛自爾由蘭黨實議行員有。限首自相治任的內法,案竭未力能限在制議上會議通院過的。否曾決積權極,但促多使年第提一倡次的世使界大戰的爆發,但英國在戰爭中的慘敗則促使其下臺。 [36]古雷 疑指Edward Grey(1862—1933),英國政治家、國會議員,曾兩度擔任外交大臣(1892—1895、1905—1906)。 [37]雷德·喬治 David Lloyd George,今譯勞合·喬治,參見《議會之言論》注1。 [38]那劄雷一木工之子 指耶穌(Jesus),傳說中的基督教創始者(公元一世紀初)。據《聖經·福音書》所記,耶穌父約瑟是木匠,母瑪利亞感應「聖靈」懷孕。耶穌降生於巴勒斯坦拿撒勒(即李大釗文中所稱「那劄雷」)之伯利恒。他是上帝的獨生子,為拯救人類而降世(「救世主」)。他的十二個門徒,在猶太各地傳教,創造各種靈跡。猶太當局(在羅馬管下)對耶穌施以迫害,將他拘送給羅馬總督彼拉多,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關於耶穌其人的真實性問題,歷來存有不同看法。一派認為並無其人,因為一世紀間並無足以證明其存在的歷史文獻;另一派認為他是一位被神化了的歷史人物,他實際上是公元一世紀時,猶太教的一個改革派拿撒勒派的創始人。 [39]阿那特法蘭士 Anatole France(1844—1924),今譯法郎士,法國作家。早年即投身文學創作,曾為《時代》文藝批評欄的撰稿人,其作品揭露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和社會制度的矛盾。至十九世紀末,思想日趨激進,在德雷福斯事件中堅決站在進步力量一邊,並參加左拉和其他德雷福斯派的社會主義運動。1905—1907年俄國革命期間,曾以「俄國人民之友協會」主席身份,聲援俄國革命。晚年因其文學成就獲諾貝爾文學獎(1921年)。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