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詩集 | 上頁 下頁
歲晚寄友二首


  (一九〇九年冬)

  一

  江山依舊是,風景已全非。
  九世仇堪報,十年願未違。
  遼宮昔時燕,今向漢家飛。
  歲晚軍書急,行人歸未歸?

  二

  幾載不相見,滄桑又一時。
  廿年余壯志,千里寄新詩。
  慷慨思投筆,艱難未去師。
  何當驅漠北,遍樹漢家旗。

  署名:李釗

  《言治》月刊第1年第1期

  1913年4月1日

  【注】

  ①題解 此詩所稱之「友」,應為蔣衛平。所稱之「歲」,應為1909年。

  蔣衛平(1882—1910),字大同,河北灤縣人,1905年入永平府師範學堂,繼轉入永平府中學堂,與李大釗同學。他「少有大志,慕班超、馬志尼之為人,顧念時艱,慨然以天民先覺為己任。」他「常談黃梨洲、顧亭林、王船山諸人之學說」,因「極慕譚嗣同之為人,改號慕譚」。(見《蔣大同傳》,原載《三民主義半月刊》第7卷第6期,1945年11月15日出版)1907年,李大釗考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蔣衛平則去東北參與宋教仁所領導的革命活動。1908年,蔣去中俄邊境考察,曾被俄兵捕入監獄。出獄後又在黑河等地參與對俄交涉事宜。1910年8月5日被俄兵誘至江中開槍殺害。

  李大釗早年與蔣友誼最深。此時與李大釗「幾年不相見」而又從事於「驅漠北」活動的友人,只有蔣衛平一人。

  李大釗悼蔣之詩,題已標明,故此詩應寫于蔣活著的時候。因此不可能寫於1910年8月即他遇難之後(原文集注為「疑作」于「辛亥年歲末」)。此外,詩的內容亦可證:其一,「九世仇堪報」之說,應是指清王朝統治中國當時之數。從清順治算起,到1909年11月14日、15日光緒與慈禧先後死去,清對中國的統治恰為「九世」。如算到辛亥後則應是「十世」。「複九世之仇」,常用者雖可視為概數,但其源「齊襄公複九世之仇」(《春秋公羊傳·莊公四年》)一語則為確數。故此詩作概數理解可,作實數理解亦正合。其二,詩中「廿年余壯志」之語,與作者當年的實際歲數亦正相合。李大釗生於1889年(光緒十四年戊子年),至1909年(戊申)按農曆算此時恰為20歲。因此,「歲晚」應是1909年歲末。

  李大釗懷蔣與悼蔣的五首詩,發表時即是按寫作順序的:此詩發於《言治》月刊第1期;《題蔣衛平遺像》發於該刊第3期;《哭蔣衛平》二首發於該刊第4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