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老舍 > 風格與局限 > |
學一點詩詞歌賦 |
|
有沒有這樣一個問題:有些劇作家由於對政策瞭解不夠,對生活不夠熟習,戲是寫出來了,改了又改,演員有意見,導演有意見,朋友們有意見,各方面有意見,只得全力以赴的再改下去,來容納齡方面的意見。力量都花在這上邊,而把語言的藝術性忽略了。我個人就有這樣的體會,有時根據大家的意見改了,十之八九不如原句。一改之後,只求思想正確,無暇顧及語言,而思想與語言骨肉相關,不可分離的。 假如有上面這種情況,我希望今後各方面提了意見之後,再給劇作家一些時間,經過思考之後再改,不要一個人提了意見,就很緊張。有時候,戲上了,深夜十二點,忽然來了個電話,說:「這句話不太好吧!」就連夜找演員商量改詞。這樣匆忙修改出來的語言還能好嗎?因為一句詞兒,原來作者寫作時是有一種系統的思想在支配的。 還有一個情況:作者太忙了,人離開了,為了接受各方面的意見,導演、演員改動了兩句,如田漢同志的《文成公主》,忽然戲裡有個老太婆說了句:「喲,你瞧!」「喲,你瞧!」這是現代北京老大娘的口氣,怎麼由唐朝的婦女說出來呢?!這有點滑稽。田漢同志的語言本來文藝性很強,這一改就殘破了。 改是完全可以的,希望今後不要隨便改。應該給予作者較長的時間好好考慮,把語言盡可能弄得更好些。 還有這樣的情況:一個戲故事性、舞臺技巧都很好,就是經不起看第二遍,當你第二次閉著眼睛琢磨舞臺語言的時候,並沒有什麼味道。為什麼當初又能讓它同觀眾見面呢?因為舞臺技巧和故事性不錯,所以讀劇本時聽的人也覺不錯,就是沒考慮到劇本語言在舞臺上的文藝性,也沒考慮到雖然票賣的不錯,文武帶打也很好,語言卻是乾巴巴的,沒有味道。這種戲演到一個時間,再拿下來,加加工,告訴作者戲是有了,就是語言不夠味,要作者注意通過語言提高劇本的思想性、藝術性。只講語法正確,缺乏回味是不夠的。 現在劇評家很客氣,不去提、也不好意思提這個問題。我希望劇協組織內部座談老老實實說真話,幫助作者提高語言的藝術感染力,好讓觀眾欣賞語言之美。 劇作家應該如何培養,這也是個問題。年青的劇作者除了寫劇本外,會不會作詩?散文寫得如何?有沒有廣泛的文藝修養?我認為要專拿寫話劇來練習語言是不夠的。郭沫若、田漢、曹禺同志他們的文學藝術功夫是很深厚的。都是先有詩詞歌賦的才能和修養作基礎。郭老語言的根底就很深,田老的舊體詩是我很佩服的,丁西林、曹禺同志對外國的作品如莎士比亞等名家的語言很有研究,能閱讀原文,精通翻譯。 常常聽到十五六歲的小孩說:「我也要寫劇本!」也可能寫出了戲,語言卻是乾巴巴的,一句湊一句,變化很少。光靠寫劇本練習語言是不行的。應該先有文學語言的基礎才行。《文成公主》、《蔡文姬》有許多優美的詩詞,如果是某些作者就不能動筆,要歌不能寫歌,要詩不能作詩。話劇的語言,有人認為全是白話。這是誤解。不少老作家的語言運用了古典語言的節奏,抑、揚、頓、挫,鏗鏘有聲,很有韻味。 希望劇協、文聯組織大家補課,練功。青年劇作者有才能,語言功夫還不到家,就可以請名家來念念,分析優秀的戲曲、話劇劇本。詩、散文也要能夠對付。這樣才能在語言上提高。 我說的都是老實話,要幫助青年作者提高,請一批老先生教教詩詞歌賦,找幾個古今中外的好劇本批註一番是很有必要的。 載一九六二年一月十日《文匯報》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