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老舍 > 風格與局限 >
談《將相和》


  《將相和》的成功是兩方面的:改編的成功,和營業的成功。改編成功,因為它盡到了將古比今的教育責任——愛國必要團結。營業成功,因為它有叫座的能力——譚富英和李少春領導的兩個劇團,無論在北京、天津、上海,還是瀋陽,每一貼出此劇,必賣滿兒;而且能在一地連演十場,二十揚,上座不懈。

  有這兩方面的成功,才是真成功。只顧教育性,而不能賣座,藝人們的生活便受影響;反之,只顧營業,而缺乏教育性,又何必多此一舉去改戲。

  《將相和》成功的原因:(一)這齣戲是由三段戲(每一段都自成單位)串到一處的。那三段戲,《完璧歸趙》《澠池會》與《負荊請罪》,不單是大家所熟悉的,而且曾經被名演員唱紅過——《完璧歸趙》是已故劉鴻聲的,《將相和》(即請罪)是二十年前女名角恩曉峰的拿手好戲。《澠池會》雖在近二十年來不大演出,可是大家還都記得「撲油鍋」那一場。這些好根底教今天的將相和有了好人緣——京戲觀眾不厭煩聽老戲,只要唱得好。推陳出新是好辦法,此即一證。

  (二)大概的說,《完璧歸趙》一段是唱工戲,《澠池會》和《請罪》是做工戲,三段合起來,便有唱有做,不單調;況且改編了的此劇又加上開打,就更火熾。有人批評:在此劇中,老將廉頗不應起打。京戲中的大將們,按理說,為保持大將風度,都不該耍槍弄刀;可是,若大將都不表現武工,有許多武戲可怎麼唱呢?「文武帶打」是觀眾們所喜的,假若一定要只表現老將廉頗的智謀韜略,而不准他耍大刀,何不另寫一本話劇?批評京戲應從京戲的形式著眼,不應從別種形式說起。在舊戲裡,大將的武功與武工是分不開的。

  (三)此戲的演出,沒有燈光佈景。這說不定也足以教觀眾感到舒服;他們也許這麼想:戲是改了,可看起來還像京戲。在此戲中,京戲的唱、做、念、打,都應有盡有,看著順眼,痛快;不像有些改編的舊戲,角色在許多塊布幕中擠出擠進,怪蹩扭。

  (四)好多舊戲的一個大毛病是寫得粗枝大葉。可是,假若技巧弄得好,這粗枝大葉卻能產生很明顯的效果。趙雲勇敢,為什麼?因為他獨自在長板坡千軍萬馬裡七出七入。這七出七入並沒有什麼細膩的描寫,而只是勇猛開打。結果呢,觀眾們看了大打特打之後,的確明白了趙雲真是膽大包身。假若我們在每一場開打之前,教趙雲有一段獨白,說出他的心理,像《哈孟雷特》那樣,恐怕倒失去了效果。《將相和》用的都是老技巧,因此,有些地方它也難免粗枝大葉。我們可以找出它的許多漏洞和不妥當的地方。但是,我們要問:這齣戲,雖然有粗簡的地方,到底得到預期的效果沒有?回答是肯定的。儘管是專去聽唱或看開打的人,看完了也會受感動,得到思想教育。舊戲的技巧往往限制住劇作者,教他沒法不用粗線條的寫法。可是,假若他真懂技巧,他就會利用這個辦法,使角色的性格很明顯,用幾個突出的動作,得到明確的效果。在今天,我們批評改編過的戲,須注意戲的總效果,而不當太細膩地逐一推敲細節。每一細節都入情盡理,合於歷史,當然很好,可是那些細節是否都能用舊戲技巧表現得出呢?多添冗長的道白,詳述一切,不是好辦法。因此,我說:《將相和》的好處是雖略嫌粗略而得到了效果,它也就是好戲。粗而有力就好,細而囉嗦不行。

  京戲的觀眾注重唱、做、念、打。他們不花錢去聽演說。《將相和》能在這四項上滿足他們,所以它能叫座。在全劇中,這四項又支配得很勻妥,所以觀眾就看完全劇才走。能勻妥地支配唱、做、念、打,戲就完整,無零碎雜亂之弊。京戲怕零碎,怕雜亂。有人批評:秦王的戲不夠,廉頗的戰略沒交代……我不以為然。這齣戲是在儘量保留舊本子所有的東西的宗旨下,設法使文武同心、共禦強敵的思想教育特別顯明。它既沿襲舊本子的技巧,就不能把所有的角色都從新寫過,而且也無須把每個角色的生活各方面都顧到——那不是寫戲或改戲,而是寫歷史。我們在今天不能苛求演義戲真變成為歷史戲,我們的條件還不夠。(舊戲中的歷史戲,實在很少是嚴格遵照史書寫成的,所以我管它們叫作演義戲。)那麼,假使我們非給秦王添戲不可,非把劇中人每一行動都有詳細的說明不可,也非說明廉頗的戰略等等是什麼不可,我看哪,這齣戲便須演三天三夜了。改戲須顧及藝人的能力、觀眾的要求、技巧的限度及思想教育,而不必一定要滿足歷史學家。(五)假若今天的社會還是解放前的社會,這齣戲不會紅。現社會的觀眾要看有思想的戲劇,所以大家歡迎《將相和》。注意,我說的是有思想的「戲劇」,而不是別的東西;戲劇必含有娛樂性。這就是說人們要從悅耳的歌唱、鮮明的行頭、熟練的武工、精彩的作派等等中接受思想教育。《將相和》有唱有念有做有打,也還有思想教育,所以它成了功。當然,這並不是說,《將相和》已經是完美無疵。不,它還有許多缺點。可是,儘管它有缺點,它還是今天最成功的一齣戲,因為它知道怎樣保存與尊重京戲原有的技巧,從而利用這些技巧去宣傳思想教育。它知道怎樣不脫離群眾。

  (六)《將相和》的演出是就著演員的長處而各有增減的,譚富英與李少壽所演的不完全相同,裘盛戎與袁世海所演的也不完全相同。結果是各展所長,異趣同歸。這是因為編劇者與導演者切實地與藝人合作,乃能「大家想來」,靈活運用。正因為劇本有粗枝大葉之處,就有了彈性,能使藝人就自己的所長,有所去取。這是個好辦法。

  (七)《將相和》的演出,因為有劇本,有導演,所以很嚴肅,連丑角也不隨意開玩笑,配角也賣力氣。因此,雖然它沿用三段老戲,而能使觀眾耳目一新。

  上述七事,都是「捧」,而沒指摘毛病,因為我知道一齣戲的成功實在太不容易,所以寧願多表揚,給編劇者,導演者與演員以鼓勵,而不便吹毛求疵,使他們掃興。

  載一九五一年一月《文藝報》第二卷第七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