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老舍 > 出口成章 >
談讀書


  我有個很大的毛病:讀書不求甚解。

  從前看過的書,十之八九都不記得;我每每歸過於記憶力不強,其實是因為閱讀時馬馬虎虎,自然隨看隨忘。這叫我吃了虧——光翻動了書頁,而沒吸收到應得的營養,好似把好食品用涼水沖下去,沒有細細咀嚼。因此,有人問我讀過某部好書沒有,我雖讀過,也不敢點頭,怕人家追問下去,無辭以答。這是個毛病,應當矯正!丟臉倒是小事,白費了時光實在可惜!

  矯正之法有二:一曰隨讀隨作筆記。這不僅大有助於記憶,而且是自己考試自己,看看到底有何心得。我曾這麼辦過,確有好處。不管自己的瞭解正確與否,意見成熟與否,反正寫過筆記必得到較深的印象。及至日子長了,讀書多了,再翻翻舊筆記看一看,就能發現昔非而今是,看法不同,有了進步。可惜,我沒有堅持下去,所以有許多讀過的著作都忘得一乾二淨。既然忘掉,當然說不上什麼心得與收穫,浪費了時間!

  第二個辦法是:讀了一本文藝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幾本作品,最好找些有關於這些作品的研究、評論等著述來讀。也應讀一讀這個作家的傳記。這實在有好處。這會使我們把文藝作品和文藝理論結合起來,把作品與作家結合起來,引起研究興趣,儘管我們並不想作專家。有了這點興趣,用不著說,會使我們對那些作品與那個作家得到更深刻的瞭解,吸取更多的營養。孤立地讀一本作品,我們多半是憑個人的喜惡去評斷,自己所喜則捧入雲霄,自己所惡則棄如糞土。事實上,這未必正確。及至讀了有關這本作品的一些著述,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錯誤。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採取人云亦云的態度,不便自作主張。不是的。這是說,我們看了別人的意見,會重新去想一想。這麼再想一想便大有好處。至少它會使我們不完全憑感情去判斷,減少了偏見。去掉偏見,我們才能夠吸取營養,扔掉糟粕——個人感情上所喜愛的那些未必不正是糟粕。

  在我年輕的時候,我極喜讀英國大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愛不釋手。我初習寫作,也有些效仿他。他的偉大究竟在哪裡?我不知道。我只學來些耍字眼兒,故意逗笑等等「竅門」,揚揚得意。後來,讀了些狄更斯研究之類的著作,我才曉得原來我所摹擬的正是那個大作家的短處。他之所以不朽並不在乎他會故意逗笑——假若他能夠控制自己,減少些繞著彎子逗笑兒,他會更偉大!特別使我高興的是近幾年來看到些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觀點寫成的評論。這些評論是以科學的分析方法把狄更斯和別的名家安放在文學史中最合適的地位,既說明他們的所以偉大,也指出他們的局限與缺點。他們仍然是些了不起的巨人,但不再是完美無缺的神像。這使我不再迷信,多麼好啊!是的,有關於大作家的著作有很多,我們讀不過來,其中某些舊作讀了也不見得有好處。讀那些新的吧。

  真的,假若(還暫以狄更斯為例)我們選讀了他的兩三本代表作,又去讀一本或兩本他的傳記,又去讀幾篇近年來發表的對他的評論,我們對於他一定會得到些正確的瞭解,從而取精去粕地吸收營養。這樣,我們的學習便較比深入、細緻,逐漸豐富我們的文學修養。這當然需要時間,可是細嚼爛咽總比囫圇吞棗強得多。

  此外,我想因地制宜,各處都成立幾個人的讀書小組,約定時間舉行座談,交換意見,必有好處。我們必須多讀書,可是工作又很忙,不易博覽群書。假若有讀書小組呢,就可以各將所得,告訴別人;或同讀一書,各抒己見;或一人讀《紅樓夢》,另一人讀《曹雪芹傳》,另一人讀《紅樓夢研究》,而後座談,獻寶取經。我想這該是個不錯的方法,何妨試試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