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黃仁宇 > 中國大歷史 | 上頁 下頁
第一章 西安與黃土地帶(1)


  【前言】

  西安是中國歷史的一座重要舞臺,許多人物事件在此牽連、搬演。作者經由它,引領我們進入時光,看看歷史是怎麼發生的。在現今考古仍舊無法證明夏代以前的歷史記載是否確實時,有甲骨文和殷墟遺址左證的商朝,便成為敘述中國歷史的起點。

  ※

  西安的位置接近中國的地理中心,現在已成了旅遊者注目的焦點。撇開其他的條件不說,它是中國歷史上十一個朝代的都城所在,最早的還可以追溯到秦朝統一中國之前。它在歷史上所享有的盛名,遠超過任何其他政治中心。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由於內憂外患,古老的建築早已蕩然無存,只有廢墟還保留了一些昔日的雄偉氣象。

  在現今西安市的東邊,也有好幾處有名的歷史遺跡。距離西安城不到五哩的地方是半坡村,它至少有六千年之久,是目前中國境內所發現的最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從墓葬的形象看來,半坡村的社會當屬母系社會。

  【西安是十一個朝代的都城所在】

  西安城東北不及二十哩的地方有華清池。據說八世紀的一位唐代皇帝(玄宗,七一三─七五五在位)所寵愛的妃子(楊貴妃)曾在池中沐浴。唐玄宗本身就是一位藝術氣息濃厚的人物,據說中國的戲劇是他創始的,而他所愛的女人,更是「資質豐豔,善歌舞」。華清池也因她在此一濯芳澤而享名千載,但是他們的故事卻以悲劇結束。公元七五五年(天寶十四年),一位鎮守邊關的將領(安祿山)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叛軍逼近京城,皇帝一行往西逃向四川,到了馬嵬驛的地方,護衛的將士要求皇帝對楊貴妃作出斷然處置,否則不肯用命。在這情形之下,即令是天子,也只好讓他寵愛的妃子當場被縊死。一位向來沉湎于歡樂的君主,從此意懶心灰,自逃亡至退位之後,他的殘年,充滿著寂寞和悔恨的情調。一位時代去他不遠的詩人──白居易,以極帶想像力的筆調,描寫唐明皇(後人給他的稱呼)終夜不眠,看著宮前螢蟲飛來飛去,階下落葉也無心找人打掃的心情。這樣的憂恨纏綿只有越陷越深,非人世間任何因素可能稍一舒慰。這首《長恨歌》,也隨著流傳千古,直到一九二〇年和一九三〇年間,仍舊為小學生所習誦。也可見得即使是君主制度下的教育,在開口閉口不離道德之余,並沒有完全忽視情緒和抒情主義。要是全然的不近人情,則不會讓這樣的一首詩歌,傳教學習,直到民國時代,還去打擾年少公民的未成熟心情了。有了華清池和楊貴妃的故事,我們也可以存著信心,不論經過任何意識形態之薰陶,也不論古今中外,人類共同的情緒,有如一座大水庫,永不會枯竭。

  去華清池的溫泉不遠,有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蔣介石蒙難的地方。當年十二月十二日,「少帥」張學良的部隊沖入委員長行營,要求他停止對共產黨的「圍剿」;以便一致對日抗戰。這兵變的目的既達。中國的政治從此改觀,間接也影響到全世界的歷史。時至今日,在某些方面講,我們仍然感覺得到這五十幾年前的事變之後果。當年「雙十二日」槍聲既息,國府的最高統帥被一個下士班長和一個士兵發現。他孑然一身,未被傷害,躲在附近驪山的一個山洞裡。今日該處有一座亭子,紀念當年歷史之展開竟讓這兩個籍籍無名的角色,去完成如此一段帶戲劇性而具有如此龐大後果之任務。

  越是接近驪山,我們也更感覺到和歷史接近。它的影響愈濃厚,它的展開也癒合時宜。本來我們也已經知道秦始皇帝葬在驪山,去西安約四十哩。此人被稱為世界上最可怕的專制魔王之一。他在公元前二一一年統一中國之後,用焚燒詩書和活埋反對者的辦法去鞏固他的統制。他的「陶器兵馬」在一九七四年發現。內中包括塑制的兵俑,和實物的兵器與戰車。美國的三位總統曾來此觀光,一些兵俑器物也曾送到國外去巡迴展覽。

  但是秦始皇不是中國歷史的起點,秦始皇統一全中國,距離中國文化的開始已有好幾千年了。按照一般的順序。我們應當先處理其他的幾個題目,當中首要者無過於地理背景。當旅遊者乘火車或汽車前往臨潼縣參觀驪山及華清池時,應先注意四周黃褐色的泥土,這種泥土與美國田納西州一帶耕地的土壤相似,它是中國歷史開展中的重要因素。當地周圍景物通常較路基為高,所以這黃土不難觀察。

  【中國文化有多種源頭】

  本書成稿之日,我們沒有絕對的證據,能夠斬釘截鐵地說,中國文化完全是在本地萌生,或者說當中至少一部分受到地中海文化的影響。二十世紀初期,學者多崇尚後說,主張中國文化之起源,不僅較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為遲,其使用青銅與鐵器尚比這兩處至少要遲一千年。有些學者甚至認為中國文字可能也是埃及象形文字之變體。中國史前陶器上的文飾就和中亞及近東所發現的類似。目前這「世界文化一源說」已被中外無數學者指摘。中國的文字被認為特創一格,即數目字亦與眾不同,陶器上膚淺的相似之處敵不過基本的差異。中國的冶金術即使在原始的階段也表現出技術上之特色,而無模仿的跡象。中國的栽培作物更顯示出中國的農業與近東出於兩源。最近人種學家和考古學家甚至指出,即使在中國境內,文化的起源也不是一元的,從東北到珠江流域,都可找到文化起源的遺跡。

  雖說鐘擺現在已經搖轉過來,中國文化獨立自創的理論顯然比較站得住腳,我們卻不能武斷地說再也沒有爭辯的餘地。我們可以作的結論是,不管它是本地獨創或是外間傳入,中國文化受地理條件的因果關係極深。不論中國當初受外間發明的影響或淺或深都不足改變這觀點。當初期農作物受東亞大陸的土壤和氣候影響的時候,中國文化的因素就開始與當地居民結下不解緣(詳第二、第三兩章),以後也始終如此。基於這個原因,西安附近之黃土,也就更值得注意。

  【夏代的存在仍然存疑】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考古學家用碳十四放射性的技術,斷定中國新石器時代之遺址最初出現於公元前四千年,或者還要早。可是以文字記載的歷史,卻不能追溯到這麼久遠。根據史書的記載,最早的「朝代」為夏,它的出現若能證實無訛,也只能把中國歷史的前端擺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可是關於「夏朝」的傳說雖多,也仍沒有考古的實證確斷它的存在。懷疑的人提出,要是這朝代確曾出現,至少應當在古物附近有文字出現。相信夏朝實有其事的人則辯說,中國文字出現於公元二千年,只是最初的文字寫在竹簡和絲織品之上,年久月深業已腐朽。現存關於夏代的事蹟,出自口傳,再由記事者寫在竹簡之上,輾轉抄傳,所以較遲。兩方所說都有理由也仍不能成定論。

  現在能確切證明之中國歷史,始自公元前約一六〇〇年的商代,這朝代的兩座都城和約十處國王埋葬之陵寢業經發掘。不僅它的文字確切的存在。而且其字體鏤刻在獸骨之上。出土的這種「甲骨文」碎片,數以十萬計。

  商代遺址在今日的河南省,歷史上稱為「關東」,我們也可稱它為「東部平原」。它和西部西安一帶的「黃土高地」構成一種東西軸心。「商」之成為一「朝代」也是名正言順。它的王室譜系全部保存無缺。國王傳位一般采兄終弟及,偶爾父死子繼。此外商人也可以視作「商民族」,因為他們壟斷冶制青銅的技術,在軍事上佔優勢,也保持著宗教上的向心力,所以能淩駕其他民族之上。他們的青銅器皿,不是兵器,就是祭器,只有極少數例外,其製造採取集中的方式由國家監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