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豐子愷 > 藝術趣味 | 上頁 下頁 |
為中學生談藝術科學習法(4) |
|
學畫的根本的方法及其理由,已盡於上述。要之:熟達木炭及油畫的畫具之後,一切畫具皆能應用;研究人體的描寫之後,一切物象皆能描寫。此即所謂一通百通的活用的方法。 或問曰:於上所述,皆專門學畫之道,需要悠長的年月與複雜的設備。普通學生的圖畫科每週只有數小時,又沒有油畫及裸體人的設備,或竟連石膏模型也無之。雖欲遵行,如何可得? 答曰:此言誠然。但凡為學問,必從大處著眼,則免入歧途。讀者對於上文宜勿拘其「事」,而取其「理」。事者,木炭,油畫,石膏模型,裸體人是也。理者,先用素描研究形狀,線條,明暗,後用彩畫兼寫色彩是也,悟通此畫理之後,鉛筆可以代木炭,水彩或色粉筆可以代油繪,靜物可以代石膏模型,著衣人可以代裸體人。但普通學生與學校的圖畫的設備決不宜如此其簡陋。木炭容易置辦,石膏模型應該設備幾個;油畫、Sketch(速寫)的描寫也是文明人應有的常識,豈必專門家而後可學?至於人體的研究,則普通學生有石膏模型已足,自不妨省卻裸體人的設備了。故上述的話,並非全是專門學畫之道,普通學生都可在相當程度內遵行。惟對於只有長台板凳的教室的學校的學生,上文完全是空話了。 第二磨練眼光普通稱圖畫科的練習曰「描畫」,因為其總是用手練習描寫的。但你倘拘泥於這名稱,而埋頭於「描」的工作,你的圖畫一定學不成。學圖畫不宜注重手腕的工作,應該注重眼光的磨練。因為手是聽命於眼而活動的。舍眼而練手,是忘本而逐末,其學業必入於旁門歧途。故圖畫雖稱為「描」,而其磨練必從「看」入手。能看然後能描,有眼光然後可有腕力。有了眼光即使沒有描寫能力,亦不失為解藝術而知畫的人;反之,僅有描寫能力而沒有眼光,其人就是畫匠。 磨練眼光之道有四:第一是觀察自然,第二是練習作畫,第三是鑒賞名畫,第四是閱覽書籍。說明於下。 第一,觀察自然:圖畫是吾人有感於天地間的美景而用丹青描寫之於紙上的工作。則對於美景的感激是畫的動機。一切繪畫都是從「自然」中產生的,故自然可說是藝術之母。學圖畫必先練習觀察自然美的眼力。怎樣能在自然中發現美的姿態?其法有二: (1)切斷關係的觀念,而看取物象的獨立的姿態,即容易發現其美。關係就是物象對世間的關係,對我的關係。例如在故鄉的田野中眺望景色,心中不能打斷其村為我的故鄉,其田為我的產業等關係的觀念、理智活動而感覺障蔽,對之只感利害得失而不易發現其美景。反之,一旦忽入素未曾到的異鄉中眺望景色,便不起關係的觀念,即理智停息而感覺旺盛,即容易發現美景。異鄉風物勝於故鄉,一半固由於不見慣之故,但一半由於切斷關係觀念之故。郊野散步的時候,用手指圍成一圈,而從圈中窺眺一部分的景色,其所見必比普通所見更美。俯身從兩股間倒窺背景後的景物,天天慣見的鄉村亦能驟變為名勝佳景。這也是因為圈子的範圍與倒景的變化,打斷了其物象的關係,使成為獨立的姿態,故容易發現其美。關係是障蔽物象的美的姿態的。學畫者對於靜物,果物,人物,景物,都要練習切斷關係的看法,然後能發現其美的姿態,而從中感得「畫意」。 (2)把立體的景物當作平面看,便易發現其美。例如吾人入郊野中,舉目望見白雲,青山,曲水,孤松等景物。若用心一想,即知道白雲最遠,青山次之,曲水較近,孤松則距吾不過百步。又在觀念中顯出一幅鳥瞰地圖,上面排列著此四物的距離與位置。這便不感其美而不能發現「畫意」了。反之,不要用心去想,只是張開眼來,像照相幹片似地攝受目前的景物,則白雲,青山,曲水,孤松沒有遠近之差,而在於同一平面之上,眼前即是一幅天然的畫圖了。桌上放著一隻茶杯和幾個蘋果,觀者若想念其距離而作鳥瞰的看法,便無可畫之處;倘能當作平面看,即成為一幅靜物畫。圖畫原是把立體的美景描寫於平面的紙上的工作。故物象的平面的看法最宜注意練習。但平面的看法仍是根據了打斷關係的作用而來的。能打斷關係即能作平面的看法了。上述兩種對於自然的觀看法名曰「藝術的觀照」。詩人對於景色善作藝術的觀照。杜甫詩云:「落日在簾鉤」,王維詩云:「樹杪百重泉」。落日與簾鉤相距極遠,山間的流泉與地上的樹亦隔著距離。兩詩人切斷了這些景物的關係而用平面的看法,故能見到這繪畫的境地。 第二,練習作畫:畫是用手作的,但倘專重用手而閑卻眼光的磨練,便不是正當的圖畫學習法了。由作畫磨練眼光之法:我們對著一幅素紙而動筆描寫靜物的時候,心中不可抱著「我現在要把一隻茶杯和三隻蘋果描出在這素紙上」的想念,必須經營「如何把目前的景象(茶杯與蘋果)安穩妥帖地裝配在這長方形的空間(素紙)中」。倘使抱著前者的想念,其描寫就變成記錄,其畫便成為博物標本圖,而不成為藝術的作品了。必須不念物象的內容意義,而苦心經營空間的分割佈置的工作,然後素紙上可以顯出空間美而成為藝術的作品了。初學圖畫的人所繳來的畫卷,往往在一張廣大的圖畫紙的中央或角上精細刻畫著幾件靜物,而把餘多的空白紙置之不顧。這些都不能稱為繪畫。 繪畫是空間藝術,空間在繪畫上是非常貴重之物,畫面中豈容任意留出空地?畫面中的地皮比上海的屋基地還貴重;畫面中的尺寸比美人顏貌上的尺寸更為嚴格;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的話,在佈置安穩妥帖的畫面中非常適用。故畫面中沒有空地,不描物象的地方不是無用的空地,乃有機的背景。這背景對於物象有陪襯、顯托的作用。其形狀,大小,粗細,闊狹,明暗,和色彩,均與物象有重大的關係,不是任意留出的。今於大幅的素紙中孤零地描寫幾件靜物,是蔑視畫面的空間及背景的作用,而作非美術的說明的圖解,不是圖畫科的功課了。作畫第一要重視空間。長方形的圖畫紙內的空間處處均發生效力而作成美的表現,是作畫的第一要義。故作畫是一種能動的、切實的眼光磨練。 第三,鑒賞名作:自己作畫是能動的眼光磨練,鑒賞名作是受動的眼光磨練。由前者可以切實理解美的法則,由後者可以廣泛理解美的性狀。兩者在圖畫修養上是並重而不可偏廢的。但鑒賞名作必須鄭重選擇其作品。若任意瀏覽,弊害甚大。初學美術的青年,自己的眼光當然缺乏正確的批判力,指導者切不可任其隨意鑒賞。不然,在極幼稚的眼中看來,一般鏡框店中所售的下級的西洋畫(例如日本富士山雪景圖,森林,瀑布,夜景圖等,在茶園,酒肆,商店,及俗客的家庭中的壁上時有所見),時裝美女月份牌,甚至香煙匣中的畫片,比大畫家傑作更可讚美。其眼光反因此而墮落了。故鑒賞名作,指導者不可任學者自選,同時學者亦宜自己覺悟,虛心信受指導者的忠告。學者最初對於指導者所選定的名作或有不能發現其好處而抱反感,但切不可過於自信而信口批評。須平心靜氣,仔細觀賞,再三吟味,或請先進者解說其鑒賞法。 倘指導者所選定的確為佳作,則學者久後自能發現其美,自己的眼光即受此等佳作的薰染而進步了。信口批評是求學的青年們最宜忌避的惡習。每見青年人觀畫,喜信口褒貶,有的說「這畫不好」,有的說「那畫好極了」,這種狂妄的態度,實足以自封其學業的前途。我並非不許青年學生發表其對於美術的意見及好惡。他們極應該對指導者或先進者發表其鑒賞名作以後的感想。他們盡可說「我歡喜這幅畫」,或「我看不懂那幅畫」,而就正於有道;但不宜妄評其「好」與「不好」。 好與不好是評定其藝術的價值的。老練的美術批評家尚且不敢直截痛快地斷定名作的價值,普通學生豈可信口褒貶?名畫乃各畫家的精心結構之作,皆富有美的價值。鑒賞者與某畫家性情接近,便容易理解而愛好其作品;與某畫家性情隔遠,即不容易理解而不愛好其作品。故萬人皆得發表其對於名作的理解的程度及好惡的心情。但非確有見識,不宜妄評其好壞。這一點不但有關於美術修養,又有關於德業。總之,鑒賞名作第一要虛心靜觀,然後可以廣泛地理解美的性狀,而增進其眼光。 第四,閱覽書籍:上三項是直接磨練眼光的,此一項是間接磨練眼光的。我國大畫家①(①指明朝書畫家董其昌(1555-1636)。他曾說過,作畫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謂學畫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因作畫從手腕出,手腕聽命於眼光,眼光根據於胸襟。故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修養胸襟,即從根本上修養作畫。普通學生的學習圖畫,用不到這高談闊論;但深淺雖殊,道理同一。故圖畫的進步自與全體修養的進步相一致。例如上文所述,詩人常作繪畫的描寫。則吾人研讀詩文,非特修文學而已,又可獲得繪畫的理解。但我現在所謂閱覽書籍,擬舍遠就近,勸學者于描畫看畫之外,宜閱覽與繪畫直接有關的書籍,以輔助其畫圖課業的進步。例如畫的描法,色彩法,遠近法,構圖法,美術鑒賞法,美術知識,美術史,藝術論一類的書籍,都是於圖畫的眼光磨練上有益的讀物,都是圖畫科的參考書。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