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作家 > 廢名 | 上頁 下頁
廢名簡介


  廢名(1901年11月9日—1967年10月7日),原名馮文炳,於1901年11月9日生在湖北黃梅。

  廢名家境殷實,自幼多病,童年受傳統私塾教育,13歲入學黃梅八角亭初級師範學校,1917年考入國立湖北第一師範學校,接觸新文學,被新詩迷住,立志「想把畢生的精力放在文學事業上面」。畢業後留在武昌一所小學任教,期間開始與周作人交往。

  1922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英文班,開始發表詩和小說。在北大讀書期間,廣泛接觸新文學人物,參加「淺草社」,投稿《語絲》。1925年10月,廢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集《竹林的故事》。1927年,張作霖下令解散北大,改組京師大學堂,廢名憤而退學,卜居西山,後任教成達中學。

  1929年,廢名在重新改組的北平大學北大學院英國文學系畢業,受聘于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任講師。次年和馮至等創辦《駱駝草》文學週刊並主持編務,共出刊26期。此後教書,寫作,研究學問,抗日戰爭期間回黃梅縣教小學,寫就《阿賴耶識論》。

  1946年由俞平伯推薦受聘北大國文系副教授,1949年任北大國文系教授,1952年調往長春東北人民大學(後更名為吉林大學)中文系任教授,1956年任中文系主任,先後被選為吉林省文聯副主席,吉林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吉林省政協常委。
  
  1967年10月7日,因癌症病逝于長春。

  廢名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橋》、《莫須有先生傳》、《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等。廢名的小說以「散文化」聞名,其獨特的創作風格人稱「廢名風」,對沈從文、汪曾祺等作家產生過影響。廢名名氣雖大,但因為晦澀難懂,讀者卻少。在文學上,周作人和俞平伯是他的兩個知音。

  在《廢名小說選·序》中,廢名對於自己的風格有如此評論:「就表現的手法說,我分明地受了中國詩詞的影響,我寫小說同唐人寫絕句一樣,絕句二十個字,或二十八個字,成功一首詩,我的一篇小說,篇幅當然長得多,實在用寫絕句的方法寫的,不肯浪費語言。這有沒有可取的地方呢?我認為有。運用語言不是輕易的勞動,我當時付的勞動實在是頑強。讀者看我的《浣衣母》,那是最早期寫的,一支筆簡直就拿不動,吃力的痕跡可以看得出來了。到了《桃園》,就寫得熟些了。到了《菱蕩》,真有唐人絕句的特點,雖然它是五四以後的小說。 」

  關於筆名

  廢名在1926年6月10日的日記寫道: 「從昨天起,我不要我那名字,起一個名字,就叫做廢名。我在這四年以內,真是蛻了不少的殼,最近一年尤其蛻得古怪,就把昨天當個紀念日子罷。」
  
  作品目錄

  馮文炳:《竹林的故事》,北京北新書局1925年版
  廢名:《桃園》,上海開明書店1928年版
  廢名:《棗》,上海開明書店1931年版
  廢名:《橋》,上海開明書店1932年版
  廢名:《莫須有先生傳》,上海開明書店1932年版
  廢名:《談新詩》,北京新民印書館1944年版
  廢名、開元:《水邊》,北京新民印書館1944年版
  廢名著、開元編:《招隱集》,漢口大楚報社1945年版
  《跟青年談魯迅》,中國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
  《廢名小說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廢名

廢名


廢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