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鄧中夏 > 中國職工運動簡史1919~1926 | 上頁 下頁 |
第十三章 省港大罷工(6) |
|
這次罷工的意義與教訓 這是一個為世界職工運動有史以來所未聞見的長期罷工,它的意義的確超過「罷工」以上。很明顯的這個罷工在中國大革命的廣東時代,無疑的起了無產階級的領導作用。省港罷工委員會本身的確有獨立的政權性質(香港帝國主義所罵的「第二政府」),它當時在南中國的確成了各社會民眾團體的總領袖,它在廣東的地位的確有舉足輕重之勢,它的影響的確是巨大無比。也就因此使廣東方面全省工人組織起來,全省農民(九十四縣之中有八十五縣)也組織起來。共產黨由四百餘人的小團體一變而為上萬數的真正群眾的政黨;以致無產階級和共產黨在政治上得到巨大的威信。幼弱的國民黨、國民政府、國民革命軍,更是得到省港罷工的幫助,鞏固了革命根據地,統一了廣東,實行了北伐,使革命高潮推向前進。所以省港罷工的意義,的確是不能以「罷工」的意義來解釋的,因為它超過了「罷工」的意義以上了。 省港罷工的策略是不是有錯誤呢?如就罷工範圍內所有主要的策略來說,我們直到現在始終還未發現錯誤,認為是正確的。關於個別的局部錯誤,當然是不免的,但與根本策略無關。的確省港罷工所採用的策略達到了最高的形式,不是工廠範圍的形式,也不只是國內範圍形式,而是國際範圍的形式,這在中國,這種罷工策略之最高形式,應該說是自省港罷工才開始的。我們要說這些策略便是我們的教訓,讀者可自去領會,這裡不重說了。 省港罷工遺傳下來的種子,直接影響到一九二七年十二月的廣州公社的誕生。 注釋 [1]參看「國家與革命」,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版,第一三一頁。 [2]中國共產黨成立於一九二一年。此處及第二章所說「一九二〇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系指共產主義小組而言。 [3]據當時報紙和一九四九年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出版的《朝鮮民族解放鬥爭史》所載,均為三月一日。即舉世聞名的朝鮮「三一」運動。本書所載二月,當系三月之誤。 [4]蔣先雲同志在一九二七年武漢國民政府軍隊北伐河南時作戰犧牲。 [5]陳系指陳炯明,孫指孫中山。 [6]據一九二六年五月出版的《嚮導》週報第一百五十五期所載,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代表有組織的工人二十萬。 [7]吳指吳佩孚,靳指靳雲鶚。 [8]路礦指安源煤礦和株萍鐵路。 [9]見一九二三年四月出版的《嚮導》週報第二十二期刊載的陳獨秀所作《資產階級的革命與革命的資產階級》一文。 [10]見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出版的《前鋒》月刊第二號刊載的陳獨秀所作《中國國民革命與社會各階級》一文。 [11]據一九二五年八月北京民國大學出版的《五卅慘案調查記》所載:死者八人,受傷者十六人,被拘捕者七十五人。 [12]根據一九二七年六月上海建國書店出版的《工人運動》所錄該決議案原文,本書此處遺漏如下的幾個字:「鬥爭中,各國資產階級」。 [13]據一九二五年五月十七日出版的《嚮導》週報第一百一十五期刊載的羅亦農五月九日廣州通訊《中國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之始末》一文所記為張纛。 [14]據同上刊物所載為馬超俊。 [15]據同上刊物所載為苗鳳鳴。 [16]據同上刊物所載為諶小岑。 [17]參考第一四九頁注釋。 [18]據一九二五年七月北京《晨報》出版部出版的《五卅痛史》所載:自五月三十日至六月十日,「總計十二日之內,英日人在上海九次槍殺我國人,當場立斃及因傷斃命者,凡六十餘人,重傷者凡七十餘人,輕傷者則不計其數。」正式列入上海學生法律委員會及上海地方檢察廳調製的死傷調查表裡的是死者三十二人,傷者五十七人。 [19]據一九二五年八月北京民國大學出版的《五卅慘案調查記》所載:據當時地方警察廳和地方檢查廳兩廳的調查:死者十名,受傷者二十一名。後據學生會調查:陽邏撈獲被槍殺之屍體二十五具,連同前十名共死約近四十人。 [20]鐵路工人和海員工人的罷工對平定劉楊戰爭的巨大支援,按著者原來的編寫計劃是要寫在「廣東時代極盛期」一章(見「著者申明」)中,後來因著者忙於革命的實際工作,原來的編寫計劃未能實現。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