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名家文集史籍歷史學達首頁言情小說偵探推理軍事軍旅科幻小說時尚閱讀
外國名著傳記紀實港臺文學詩詞歌賦古典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奇俠影視小說穿越宮闈青春校園
學達書庫 > 蔡元培 > 簡易哲學綱要 | 上頁 下頁
第一編 緒論


  (一)哲學的定義

  哲學是希臘文philosophia的譯語。這個字是合philos和sophia而成的,philos是愛,sophia是智,合起來是愛智的意思。所以哲學家並不自以為智者,而僅僅自居于求智者。他們所求的智,又不是限於一物一事的知識,而是普遍的。若要尋一個我國用過的名詞,以「道學」為最合。《韓非子·解老》篇說:「凡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何以論之?有形則有短長,有短長則有小大,有小大則有方圓,有方圓則有堅脆,有堅脆則有輕重,有輕重則有白黑。短長、大小、方圓、堅脆、輕重、白黑之謂理。」又說:「凡理者,方圓、短長、粗靡、堅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後可道也。理定,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後衰者,不可謂常。惟夫與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滅也不死不衰者謂常。而常者無攸易,無定理。無定理,非在於常所,是以不可道也。聖人執其玄虛,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又說:「萬物各異理,而道蓋稽萬物之理。」「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他所說的理,是有長廣厚可以度,有輕重可以權,有堅度感到膚覺,有光與色感到視覺,而且有存亡死生盛衰的變遷可以記述,這不但是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質學等的無機物,而且屬￿生物學的有機物也在其內;並且有事實可求、有統計可考的社會科學,或名作文化科學的,也在其內。所以理學可以包括一切科學的內容。至於他所說的道,是「盡稽萬理」「所以成萬物」的,就是把各種科學所求出來的公例,從新考核一番,去掉他們互相衝突的缺點,串成統一的原理。這正是哲學的任務。他又說是「不死不衰」的,這就是「無窮」「不滅」的境界,正是哲學所求的對象。他又說:「聖人執其玄虛,用其周行。」哲學理論方面所求的是「形而上」,是「絕對」,所以說是「玄虛」。他的實際方面是一切善與美的價值所取決,所以說是「周行」。所以他所說的道,是哲學的內容。但是宋以後,道學、理學,名異實同,還不如用哲學的譯名,容易瞭解。

  (二)哲學的沿革

  最早的哲學,寄託在神話裡面。我們古代的神話,要解說天地萬物生的原因,就說是有一個盤古,開闢天地;死後,骨為山嶽,血為河海,眼為日月,毛髮為草木,身之諸蟲為動物。要解說民族中有體力智力俊異的少數人,就說是上帝感生的。印度人說梵天產生一切,希伯來人說上帝創世,都是這一類。後來有一類人,在人事上有一點經驗,要借神話的力量來約束人,所以摩西說在西乃山受十誡;我們的古書也說天命有德,天討有罪。這些話,是用宗教寄託哲學,來替代神話的時代。這時候的宗教家,是一切知識行為的總管。但看我們自算學、天文學、醫學以至神仙、方技與道家的哲學,都是推原黃帝;印度的祭司、學者、詩人,均屬￿婆羅門一階級,就可證明。但是宗教以信仰為主,他所憑為信仰的傳說,不但不許人反對,並且不許人質問。然而這些傳說,雖說是上帝或天使所給,這不過一種神道設教的托詞,或是積思以後的幻相。如《管子》所說「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及後世文人所說「若有神助」之類,實際上是幾個較為智慧的人憑著少數經驗與個人思索構造出來的,怎麼能長久的範圍多數人心境,叫他不敢跳出去呢?所以宗教盛行以後,一定有人懷疑。懷疑了,就憑著較多的經驗,較深的思索,來別出一種解說。這就是哲學的起原。哲學是從懷疑起來的,所以哲學家所得的解說,決不禁人懷疑。而同時懷疑的,也決不止他一人,就各有各的解說。我們自老子首先開放,便有孔、墨等不同的學說接踵而起。希臘自泰利士創說萬物原素,就有安納西門特、安納西米尼斯等不同的學說接踵而起。這就可以看出哲學與宗教不同的要點。但哲學的性質雖與宗教不同,而在科學沒有成立的時代,他也有包辦一切知識(關於行為的知識,也在其內)的任務。他的範圍,竟與宗教相等。所以哲學常常與宗教相參雜。老子的學說,被神仙家利用而為道教;孔子的學說,被董仲舒等利用而為儒教。希臘柏拉圖學說被基督教利用而為近於宗教的新派;亞利士多德學說在歐洲中古時代,完全隸屬於基督教麾下。這全是因為科學沒有發展的緣故。

  歐洲的哲學,托始於希臘人。希臘人是最愛自然、最尚自由的民族。所以泰利士的哲學,就注意於宇宙觀,而主萬物皆原于水說。其後安納西門特即改為無定質說。安納西米尼斯又改為出於氣說。而畢泰哥拉又主萬有皆數說。希拉克裡泰主萬有皆出於火說。恩比多立主火、氣、水、土四原素說。安納撒哥拉斯又說以無數性質不同的原素。看出他們的注意點全在自然界,而且各有各的見解,決不為一先生之說所限定。後來經過哲人派與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切近人事的哲學,但一到亞利士多德,就因旅行上隨地考察的結果,遂于道德、政治、文學,玄學諸問題外,建設論理學,而且博涉物理、動物、植物學等問題。雖在經院哲學時代,亞氏所建設的科學,仍為教會所利用;然文藝中興以後,歐人愛好自然的興會,重行恢復,遂因考察、試驗的功效,而各種包含於哲學的問題,漸漸自成為一種系統的知識,而建設為實證的科學。其初是自然科學,後又應用自然科學的方法於社會科學,而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均脫離哲學而成為獨立的科學;近且教育學、美學等亦有根據實證的方法,而建設科學的傾向。一方面,科學家所求出的方法與公例,都可以作哲學的旁證;一方面又因哲學的範圍,逐漸減小,哲學家的研究,特別專精,遂得逐漸深密。所以歐洲哲學的進步,得科學的助力不少。我們古代哲學家,用天、地、水、火、雷、風、山、澤八科卦象,說明萬有;後來又有用水、火、木、金、土五行的一說。並非不注意于自然現象。但自五行說戰勝八卦說以後,就統宰一切,用以說明天文,說明災異,說明病理藥物,說明政制,說明道德,遂不覺得有別種新說的必要。最早的哲學家老子,是專從玄學的原理,應用到人事。孔子雖號為博物,然而教人的學問,止有德行、政治、言語、文學等科;農圃等術,自稱不如老農、老圃;讀詩,又但言「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可以看出對於自然界的淡漠。止有墨子,於講兼愛、尚賢以外,尚有關乎力學、光學的說明,或可推為我國的亞利士多德。然自孔學獨尊以後,墨學中斷。雖在五代時尚有墨子化金術的假託,但並不能有功於學術。因為孔學淡漠自然的關係,所以漢以後學者從沒有建設科學的志願。陸、王一派,偏於惟心主義,陽明至有格竹七日而病之說,固不待言。朱考亭一派,以即物窮理說格物,對於自然現象及動植物等,也曾多方的試為解說,而終沒有引入科學的門徑。在歐洲因有古代煉金術而演成化學;我國也有《淮南子》《抱樸子》等煉丹術,而沒有產出化學的機會,歐洲因有醫藥術,而產出生理、地質、植物、動物等學;我國也有《銅人圖》《本草》等,而沒有產出生理、生物等學的機會。所以我國的哲學,沒有科學作前提,永遠以「聖言量」為標準,而不能出煩瑣哲學的範圍。我們現在要說哲學綱要,不能不完全採用歐洲學說。

  (三)哲學的部類

  哲學與科學,不是對待的,而是演進的。起初由哲學家發出假定的理論,再用觀察試驗或統計來考核他;考核之後,果然到處可通,然後定為公例。一層一層的公例,依著系統編制起來,就是科學。但是科學的對象,還有觀察試驗或統計所無從著手,而人的思想又不能不到的,於是又演出假定的理論。這就是科學的哲學。例如數學的哲學(共學社譯有羅素《算理哲學》)、物理的哲學(牛頓與安斯坦的著作等)、生物學的哲學(達爾文、海克爾著作等)、法律哲學、宗教哲學等。再進一步,不以一科學為限,舉一切自然科學的理論,貫串起來。這是自然哲學Naturphilosophie,例如Schaller,Geschichte der Naturphilosophie von Bacon bis auf unsere zeit;Oswald,Vorlesungenüber Naturphilosophie 等)。再進一步,舉自然科學與其他一切科學的理論統統貫串起來,如孔德的《實證哲學》 (Philosophie de Positive)、斯賓塞爾之《綜合哲學原理》 (A System of Synthesis Philosophy)等,就是守定這個範圍的。但是人類自有一種超乎實證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的要求,不能對實證哲學而感為滿足。又人類自有對於不可知而試為可知的要求,不能對不可知論而感為滿足。於是更進一步為形而上學,即玄學(Mataphysik)。古代的玄學,是包含科學的對象,一切用演繹法來武斷的。現代的玄學,是把可以歸納而得的學理都讓給科學了。又根據這些歸納而得的學理,更進一步,到不能用歸納法的境界,用思索求出理論來;而所求出的理論,若演繹到實證界的對象,還是要與科學家所得的公理,不相衝突的。厲希脫說:「正確的判斷,在思索與經驗相應。」就是此意。所以專治一科學的人,說玄學為無用,不過自表他沒有特別求智的欲望,可以聽其自由。若是研究玄學的人,說玄學與科學可以不生關係,就不是現代玄學家的態度。

  (四)哲學綱要的範圍

  特殊科學的哲學與自然哲學,都是綜合哲學的一部分。我們現在要講的,是合綜合哲學與玄學兩級而成。我們可以分作三部分來研究:一是專為真理而研究,大抵偏於世界觀方面,名為理論的哲學,就是原理問題。一是為應用而研究,大抵偏於人生觀方面,名為實際的哲學,就是價值問題。而對於此等所知各方面的研求是否確當,先要看能知一方面能力與方法是否可靠,所以不能不先考認識問題。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