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蔡元培 > 蔡元培文集一 | 上頁 下頁
愛國女學三十五年來之發展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日)

  愛國女學之成立,已三十五年。餘為三十五年前參與發起之一人,回想當年,不勝今昔之感。

  民國紀元前十年,餘在南洋公學任教員。是時反對清廷議立大阿哥之經蓮三先生尚寓上海,而林少泉先生偕其妻林××夫人及其妹林宗素女士自福州來,均提倡女學。由余與亡室黃仲玉夫人招待,在登賢裡寓所開會。到會者除經、林二氏外,有韋氏增佩、增瑛兩女士,吳產複先生偕其女亞男、弱男及其妾夏小正三女士,陳夢坡先生偕其女擷芬、及其二妾蔡××、蔡××三女士,余與林、陳諸先生均有演說。會畢,在裡外空場攝影,吳產複夫人自窗口望見之而大罵,蓋深不以其二女參與此會為然也。未幾,薛錦琴女士到滬,蔣智由先生設席歡迎,乃請仲玉與林氏姑嫂作陪,而自身不敢列席,蓋其時男子尚不認娶妾為不合理,而男女之界,亦尚重避嫌如此。

  愛國女學,即在此種環境中產生也。是年冬,由蔣智由、黃宗仰兩先生提議,設立女校,余與林、陳、吳三先生並列名發起,設校舍於登賢裡,名日愛國。羅伽陵夫人代表烏目山僧捐資相助,而推蔣先生為校長,發起人均任教員。未幾,蔣先生往日本遊歷,余被推繼任。開辦時所有學生,即發起人家中之女子。及第二年,始招外來學生;而第一屆學生,多因年齡長大、家務分心而退學,故學生甚少。

  愛國女學第一次之發展,在愛國學社成立以後。由吳稚暉先生提議,遷校舍於學社左近之泥城橋福源裡,並運動學社諸生,勸其姊妹就學,而學社諸教員,如王小徐、葉浩吾、吳稚暉、蔣竹莊諸先生,亦兼任女學教課,邇時本校始有振興之氣象。

  第二次之發展,則在鐘憲鬯先生長校時期,即愛國學社被解散之後。是時,張竹君女士初自廣州來,力倡婦女經濟獨立之必要,願教以手工。鐘先生因于本校課程中加手工,而且附設手工傳習所,請張女士及其弟子傳授。由本校學生之宣傳,而內地婦女紛來學習。其後,手工傳習所雖停辦,而愛國女學之聲名,傳播已廣。

  第三次之發展,則為蔣竹莊先生長校時期。時在民元前三年一月。厘訂課程,使適合於中小學教育之程度;訂建校舍,使教室與運動場有相當之設備。從此,本校始脫盡革命黨秘密機關之關係——餘長本校前後數次,凡革命同志徐伯蓀、陶煥卿、楊篤生、黃克強諸先生到上海時,余與從弟國親及龔未生同志等,恒以本校教員資格,借本校為招待與接洽之機關。其時,較高級之課程,亦參革命意義,如歷史授法國革命史、俄國虛無黨故事;理化注重炸彈製造等。又高級生周怒濤等,亦秘密加入同盟會——而入於純粹的教育事業之時代。民元四月,徐固卿先生繼任校長,民三,添辦體育科、文科,校譽日益隆盛。江蘇教育廳批准立案。徐固卿先生解職後,曾由蕭蛻公、宋俠公、吳和士諸先生相繼任校長。

  第四次之發展,則為季融五先生長校時期。時在民國十年。遵教育部學制,劃分初級中學、高級中學、體育專科與附屬小學四部。民十六年,因國民政府奠都南京,教育行政系統更易,本校劃隸上海市區,改向上海市教育局立案,奉令更名為私立愛國女子中學。其後因來學者眾,原有校舍不敷應用,乃於十九年秋遷至江灣路塵園,次第自建校舍。高中部複添設師範科,於是基礎益形鞏固,校務日見發達。

  在此節節發展時期,不幸二十一年「一二八」之役,全部校舍,悉被焚毀,三十年來之文物,損失殆盡。不得已,遂假法租界貝勒路志成小學餘屋,招集學生,以維教學。逾月,複遷至呂班路大陸坊。是年秋,季融五先生因感受刺激而辭職,校董會推孫翔仲先生為校長,遷回塵園,以圖復興,重建校舍,添置校具,並辦女童軍訓練班,設第二小學于新閘路。二十二年秋,得校董褚民誼、潘守仁兩先生之助,更添建仁齋、誼齋兩宿舍。逾年,孫翔仲先生辭職,校董會推季毅生先生任校長。是年秋,移設校內附屬小學一部於昆山路,奉令改稱愛國女子第一小學,附設幼稚園。二十四年秋,複就昆山路校舍,添設初中第二院,學生亦頗眾多,並呈准教育部將體育科正名為體育師範科,校後更辟田徑場,運動成績,與年俱進;而各科課程,亦多注重實際。自二十一年秋至今,可謂愛國女學之復興時期。

  今年為三十五周年,觀歷來發展之歷史,又兼以主持者之毅力,預料前途,必更有輝煌之象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