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陳潭秋 > 陳潭秋文集 | 上頁 下頁
國民黨的分析


  國民黨的分析(1)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一、國民黨的前身

  國民黨成立於一九一二年八月,其組成分子為統一共和黨[1]、國民共進會[2]、共和實進會[3]、國民公党[4]及同盟會[5]。同盟會實為國民黨的骨幹。

  同盟會成立於一九〇五年(東京),其組成分子為興中會[6]、華興會[7]及光復會[8],此三會各有其特點,而其合併為同盟會,則又因其有一共同的目標。試略述之:(1)興中會為孫中山[9]等所組織。孫為廣東人,最先感受到列強之侵略,同時感覺滿清政府[10]之不振,遂有排滿思想,此即為孫氏倡民族主義之動機。廣州與西方通商最早,廣州商民及南洋華僑逐漸形成商業的資產階級,而有取得政權的要求,是為孫氏倡民權主義之動力。孫氏自身遍遊西方各國,為社會主義思潮所鼓蕩,是為孫氏倡民生主義之發端。孫氏三民主義在興中會已植其基。(2)華興會為黃興、宋教仁等所組織。黃、宋系湘人,湘省在洪楊變亂[11]中為南北衝要地,屢經戰亂,反清保清的觀念,在湘省人民均有較深刻的印象。黃、宋排滿的思想,即是沿襲反清的印象而發生的。清末失政[12],國困民窮,易使人發生刷新政治的思想,所以華興會之成立,亦含有政治改革之元素。他們個人地位之降落,非革命不足振拔,亦引起他們的革命思想。(3)光復會為章太炎[13]、徐錫麟[14]等所組成。章等專攻漢學,承繼明末遺老之光復思想,而有光復會之組織。所以這純粹是復仇——反清複明——思想之組合體。

  三個團體雖各有特點,而「排滿」為其共同之目標,故三會有聯合之可能。「排滿」是當時清政府所不容的,三派分子皆因受壓迫而東渡,而同盟會之組織遂以產生。而三民主義,亦正式定為同盟會之綱領。

  自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知革命工作還未完成。然華興、光復兩派,以為目的已達,可以終止革命工作,遂與北洋派[15]妥協,而謀奪取一部分政權,將同盟會改為公開的政黨組織。未幾與統一共和黨等四團體合併而成國民黨。

  二、國民黨改組以前的經過——自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四年

  國民黨成立後,一般非革命分子想藉議會政策[16]掌握政權,故在一九一三年國民黨在議會中占絕對多數,因是引起袁世凱[17]之妒忌,遂聯合統一、民主、共和三黨而成立進步黨,與之對抗,並極力破壞國民黨,使之內部分裂(如劉揆一[18]之叛黨)。國民黨受種種壓迫摧殘,各省民党督軍均被裁撤,同時宋案[19]發生,遂有癸醜湖口之役——二次革命[20]。彼時孫中山號召黨徒組織中華革命党,而黃興仍持妥協態度,主張靜候時機。黃興死後,黃之部下多依附于岑春煊[21]而成為政學系[22]。中華革命黨因政策錯誤,以十餘年之努力未得任何效果。歐戰[23]後,國內勞動運動[24]興起,孫中山受到革命新勢力的影響,遂有改組之動機,他們於一九二三年發表宣言和黨綱,至一九二四年一月始召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實行改組[25]。

  三、國民黨歷年來之教訓

  國民黨最初取用議會政策,濫收黨員,競爭選舉,而于党的根本問題——組織和訓練——毫不加以注意。故在議會中雖能占得絕對多數,而一經壓迫便全面解體。這是第一次的錯誤。

  國民黨鑒於議會政策之失敗,遂改用軍事行動,想藉武力打倒敵人。國民黨本身並無可靠的軍隊,故其軍事行動,不過是收買退伍軍人,勾結各地土匪以圖暴動,爭奪地盤。而對於黨的主要工作——組織和宣傳——仍未盡絲毫力量。党的內部完全是一盤散沙。而其所高舉的三民主義,不但民眾毫不瞭解,即使黨員自身也多不明其真諦。當國民黨努力軍事行動的時候,其餉械之供給與各方之勾結,均以陳其美[26]一人為主幹。迨陳氏被刺,國民黨之軍事行動,自不能不因此而失其活動。這是第二次的錯誤。

  軍事行動這條路走不通,於是改換途徑,聯美聯日,想藉帝國主義者幫助,以殄滅敵人。帝國主義者是決不願中國資產階級興起的,當然不會給以援助,所以國民黨聯外的政策,又歸失敗。這是第三次的錯誤。

  國民黨至此時仍未知從黨的基礎上用功夫,汲汲想奪取政權,於是又走上了第四條錯誤——與軍閥妥協,利用甲派軍閥以倒乙派軍閥。此時黨內握有兵權的黨員,也多是與軍閥的行徑一樣,以致中國的政局,最終只能成為軍閥嬗遞的局面,這是第四次的錯誤。

  四、國民黨改組和黨內現在的派別

  國民黨自全國代表大會改組,將三民主義加以切實的解釋,重定了党的意義。自改組後,全國各地黨部均注重民眾的宣傳和組織,黨的內部也較以前緊密得多,民眾對於黨也漸能瞭解和同情。這可以說是國民黨有了新生命了。但因黨員的階級性不同,黨內形成左、中、右三派[27]。

  國民黨本是各階級聯合組成的政黨,因各階級的經濟背景不同,故其階級性也必然不同,所以黨內分出派別,是必然的現象。這並不是各階級主觀上故意分出來的。現在根據各階級的經濟背景,確定其階級性,再依其階級性分析其派別如下:(1)左派——代表工人、手工業者、農民、小商人。他們是被剝削的階級,其經濟地位是最低級的,其階級最富於革命性。這一派黨員,大半是改組後加入的,完全接受黨的宣言和政綱,竭力做黨的切實工作,反對軍事行動,反對帝國主義及一切軍閥,主張用民眾的力量以實現國民革命,不與任何反動勢力妥協。(2)中派——代表知識階級、工商業家和一部分小資產階級。其經濟地位不固定,其階級性因之也是動搖的,所以最富於妥協性。這一派多系舊黨員,多系舊黨員中所謂元老派(大半是知識階級),人數較右派少。他們也能看清革命的正當途徑,他們也覺察了以前的錯誤,但終因其無固定的階級性,又因實力太差,所以不得不屈服於右派包圍之下,時與反動勢力妥協。(3)右派——代表與帝國主義有關係之大商人(如華僑等)、地主、軍人、政客及洋行買辦[28]等。其經濟地位雖不免有時被剝削,但同時他們是居於剝削者的地位,其階級最富於反革命性。這一派黨員,多系舊黨員中所謂太子派。他們大半直接或間接依附於帝國主義者及封建的軍閥以圖存。他們忘不了軍事行動,利用軍閥打倒軍閥,與帝國主義者妥協等傳統的政策,他們是常利用惡勢力,故意做出反革命的行動來。

  【注】

  [1]統一共和黨:民國初年的政黨。一九一二年四月由谷鐘秀、吳景濂等聯合部分立憲分子和同盟會會員組成。提出「厘定行政區域,以期中央統一;厘定稅制,以期負擔公平;發展國民工商業,採用保護貿易政策」等政綱。同年八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時併入國民黨。

  [2]國民共進會:民國初年的資產階級政治團體。一九一二年在上海成立。由伍廷芳任會長、王寵惠任副會長。主要成員有陳景濤、徐廉、許世美、林志鈞等。以「完成健全共和政體」為宗旨,反對袁世凱的獨裁專政。同年八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時併入國民黨。

  [3]共和實進會:民國初年的政黨。一九一二年二月在北京成立。發起人晏起。一度擁護孫中山建都南京的主張,後倒向袁世凱。同年八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時併入國民黨。幾日之後重新獨立,再次倒向袁世凱。

  [4]國民公党:民國初年的政黨。一九一二年一月在上海成立。部分成員為同盟會中的上層知識分子,部分為清朝遺留的官僚政客。標榜實行英美式的民主制度。以「組織健全政黨,鞏固民國基礎,增進國和民福」為政綱。推岑春煊、伍廷芳為名譽總理。主要人物有溫宗堯、王人文等。是年八月與同盟會合併成立國民黨。

  [5]同盟會即中國同盟會,中國資產階級的革命政黨。一九〇五年八月二十日在日本東京成立,主要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團體成員組成。孫中山為總理。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綱。隨後此十六字綱領由孫中山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積極與保皇派論戰,舉行武裝起義。一九一一年十月辛亥革命爆發。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組織逐漸渙散。一九一二年八月宋教仁在北京聯合其他黨,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6]興中會:中國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一八九四年十一月由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為宗旨。曾策劃廣州、惠州起義。一九〇五年與華興會、光復會聯合成立中國同盟會。

  [7]華興會:清末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一九〇四年二月十五日在長沙成立。黃興為會長。以「驅除韃虜,復興中華」為政綱。策劃長沙起義失敗。一九〇五年與興中會、光復會等組成中國同盟會。

  [8]光復會:清末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一九〇四年十月在上海成立。會長蔡元培。主要領導人有徐錫麟、陶成章。誓詞是:「恢復漢族,還我河山,以身許國,功成身退。」一九〇五年與興中會、華興會聯合成立中國同盟會。

  [9]孫中山(一八六六——一九二五):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偉大的民主革命家。一八九四年組織興中會。一九〇五年聯合華興會、光復會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為總理,倡「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武昌起義後,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一九一三年因袁世凱派人刺殺宋教仁,主張討袁,發動「二次革命」,不久失敗。一九一四年另組中華革命黨。先後進行護國運動和護法戰爭。接受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的援助,改組國民黨。一九二四年一月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三民主義,使之成為新三民主義,把中國國民黨改組成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同盟。創辦黃埔軍校。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逝世。

  [10]滿清政府:一六一六年女真(後改為滿族)首領努爾哈赤稱汗,建立「大金」政權。一六三六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定女真族為滿洲。一六四四年清軍入關,開始統一全國。一八四〇年鴉片戰爭爆發後,滿清政府逐漸喪失主權,成為「洋人的朝廷」。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三日溥儀皇帝退位,結束其封建統治。

  [11]洪楊變亂:即洪秀全、楊秀清發動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

  [12]清末失政:指一八四〇年鴉片戰爭之後,英、法、美等帝國主義相繼侵入中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主權大部分喪失,清廷也就成了「洋人的朝廷」。

  [13]章太炎(一八六九——一九三六):即章炳麟。浙江余杭人,民主革命家。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成為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理論宣傳文章。曾任《民報》主編。

  [14]徐錫麟(一八七三——一九〇七):浙江山陰(今紹興)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一九〇四年參加光復會。一九〇七年與秋瑾準備在皖、浙兩省同時起義,後被捕就義。

  [15]北洋派:即北洋軍閥。

  [16]議會政策:在資產階級民主國家中,政黨參政手段主要依靠在議會議員選舉中取勝而組閣,從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宋教仁等就是想通過議會政策來推行國民黨的主張。

  [17]袁世凱(一八五九——一九一六):河南項城人,北洋軍閥的頭子。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以後,他依靠反革命的武力和帝國主義的支持,又利用當時領導革命的資產階級的軟弱妥協,篡奪了總統的職位,組織了代表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第一個北洋軍閥政府。一九一五年他要做皇帝,因為想取得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就承認了日本的旨在獨佔全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同年十二月,在雲南發生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起義,隨即在許多省得到響應。一九一六年三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同年六月死於北京。

  [18]劉揆一(一八七八——一九五〇):湖南湘潭人。一九〇四年與黃興、馬福益共同制訂長沙起義計劃。一九〇七年加入同盟會。武昌起義爆發後回國到漢口前線任督戰員。一九一二年脫離同盟會。

  [19]宋案:即一九一三年宋教仁被刺事件。

  [20]二次革命:宋案發生後,全國掀起討袁高潮,一九一三年七月十三日,李烈鈞在江西湖口宣佈獨立,發佈《討袁檄文》,接著江蘇、廣東、安徽、福建、湖南、四川等相繼宣告獨立,但不到兩個月,相繼失敗。孫中山當時認為,這是繼辛亥革命的一次重要革命行動,故稱「二次革命」。

  [21]岑春煊(一八六一——一九三三):廣西西林人,清末為北洋軍閥政府官員。「二次革命」時參加倒袁活動。

  [22]政學系: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團體。由歐事討論會、政學會演變而來,一九一六年在舊國會中成為一個派系。以反對孫中山、投機政治為職業。首腦人物有張耀增、谷鐘秀等。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以後,部分成員與蔣介石勾結,幫助蔣介石建立反革命政權,成為國民黨反動派之一,稱「新政系」。

  [23]歐戰:即一九一四——一九一八年進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發生在歐洲,故稱歐戰。

  [24]勞動運動或勞工運動:即工人運動。在俄國革命的影響下,中國工人階級逐漸覺悟起來,不斷舉行各種形式的反對資本家的罷工運動。

  [25]國民黨改組:一九一九年十月孫中山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後,其組織仍然渙散,政治綱領落後。一九二三年,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中國共產黨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改組後的國民黨成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合陣線。

  [26]陳其美(一八七八——一九一六):浙江吳興人。早年參加同盟會,曾在浙江一帶策動反清革命運動,同時在上海加入青幫,為大頭目。辛亥革命後任滬軍都督。一九一二年初,指使蔣介石刺殺光復會著名領袖陶成章。

  [27]國民黨左、中、右三派:指改組後的國民黨的階級構成。左派是工人、農民,革命性最強的階級。中派是動搖不定的民族資產階級。右派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

  [28]洋行買辦: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出現的統治階層的一部分。他們以學習西方「洋務」為起點,逐漸辦起一些工廠、礦山、鐵路、學堂。他們以辦「洋務」而聞名,又稱洋務派。

  (1)這是陳潭秋在國共合作後對國民黨作的深刻的分析。文章主要從國民黨的前身及其四個致命錯誤的介紹,進而剖析改組後的國民黨各派的階級性及其革命性。本文發表於《中國青年》第五十九期(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