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現代作家 > 巴金 | 上頁 下頁 |
巴金簡介 |
|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 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 原名李堯棠,字芾甘,曾用筆名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黃樹輝、餘一等。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 1904年11月生,1921年于成都外語專門學校畢業。1927年至1929年赴法國留學。1929年回到中國後,從事文學創作。1953年9月後先後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文藝月報》、《收穫》、《上海文學》主編。 1977年至1983年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1983年任中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2003年3月在中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2003年11月,國務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稱號。2005年10月17日19時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 *** 1904年11月25日出生於四川成都。 在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影響下,他開始大量閱讀《新青年》等進步書刊,逐步接受反帝反封建、科學民主等進步思想。1920年進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學習,廣泛接觸西方文學及社會科學著作,並參加了《半月》雜誌的工作和一些進步社會活動。 1922年2月在《文學旬刊》上發表詩歌《被虐(待)者底哭聲》12首,從此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筆名「巴金」是出於對客死他鄉的巴恩波同學的紀念。1922年冬,于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預科和本科班(英文)肄業。1923年到上海求學,1924年考入南京東南大學附中,1925年高中畢業後在上海從事社會活動和編譯工作。1927年1月赴法國巴黎求學。在法期間,一方面大量閱讀西方哲學和文學作品;另一方面,時時關心著中國,寫下了反抗黑暗勢力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筆名在《小說月報》發表,引起文壇內外的普遍關注。 1928年12月,他從法國回到上海。在這期間,翻譯了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托爾斯泰的《丹東之死》、高爾基的《草原的故事》等大量外國文學、思想文化作品;隨後,以極大的熱情投身于文學創作之中,寫下了長篇小說《家》、《春》「愛情的三部曲」、中篇小說《死去的太陽》,出版了《復仇集》、《光明》等多部短篇小說集。 1933年參與《文學專刊》的工作。1934年至1935年在日本學習日文。回國後在上海擔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他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編輯和出版工作上,支持許多進步作家的創作。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他擔任郭沫若主持的《救亡日報》的編委,並和茅盾共同主編《呐喊》(後改名《烽火》)雜誌,其間寫下不少充滿愛國激情的詩文。 1938年後,他在廣州、上海、昆明、重慶、桂林、成都等地從事出版工作,並發表了宣傳抗戰的小說《火》(三部曲),完成了長篇小說《秋》、《憩園》、《第四病室》、《寒夜》等的創作。抗戰勝利後,他回到上海,繼續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從事出版和翻譯工作。 1944年5月,在貴陽與蕭珊(原名陳蘊珍,1917生,浙江寧波人)結婚,兩人於1936年在上海相識。兩人有一子一女,女兒李小林,兒子李小棠。 1949年7月,他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並被選為全國文聯委員。新中國成立前夕,他作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1950年後任平明出版社總編輯,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 1953年9月後先後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文藝月報》、《收穫》、《上海文學》主編。 1958年至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十四卷《巴金文集》。 1966年8月,中國作協上海分會貼出攻擊巴金的大字報,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關進「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巴金被點名批判。隨後在上海奉賢縣「五七幹校」勞動兩年半。 1972年,妻子蕭珊病逝。 1977年至1983年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1983年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出版了《隨想錄》之《病中集》、《無題集》等作品。 90年代後出版隨筆集《再思錄》,編輯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1999年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下屬的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8315號小行星被命名為巴金星。 2003年3月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 ▲ 巴金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