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司馬紫煙 > 南疆飛龍記 | 上頁 下頁 |
六一 |
|
▼第十五章 海上屠鯨 暹羅女王萬麗妹重新表示了對聖光寺的擁護和服從,大家也開始了新的秩序,那是一個令每個人都滿意的秩序。 聖光寺對國政的確是採取放任的態度,絕不像李至善事事干涉,相反的,聖光寺還盡到了輔導協助的責任。 國君的政令有所疏漏或不及之處,聖光寺會派遣高僧為代表,婉轉地向國君陳說解釋,提出修正,臣屬如果對國君有抗頑不服的企圖時,聖光寺也會加以疏導。 聖光寺是講道理的,處事的態度也是公平的,立場總是以全民的福祉為主,所以他們所執持的道理,有時雖兔不了對某一兩個人有損失,卻也使人無以為駁,當然,光憑道理還不足以壓服人的。 聖光寺另有一股使人信服的實力,他們的護衛就是那股力量的主流。 這股人是梅玉邀來的江湖好手,為數不過百來人,卻真正地盡到了監督的責任,他們平時散佈在各處民間,搜集有司官吏們的施政情形。 小有不法者,他們通過聖光寺,直接提出警告,飭令改過,若是再估惡不悛,聖光寺則搜集證據遞交朝廷,依法予以懲戒。 這情形與李至善的控制略有相似,只不過李至善是以利害為前提,聖光寺則是以法理為尊。 情勢是穩定下來了,但是聖光寺仍然有著隱憂,那就是李至善不見蹤影,他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他在西南夷的控制被奪,也不會甘心的,但是他能躲到哪裡去呢? 還有,建文帝在聖光寺中為聖僧的消息,畢竟是很難瞞過人的,中原的大明朝廷是否就不聞不問呢?永樂帝已登基,而且把都城遷到燕京,改稱北京,意在有別于金陵的南京,大事整修宮殿,作萬年江山的打算了,但他對這個流亡的侄兒是否就能放心了呢? 建文帝很關心這件事,梅玉也很關心這件事,他對建文帝的保護仍然很周密,時時在提防大內的刺客。 好在京中有著一位極為有力的內應靠山——三寶太監鄭和,他的侄子鄭文龍執掌錦衣衛正指揮使,控制著一半以上的密探大權,消息自然十分靈通。 梅玉他們找不到李至善,大內密探卻有本事找到了他的蹤跡,這老兒十分狡猾,他早已在海外覓妥了另一處的勢力範圍,秘密設置了不少人手,用他一貫的手法,控制了海外的一些島國。 在暹羅更向西南有爪哇、蘇門答臘及麻六甲等諸島國,更行西南則為天竺,古時有高僧法顯,就是由海上經由這些島國,遠赴西天取經而回。 他的事蹟不如唐三藏之眾為人知,主要的原因有三,其一是他取回的經籍俱為梵本,而他本人又未加翻譯,未能流傳,其二是他是私人行動,未若唐三藏為唐太宗禦派,第三個原因最重要,就是三藏之行,因有吳承恩撰西遊記小說,使之廣傳民間,流傳天下之故。 李至善聽說蘇門答臘有一個叫高港的地方,當地的大酋長叫陳祖義,是李至善的外甥,曾以全力支援他在當地的發展,已經成為各部落間最有力量的一部了。 最近聽說他在那聯合諸部,加強了戒備,而且大量地建造戰舟,有幾個不跟他們合作的酋長,都已先後被他吞併更換掉了,聲勢洶洶。 這些島國因為遠處海外,從來也沒有臣屬於哪一個大國過,而且島上多半為野人生番,大部分都是些海客漂流而去,在那兒教化生番,組織成國,所以人種各異,最多的還是漢人和天竺人,其中尤以漢人的勢力最大。 李至善把勢力伸到這兒來,又儼然成為一代霸主了,他大概不能忘記被驅出西南夷的仇恨,亟思報復,所以才練兵造船,大概準備發動攻勢了。 這個消息是很令人震驚的。 爪哇及蘇門答臘、麻六甲、婆羅洲等群島,為數不下千餘,每個島大小雖不等,但大者並不小於暹羅、緬甸等國人口,加起來幾近百萬之眾。 這是一股很可怕的力量,不過暹羅和緬甸深感恐懼,連安南也大感不安。 他們都不約而同向聖光寺求援問計,聖光寺接獲消息也深感困擾。 李至善的蘇門答臘遠隔大洋,必須靠舟舷為渡,他那兒的人員雖多,但是舟只有限,不可能來得太多,這邊以逸待勞,先聚重兵以擊之,倒是不可怕。 但惟一傷腦筋的是攻擊來自海上,無法臆測方向,也不知道對方登陸的地點。 中南半島三面是海,海岸線很長,地勢又是山巒起伏,叢林密生,交通不便,大軍調動很困難,不若對方在海上靈活,大軍集中在一地,他們可以避重就輕,到乙地登峰攻擊,勢將防不勝防。 這下子連梅玉也沒轍兒了,他只有消極地派出一些漁船在海上遠眺,發現有大批的船隻時,立即回報。 這個法子實在不算好,但總是聊勝於無。 忽然,一個消息傳來,那是馬大江傳來的秘密消息,說司禮監鄭和上海路出海而下南洋,率精兵兩萬七千餘眾,對西南夷群國,將—一遍及。 這個消息早就有傳聞了,是說永樂帝聽說建文帝遠避海外後,將遣專人來擒捕。 錦衣衛中另一個體系不是沒有嘗試過,但是他們的人員沒有到達西南夷,就被鎮南王府沐家的人給堵回了頭。 由陸路入西南夷,一定要經過雲南,那是沐王府的地盤,沐王府對大內秘探毫不買帳,碰上了一定是悄悄地抓起來,來個無聲無息地失蹤,朝廷也不便動問,因為朝廷跟沐王府有個不成文的約定,不去干擾雲南的行事,沐王府的條件就是效忠永樂,永鎮雲南。 他跟鄭和的關係不錯,鄭和手下的密探可以出人雲南而無禁,但必須先向沐王府報備。 對另一體系的人,他則毫不容情,更由於鄭和的私下知會,那些人想躲過沐王的追索也很難,縱然漏過三兩個,到了西南夷也起不了作用。 永樂帝是不是真的對此不在乎,沒人知道,但他卻也悄悄地留了一手,以發展水師為名,在福建造了大洋船兩百多艘,這些船隻在永樂縣督造後,朝廷才宣佈有出使西洋之舉,欽差卻點了鄭和。 表面上的理由是宣揚國威,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清楚是要他去找建文帝。 找建文帝幹什麼,是抓他還是殺他,抑或是另有打算,卻沒有第三個人知道。 出使之前,永樂帝把鄭和召人內殿,摒退左右,君臣二人足足談了有兩個更次,這次談話的內容十分機密,事後君臣二人都極口回避,不肯洩漏。 夠資格問的人已經不多,卻沒有一個人夠資格追問到底,所以那是一次最保密的會談。 不過鄭和倒是遣派了馬大江給梅玉遞了一個消息,說他是特地討了這次欽差的任務,最主要的是要利用朝廷的力量,為建文帝清除障礙,對付李至善。 他叫梅玉放心,此行絕不會對建文帝不利,只是要建文帝表現得合作一點,安分地株守西南夷聖光寺,縱另有所圖,也不妨留諸異日,至少在目前不能有任何跡象顯露。 他也提出了一個請求,此行將以征服蘇門答臘及麻六甲諸島國,緝捕李至善為要,但是對當地的情形過於隔閡,希望梅玉能率人先行潛人該地,刺探消息以為接應。 這是個極端的好消息,梅玉自然沒有任何異議,對於鄭和的請求,更是欣然從命。 他選了一條海船,帶了一批好朋友會合了馬大江、馬大海兄弟,他們是鄭和的侄子,也是大內密探負責將來與鄭和聯繫的。 建文帝對這位老弟一再為他冒險犯難很覺過意不去,特別派遣了自己的妃子李珠同行,給姚秀姑做伴。 那自然是一句說詞,主要是因為李珠是李至善的女兒,以前曾參予李至善的工作,十幾歲時曾經到過蘇門答臘的高港,在那兒住過半年,地理較熟,再者,她對李至善的心腹手下也較為熟悉。 如果,不能憑她的影響力,說服一些人投過來,至少也可以認出一些人,設法加以俘虜,逼問出一些口供來。 鄭和預定在永樂三年冬天啟行,梅玉他們在秋天就出航了。 西南諸夷在明室而言,日之西洋,實際上就是今天的南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